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巴蜀化研究已成为考古学、历史学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在其间起了关键性的突破作用的,是广汉三星堆的重大发现。对巴蜀古代历史化的认识,由此全面改观。中国明系由各民族、地区人民共同缔造。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对巴蜀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化求得解决。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徐中舒先生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古代史和巴蜀文化史研究。基于1949年以后巴蜀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徐先生运用新的史学观,于1959年和1960年发表了《巴蜀文化初论》和《巴蜀文化续论》。在"两论"中,徐先生论述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紧密关系,梳理了巴蜀民族、部族之间杂居迁徙与相互融合的历史轨迹,进而得出中华各族"原来就是一家","中国"是因文化而立国的结论。徐中舒先生的"两论"与同期蒙文通、缪钺、冯汉骥、任乃强、邓少琴等先生关于巴蜀文化的研究争鸣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巴蜀文化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3.
《汉书》说蜀人"好文刺讥",从撰《汉书》的班固所录、所撰的司马相如、扬雄的生平事迹来看,说他们"好文刺讥"恰如其分。而从班固对他们生平事迹的撰、评看,班固对他们非常尊崇。这证明,"好文刺讥"是褒义而不是贬义。司马相如、扬雄可以说是古代巴蜀文人的榜样和代表,他们"好文刺讥",其他的巴蜀文人当然也"好文刺讥"。"好文刺讥"成为巴蜀文人很普遍的一种性格。  相似文献   

4.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 ,早已经声闻天下 ,但是这项发现的重要价值 ,要等到相当长的时间以后 ,才会得到充分的估量。像三星堆以及巴蜀文化这样的发现 ,应该和历史上特洛伊、尼尼微等等一样 ,列入世界考古学的史册。灿烂的中国文明 ,系各民族、地区人民所共同缔造。文明起源的研究 ,是现代科学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 ,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考虑到巴蜀文化本身的特色 ,以及其与中原、西部、南方各古代文化之间具有的种种关系 ,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 ,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贵州赫章可乐夜郎时期民族墓葬中出土的巴蜀式柳叶形铜剑,反映从战国早期开始,巴蜀铜兵器就不断输入到夜郎地区,并稳定地融入到当地民族文化中,发展成为当地有代表性的兵器系列。其传输路线对于南夷道的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而巴蜀式长兵器在当地的阙如,可能是巴蜀地区曾实行过特殊的兵器禁运政策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汉代扬雄《蜀都赋》记:"蜀都之地,古曰梁州……南则有犍?潜夷,昆明峨眉"。据此记载及其它相关资料考证后,笔者认为:青藏高原东缘至峨眉山自古就是一条自然生物、民族迁徙走廊,峨眉山生态、文态资源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世界瑰宝峨眉山不仅是古代巴蜀民族崇拜的圣山,也是古代巴蜀民族孕育之地和巴蜀民族"浪漫主义、球型思维、想象力的膨化之地",更是巴蜀民族走出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经之地,对南方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特征的形成影响很大。峨眉山仙禅合一的普贤文化是串连南丝路、东南亚及欧洲佛教文化颗颗明珠的"金线"这个大旅游文化圈为促进国内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相信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支持下,通过资源整合,南丝绸将再铸辉煌。  相似文献   

7.
杜甫,被尊为"诗圣",给世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作品被誉为"诗史",其中蕴含了巴蜀文化的诸多特质,彰显了巴蜀文化之美;其草堂文化不仅唤起了城市的记忆,而且传承了历史文脉;杜甫与巴蜀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人们从杜甫诗歌中了解、赞美、品味成都和巴蜀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发展、弘扬和传承影响深远。现如今,人们大力推崇弘扬巴蜀文化,作为诗歌文化代表的杜甫诗歌、其精神及草堂文化无不得以传承和传播,从而不断地推动着巴蜀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中国文人精神"如同传统的欧洲宗教精神,是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花鸟画是传统中国文人"主体精神"的艺术表现,与世界上其他画种相比,发生最早、成熟最晚、突破最难.本文应用美术原理和方法,通过艺术的分析与取舍,探讨其元素及艺术特点,综合剖析其艺术本质,折射艺术思维的"中国文人精神".  相似文献   

