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徐复观先生曾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过:“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所导出。”庄子是主张返归自然,泯灭自我的大师。他把物我一体,与道为一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嵇康的意义就在于他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了,把它从纯哲学的境界,变为一种实有的境界,把它从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从而成为第一位把庄子的返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变为人间境界的人。  相似文献   

2.
苏轼对儒道释多元文化的融通和其生命本身对宇宙、人生的深入思考,形成了以“真善美”为本源的艺术精神。苏轼散文则因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而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体现他的艺术精神,苏轼散文抒写自由心灵、向往自由境界和追求散文的自然天成就是其艺术精神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借鉴庄子的思想方法,可以将艺术教育划分为“技”、“艺”、“道”三个不同层面,艺术教育既是技能教育,又是审美教育,更是境界教育。艺术教师的职责也分别体现为“因材施教”、“授之以渔”和“传道为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5.
"任自然"的"逍遥"--嵇康人生美学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人生美学藉顺任自然本性把逍遥转化为自己的现实生活,“任自然”贯注了庄学精神,具有坦露真情、表里澄澈、光洁浏亮的人格美。嵇康发挥了庄学自由的两重含义,“游心”是心灵超越万有进入精神的自由境界,也是自由的审美体验;弹琴咏诗和游山放水两方面则把整个现实人生审美化和诗意化。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文风。庄子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哲人和美学家。庄子美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巨大影响,近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其哲学即其美学。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庄子美学更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庄子人生哲学就是要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只有在精神与“道”契合时才能达到。要达到与“道”  相似文献   

7.
宋明理学具有道德论与宇宙观相结合的特征,它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其实也是一种审美境界,理学的“乐”范畴则标志着对这种本体境界的感受与体认,标志着理学道德境界审美化的理论完成,理学的文艺美学思想则明显具有以理抑情的特征.宋明理学把道德境界审美化,使“境界”由艺术而走向了人生与生活,这或许才是理学美学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建立在以“理为核心的共相说的理论基础这,该说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将人生境界划分为高低不同的层次,发出的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截然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性质。  相似文献   

9.
迅疾变幻的AI时代深刻影响并触发了教育革命。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美育课堂落地见效,苏州六中以《美术鉴赏》“时代之境·为人生而艺术”单元为例,循序渐进开展教学。以“红色美育”筑根本、“思政金课”绘华章、“科艺融合”感召新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在创作中充分呈现。以时代价值认同引导师生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构筑起全面赢得未来的美育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10.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为当时士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所指出的道路。它不仅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表明了孔子的艺术功用观。孔子将艺术与人格建构、审美与人生相联系,并努力追寻一种充满自由的诗意人生境界。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艺术不应仅仅是劳作之后的消遣,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原道》通过文与道关系的论述 ,表现了刘勰鲜明的人文观 :“文本于道”的本原论、“与道并生”的形成论、人乃“天地之心”的主体论和“文法自然”的创作论 ,给我们昭示了人文本原及其发展的规律。并启示我们 :文学创作只有遵循其规律 ,崇尚自然之美 ,展现自然之趣 ,摹写自然之态 ,穷究自然之理 ,文学才会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结局,对于展现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文学作品来说,死亡的悲剧结局自有无比震撼的效果。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死亡的不可抗逆性和无法回避性,更能引发文学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回顾性反思。而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具有的审美价值正是在于它反映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下里巴人”辨——毛泽东大众文学观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说起了“下里巴人”,表达了他关于大众文学的观点。在他的心目中,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一样,都是文学品种。他认为:我们既需要“高级”的大众文学,同时也需要“低级”的大众文学。他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引导大众文学汲取精英文学的精华,沿着从“低”到“高”的道路前进,而不是蔑视和摒弃它,或者把它引上精英文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当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作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时,"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这些关键词成为参考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以看作是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萌芽诞生阶段,陈英雄、曾月娥等作家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开启了书面文学这一有力的自我"发声"时代。进入1980年代,以拓拔斯塔玛匹玛、莫那能、瓦历斯诺干、孙大川等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相继发表大量作品,从此迎来了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重返部落,回归传统,文化寻根成为一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郑重选择,代表作家有夏曼.蓝波安、亚荣隆.撒可努等。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队伍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山海文化》杂志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写空间,更日益成为新生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创作阵地。  相似文献   

15.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文艺为人民只做文艺政治学思想阐释是不恰当的。文艺为人民是对文艺史上一种进步文艺思想的发展,它具有文艺价值论、文艺接受论、文艺发展论、文艺伦理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体现出中共早期文艺理念的路径依赖。中共早期文艺理论工作者和领导者从文艺与革命、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等命题,构建了涉及作家论、创作论和作品论的体系完整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其后中共文艺理论、文艺政策乃至中国的文艺生态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竟陵八友"是齐梁之际重要的文人团体,包括谢眺、王融、沈约、萧衍、范云、任昉、萧琛、陆倕八人.他们是永明体新诗的倡导与实践者,也是齐梁文学新变的完成者.他们的山水诗、公宴诗、咏物诗成就甚高,其奏疏、序论诏铭、书文碑领、辞赋等文体也代表着齐梁散文的最高成就.在文学艺术上,"竟陵八友"倡导文学题材的日常生活化、重视文学的抒...  相似文献   

19.
文学期刊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当代文学期刊不仅能及时地为作家提供刊发新作的场地,而且还将全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家加以集中有序的管理,以建立有着统一路线的文学格局。创办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人民文学》即是当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1949-1955年即"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为贯彻执政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而呈现出主流叙事的基本特色,它严格遵照体现国家主流意识的办刊原则来保持它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基本风貌。《人民文学》对其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是通过其号角式的时政性理论、旗帜式的主旋律创作与长矛式的运动化批评来实现的。主流叙事是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形态,这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掌控和指引文艺刊物的直接效应。《人民文学》在引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主潮的同时体现了建国初期的时代氛围对它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具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学内容的深广发掘或是在学艺术形式上诸多创新,也从而使学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有一本质的提升,这些都足以令世界坛瞩目。但学进入到上个世纪末,它对于我们民族的意义却正在发生着令人忧郁的变化,时代背景的淡化、思想容量的稀释、社会良知的弱化、审美力度的降低等都使得学意义在整体上被消解,人们更多的是将学当做是某种化快餐来消费。本的目的就是从现代阐释的角度对学意义的现状进行反思和分析,找到学意义被消解的症结所在,以有利于学在民族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