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4):358-358
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陈仙辉教授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临界温度超过40K的铁基超导体。他们通过电阻率和磁化率测量表明,该体系的超导临界温度已达到了43K。该材料是除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之外第一个临界温度超过40K的非铜氧化物超导体,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麦克米兰曾经断定,传统超导临界温度最高只能达到39K)。而高于40K的临界转变温度.也有力地说明了该体系是一个非传统的高温超导体,从而使这类铁基超导体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陈仙辉教授研究组在铁基超导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锂铁氢氧铁硒化合物[(Li0.8Fe0.2)OHFe Se],其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0K(零下233.15摄氏度)以上,并确定该新材料的晶体结构,发现其超导电性和反铁磁共存。  相似文献   

3.
科技新闻     
<正>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揭示三层铜氧化物超导体高临界温度的电子结构起源自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发现以来,探讨高温超导机理和进一步提高超导转变温度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核心问题。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母体是反铁磁Mott绝缘体。高温超导电性是通过向母体掺入适量的载流子得以实现。有研究表明,超导转变温度TC不仅取决于铜氧面CuO2的掺杂浓度,而且依赖于晶胞中CuO2面的层数(n),且在三层体系(n=3)中超导转变温度TC最高。此外,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6):714-714
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极端条件实验室靳常青研究组近期发现了一类新的基于Ⅰ—Ⅱ—Ⅴ半导体的稀磁体Li(Zn,Mn)As并在稀磁材料上成功实现了自旋和电荷分别注入和调控。该研究组发现,Li(Zn,Mn)As在3%Mn掺杂量既可具有接近3个Bohr磁子的饱和磁矩(Mn2+高自旋态的最大饱和磁矩为5个Bohr磁子),  相似文献   

5.
分析铁磁-量子点-超导体异质结中,量子点内存在自旋翻转相互作用时的自旋输运问题.采用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计算隧穿自旋流和自旋电导.结果表明,即使在一般温度和自旋极化强度下,自旋电导依赖于铁磁体内交换场方向,产生可控的巨自旋磁阻效应.  相似文献   

6.
苏刚  刘红 《科技通报》1989,5(4):10-15
对二维窄带Hubbard模型诱导的超导电性做了研究,指出当对Mott-Hubbard凝聚态(绝缘态)掺杂引入空穴后,在合适的环境下将会导致超导电性,超导电子对由最近邻格点上两相反自旋的空穴在实空间形成。将上述机理应用到氧化物超导体上.发现与实验能够较好地符合,很自然地解释了YBa_2Cu_3O_(?)的Tc比La_(2-x)(Ba,Sr)_xCuO_(?)高。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I0003-I0003
<正>[导读]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锂铁氢氧铁硒化合物,其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0K(零下233.15摄氏度)以上,在确定该新材料的晶体结构后,科学家发现其超导电性和反铁磁共存。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锂铁氢氧铁硒化合物,其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0K(零下233.15摄氏度)以上,在确定该新材料的晶体结构后,科学家发现其超导电性和反铁磁共存。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14,(2):14-15
<正>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赵忠贤、陈仙辉、王楠林、闻海虎、方忠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筹)(以下简称"物理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研究团队因为在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浙江7个地开石粘土矿床的氢和氧同位素分析数据。应用水-岩石同位素交换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这些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同位素交换平衡曲线表明,成矿热液流体起源于中生代大气降水,在300℃的较高温下与围岩发生同位素交换后形成环流地热水;而地开石粘土是在250~100℃的中低温阶段酸性火山岩的热液蚀变产物。此外,还概述了地开石粘土的成矿热液体系从酸性偏还原环境到微酸性氧化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郭巧琴 《科技风》2015,(3):26-27
本文首先对铁基超导体的发现历史进行了阐述,接着对不同结构体系的铁基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对铁基超导材料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4(6):662-669
量子计算研究获重大突破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杜江峰研究组与香港中文大学刘仁保教授合作,通过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技术,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固态体系实验实现了最优动力学解耦,极大地提高了电子自旋相干时间。该成果发表于10月29日出版的Nature上。审稿人认为"该  相似文献   

12.
科研进展     
<正>物理所等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绝缘体-超导体转变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兴江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首次在单层FeSe/SrTiO3薄膜中发现了载流子浓度变化诱导的绝缘体-超导体转变,为理解铁基超导体中的电子关联效应及其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实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5):640-640
<正>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利用非弹性中子散射实验手段,首次从自旋角度针对电子型掺杂铁基超导体BaFe2-xNixAs2中电子向列相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发展了一套适合中子散射实验的退孪晶实验装置,通过在结构相变温度Ts之上沿着晶体b轴加偏置压力,单晶样品在Ts之下将保持单畴区形态,这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基金》1988,2(3):52-52
高温超导电性问题是一个对基础科学和技术应用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1911年超导电现象被发现以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吸引着世界上众多的第一流学者竞相投入研究。近一年来,液氮转变温度的氧化物超导材料出现,是超导体研究的重大突破,使人们盼望已久的高Tc超导体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正>2008年日本科学家首先在掺F的LaOFeAs中发现了临界温度为26 K的超导电性。在高温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发现之后,虽然科学家发现了多种临界温度高于26 K的超导材料,但是都没有像这次这样引起强烈反响。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磁性元素铁不利于超导,而新发现的铁基超导体恰恰是以铁为主的化合物,其临界温度如此之高,完全与传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合成了单相复合氧化物多晶超导体Ba_(2/3)Gd_(1/3)CuO_(3—y),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样品在空气中保存59天后仍保持原有的超导电性,是一种较稳定的高T_c超导体。Ba_(2/3)Gd_(1/3)CuO_(3—y)的超导临界转变温度为Tc(onset)=120K,Tc(mid)=92K,Tc(0=0)=91K,△Tc=0.9K。磁浮实验表明该超导体具有明显的抗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物理系陈仙辉教授的实验组,在相关结构的氟掺杂的钐氧铁砷化合物中发现了超导电性,该研究论文发表在目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这一发现属国际上最先报告。  相似文献   

18.
《大众科技》2010,(12):6-7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宣布,该实验室的科研小组发现了部分超重元素的6种同位素。据悉,科学家此次在获得了还未命名的第114号元素的新同位素后,通过观察阿尔法粒子连续性辐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5):467-467
同步辐射X射线纳米三维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无损三维成像、高穿透性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是近年来各国同步辐射优先发展的先进实验技术。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俞书宏教授、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田扬超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利用该实验室建设的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空间分辨的X射线成像实验站的同步辐射X射线纳米三维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20.
铁电存储器是铁电材料的最重要的应用,而铁电存储器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其运行速度,影响其运行速度的主要是铁电材料内铁电畴的极化反转速度。HfO_2铁电材料作为未来铁电存储器的理想材料,了解其畴反转过程非常重要。掺杂是使HfO_2薄膜产生铁电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掺杂浓度对HfO_2铁电薄膜的铁电性能影响非常大,因此了解掺杂浓度对HfO_2铁电薄膜的畴反转过程(即极化反转速度)的影响对我们更好利用HfO_2铁电薄膜为基础的铁电存储器非常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利用PLD制备了Y掺杂HfO_2铁电薄膜(HYO),发现了Y掺杂浓度对HYO铁电薄膜的铁电性能的影响,我们在经过测试后也发现掺杂浓度可以影响HYO铁电薄膜畴反转过程,发现了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HYO铁电薄膜中铁电畴的极化反转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