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托邦叙事在英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统,寄寓着人文主义时代以来英国作家和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恶托邦文学作品则表达了对乌托邦的否定或不信任精神,又是乌托邦叙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猫城记》具有社会幻想小说的特点。把《猫城记》置于世界科幻小说的背景下,从另一个视野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小说里具有的反乌托邦叙事,表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同时,小说中还具有一定的乌托邦想象和设想,这就与中国近代小说出现的乌托邦幻想相呼应,具有了中国小说自己的特质。因此,老舍的《猫城记》展现了一位中国优秀作家的品质,即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及超越。  相似文献   

3.
C.S.刘易斯在20世纪以奇幻文学形式创作了《纳尼亚传奇》。纳尼亚系列包括七本书,期中在1956年出版的《最后一战》被授予了英国儿童最高荣誉奖,卡内基奖。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供娱乐的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纳尼亚传奇》的魅力之处在于作者以奇幻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作者重建一个田园式的,乌托邦社会的意图。本论文以托尔金的第二世界理论为基础,结合二十世纪社会的背景及反乌托邦文学,通过对奇幻的纳尼亚世界的介绍来彻底研究《纳尼亚传奇》,从而挖掘作者寄予幻想中的重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1958年新民歌中夸张的巨人形象耐人寻味。它是在现代化大规模群众运动中,现代共产主义理论和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乌托邦冲动下共谋的结果。共产主义关于太平盛世的现世许诺,经由民歌在日益频繁的群体活动中传播,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乌托邦冲动被激活了,一切表现出非理性的夸张和幻想。于是,"个体"消失了,开天辟地的"巨人"诞生了。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乌托邦是空想、虚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这种对乌托邦的理解并没有反映出乌托邦的真实内涵。实际上乌托邦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之为人,在于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对未来有所崇高的谋划,在乌托邦的指引下,人才能体现为人自己。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在迷失,精神在枯萎,工具理性在膨胀,时代呼唤着乌托邦精神。  相似文献   

6.
当前"乌托邦终结"的论断在世界范围内铺开,对知识分子的精神诊断陷入停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雅各比深入社会历史深处,以求看清当前知识分子和乌托邦之间存在的张力。他通过乌托邦这一研究视域,来试图建构公共知识分子的想象空间,并寻找知识分子背后隐藏的弥赛亚情结,力求澄清极权主义和乌托邦的界限以给真正的知识分子正名,同时在多元主义的扩散中挖掘知识分子的乌托邦精神遗产。雅各比出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对知识分子和乌托邦之间的张力进行不同以往的缓解方式。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教书育人之谓,教书是教师的事,育人则是全社会的事,父母的责任尤重。学校教育是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它应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把学生培养成有经验有素质的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不止是限定在学校中所受的教育,还包括社会化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等等。学校教育所起的作用不应该被夸大,被扩大,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教育。教育的乌托邦给学校教育带了过分的理想化。乌托邦的原始含义及其本真性即“不在场”(non-pres-ence),这表明,它既不存在于空间里的某一点,也不存在于时间内的某一瞬间。“不在场”并不完全意味着乌托邦就是纯粹的幻想,而是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哈贝马斯在谈到乌托邦与幻想之间的区别时指出“我以为,决不能把乌托邦(Utopie)与幻想(Illusion)等同起来。幻想建立在无根据的想象之上,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而乌托邦则蕴含着希望,体现了对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向往,为开辟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不止是教育工作者才能进行的工作,教育应该是全社会的,只有全社会都意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那么教育才可能在希望中发展,在希望中实现教育的理性思维。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涉及教育和社会之间...  相似文献   