9.
从战国末叶秦灭巴蜀到秦汉之际,是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巴蜀文化从先秦独立王国形态和民族性质的文化,向秦汉统一帝国内的地域形态和以秦汉文化为符号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转化.巴蜀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文化解构、文化重组和文化整合.其结果,一方面,巴蜀文化经过分化和重组,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另一方面,通过与秦汉文化的整合,使它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表现出整体进化的新姿态.创造性适应(变革)与连续性发展(继承),成为巴蜀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巴有将,蜀有相"是晋代史家常璩对巴蜀两地人才不同特征的扼要概括.巴蜀两地无论其自然地理条件,还是社会民族构成,均各具特色,因而造就了巴蜀人才的地域差异.两汉时期,中央王朝根据两地人才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为汉中央王朝开发和经营整个西南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40年代学术界开始研讨巴蜀文化并最终确立巴蜀文化命题以来,巴蜀经济一直都是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在巴蜀经济研究中,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巴蜀手工业是最"热门"的课题,甚至在整个巴蜀文化研究中,巴蜀青铜器的研究也是最引人注目、成果颇丰的课题。本文将以学术史的角度,对学术界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巴蜀手工业中巴蜀青铜业、巴蜀金银制造、巴蜀玉器制造、巴蜀纺织业、巴蜀矿业、巴蜀建筑等方面研究的进展、成果与分歧,作出概述。  相似文献   

12.
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源自先秦不同的是,古代巴蜀文学文人创作主要是从汉朝开始的。晋代著名文学家左思在其《蜀都赋》中饱含激情和歆羡地写道:近则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蔚若相如,白爵若君平。王褒炜烨而秀发,扬雄含章而挺生。幽思绚道德,扌离藻扌炎天庭。夸四海而为隽...  相似文献   

13.
汪文学 《寻根》2008,(4):41-49
由于传统婚姻观念之影响和封建礼法制度的制约,古代中国人的爱情生活是畸形的,爱情活动从婚姻家庭被挤向秦楼楚馆。但是,作为极富诗性精神的古代中国人,尤其是古代中国文人,其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是至为深邃且极富诗意的,流传至今难以数计的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诗词文赋和戏曲小说,就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个性化的爱情感悟和独特的爱情理想。  相似文献   

14.
海洋诗是台湾地区当代诗歌中独具特色的创作新潮。巴蜀迁台诗人则是在1949前后因社会巨变而从故乡巴蜀迁徙台湾地区的诗人群体。七十年来,他们在台湾当代海洋诗歌领域的耕耘和收获颇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以覃子豪为代表的巴蜀迁台诗人主要是以诗歌创作、诗歌理论、队伍建设为台湾地区当代海洋诗开启新潮。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以汪启疆为代表的巴蜀迁台诗人在壮大队伍、兴盛创作,彰显诗歌海洋特性和改变"隔岸观海"的传统书写模式等方面,促进了台湾地区当代海洋诗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巴蜀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地区是中华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明中心,巴蜀化是中华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化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继承发扬巴蜀化优秀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重庆)古称巴蜀,自来山水雄秀俊奇,人杰地灵.巴蜀画派在历史上曾光彩叠现,影响中国画坛格局.元明以后(包括新中国时期),尽管有张大千等大师出现,但巴蜀地区的国画体系整体上处于式微状态,长夜无歌,暗淡了巴蜀画派的色彩.当代中国艺坛推陈出新,巴蜀艺术应有新的光辉闪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和发掘工作的推进,关于先秦巴蜀城市的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既有对先秦巴蜀城市的专门研究,也有涉及先秦巴蜀城市各方面问题的研究;既有对先秦巴蜀城市的总的研究或论述,也有对先秦古蜀国城市和巴国城市的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保护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绚丽多姿、丰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巴蜀人生命记忆的根,是巴蜀文化之根,也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它更具有活态流变、口传心授的特色.它体现了巴蜀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活动,集中表现为巴蜀人浪漫奇特、梦幻迷离、不循故辙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诗词从发表迄今已过了半个世纪。在此期间,国内外出版了大量翻译。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著述。毛泽东诗词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研究,而且已成为国际共同的文化瑰宝。在毛泽东逝世20周年之际,为检阅毛泽东诗词翻译出版成果,交流毛泽东诗词研究信息,总结毛泽东研究工作,推动毛泽东诗词研究工作向更新更深领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联合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了首次“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有中外著名学者百余人参加。会议就毛泽东诗词的历史内涵、哲理意蕴、美学风格,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盐业产区中,巴蜀地区是井盐的重要生产地。以井盐为代表的食盐生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巴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的盐业生产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食盐产量都较秦汉时期有着较大发展,在当时整个国内井盐产区中都位居前列。文章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井盐的生产与产能、运输与管理等角度,考察了巴蜀盐业的发展特点和对地区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