8.
乌托邦是哈维空间批判理论的重要维度,这一维度从对空间的现实审视导向了一种对于未来理想空间的探索。乌托邦与"空间的生产"之间有着辩证的多维联系,空间的生产中潜藏着乌托邦诉求,乌托邦的实践也要着眼于现实的空间构型。"空间形态的乌托邦"和"社会过程的乌托邦"代表了人类乌托邦探寻的两种不同向度,彰显了人类在乌托邦建构中对空间条件和历史过程的不同关注,"辩证的时空乌托邦"着眼于将时空维度融入乌托邦构想,是两种话语的批判性重构。立足于当代的历史地理条件,一种可能的乌托邦探寻应着眼于重建乌托邦批判、乌托邦想象和乌托邦理想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9.
从五四运动爆发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段时间内,在各种社会新思潮中,工读主义是颇为引人注目的.尽管是昙花一现,在它的纲领和他们的行动中,都充满着乌托邦式的幻想,带着明显的"左派幼稚病".但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当时确实是认认真真地把它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救时良方"试验推行的.因之,它在中国革命实践的最初阶段是一个不应忽略的环节.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了十九世纪初欧州的空想社会主义及其实践,"为了使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在其代表作《大同书》里描写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这个世界性的社会里,没有国家,没有种族,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人类过着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生活。人人都受过高深的文化教育,男女婚姻自由,大家都穿同样的衣服,人人都剃光头,如欲进餐,可用电话传之公厨,就可自动运来饮食,人们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这样的社会就是康有为幻想着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主题。对当代乌托邦出路的探讨,在当前中国社会,具有理论认识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格非系列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表现了以陆氏家族三代人为主的一些理想主义者,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追求乌托邦的理想与实践,以及失败的最终命运,对中国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情结予以现代审视;对乌托邦的一些核心理念,比如平等和自由,予以辩证思考;对乌托邦的当代走向寄予期盼。当代社会人们对于乌托邦的展望,其实是对于人性复苏的期盼。抛弃虚幻的天国梦想,着眼当下人性建构,这是当代乌托邦的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2.
乌托邦是思想家们对当下社会批判和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美好期望的产物.几乎所有的乌托邦者都要诉诸教育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在这些思想家们看来,只有教育才能恢复人性的善,教化出理想的人,并最终通过他们组成理想的社会.乌托邦对教育的诉求反映出乌托邦对当下社会变革所起作用的软弱性,但同时也保留了乌托邦的期望精神,在时间长河里为乌托邦的实现留下良好的缓冲,同时,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乌托邦文学是体现乌托邦思想的作品,一般而言主要是指乌托邦小说。反乌托邦文学以独特的虚构笔法描绘一个理想社会,通过放大、夸张现代社会中的制度、文明弊病,达到讽刺、批判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美丽新世界》中所采取的文化管控手段对于书中描绘的"新世界"所造成的文化断层方面的影响,并在现实生活中引以为鉴,避免"恶托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众多资料上都说描写的是空想的乌托邦。其实,陶渊明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拟,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依据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5.
袁媛 《华章》2007,(10):176-176
在"拉斐尔前派"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不同于其他乌托邦式的小说,威康·英里斯的《乌有乡消息》中关于人类未来幸福社会的伟大理想具有更明显的现实内容,尤其是莫里斯的乌托邦快乐哲学在当今以物质享乐为主的社会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结合道德精神以及审美学两方面来探讨作者的快乐哲学思想,并简单概括了两条寻求快乐的准则:劳动与美.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精神是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结构与人性根基的自由精神,是对人的有限性与生存状态不完美性永远说不的超越精神.反乌托邦主义话语遮蔽了乌托邦精神,现代人"类"的丧失与社会"犬儒化"的存在状况又导致了乌托邦精神的失落.重建乌托邦精神是时代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这一精神的重建必须在康德与马克思之间寻求"信仰"与"运动"的张力,通过对这两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实现有效的整合才可实现,在"信仰"中点滴地创造"运动"的历史契机,在"运动"中加强"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乌托邦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补充和参照, 在西方文学中, 乌托邦文学运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 勾勒出一个和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以此表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到了19世纪末20 世纪初, 乌托邦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对未来世界的可怕幻想代替了美好的理想; 悲观、失望的情绪代替了过去的乐观、自信。这种“反乌托邦”文学是乌托邦文学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观现实, 思考人生是其共同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都具有观念的特征,两者在形式、内容与功能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是在本质上,乌托邦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乌托邦具有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能力,它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意识形态则往往以维护当前的社会存在为目的。混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阻碍着人们对于乌托邦的正确理解。在实践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现实标准和价值标准来区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鲁滨逊漂流记》作为笛福的代表作,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研究兴趣。很多研究者都把其看作乌托邦小说进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过于全面。为此,本文拟从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两方面来分析作品中的乌托邦——"幸福岛"的建立,从而得出笛福所要表达的政治理想,即他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自由的自由贸易社会。  相似文献   

20.
墨家的道德乌托邦思想包括"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道德理想、"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和"非攻"的天下和平理想.这种基于"兼爱"理论而构建起来的道德理想,在封建等级社会和专制体制下,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在战国时期动荡无序的社会里,广大人民向往平等、民主与和平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