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典故,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增强了作品的意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用典有以下几个情形。一、点化引用前人诗句点化引用不同于直接引用,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点化了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夏完淳《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中的"毅魄",语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  相似文献   

2.
《考试》2008,(5)
用典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尤其是古诗词用典更为突出。我国古代文人为了使所写的诗词简洁含蓄和富有表现力,常常化用前人的语句,巧妙地运用典故来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据笔者统计,现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中,运用典故的就有半数以上。其中有  相似文献   

3.
“夺胎换骨法”是指将古诗文中的语言进行适当的改造,而成为自己有典有故的诗句,成为更加新美的精神产品,是谓之“点化”,又称“化用”。本文谈四种“点化”的手法:一是化用前人作品中的语词,二是摄取前人成句入诗(有的是原句,有的是更易个别字词),三是整体(成篇)点化前人作品,四是模仿前人作品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张林同学问:“《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运用了明代的方孝儒、《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向子期写《思旧赋》三个典故,其用意应怎样理解?”用典,就是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事,借过去的事抒自己的情。典故用得精当,不仅要类比贴切,更要给典故注入现实的思想感情,通过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作品的形象,深化作品的主题。文中的三个典故,用在不同的情境中,都能含蓄地表  相似文献   

5.
陆昀锴 《成才之路》2009,(36):37-38
用典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高考改革的进程,诗歌鉴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并且诗歌鉴赏难度进一步增大,也让考生越来越犯难。特别是用典方面,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的知识阅历尚浅,更让考生头疼。因此,掌握诗歌鉴赏中的用典知识,对解答诗歌鉴赏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按典故的来源,可分为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化用前人语句三种。  相似文献   

6.
用典是诗人抒发内心感受常用的艺术手法,显得构思巧妙且意蕴深邃。瞿佑在《剪灯新话》羼入了大量诗歌,而诗歌中又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其典故类型可分为语典类与事典类。语典类通常来源于《诗经》《楚辞》《世说新语》、史书、前人诗句等,事典类则通常化用各代典籍中的趣闻逸事、传奇话本、神话传说或宗教故事等。通过对诗歌用典的分析,可以由前入深地了解诗人用典的来源与用意。  相似文献   

7.
<正>"用典"是一种重要的"诗法"。它使诗词内涵丰富,意蕴含蓄,表达精炼。"用典"类别多样,技巧丰富。古诗词用典的手法精彩纷呈,通过探幽发微,复活古诗词的艺术生命,能让学生深入领悟作品的魅力。用典教学不应是单纯地解释源流和含义,典故在教学中可派上多种用途,巧妙设计,典故会有助于使诗词教学趣味横生。一、典故用于教学导入古代诗词教学的导入方式很多,对一些用典突出  相似文献   

8.
诗词中截取前人语句或使用前人事迹以为文,借以表达特定的意义,就是用典。因此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帮助。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谷阝诜传》:武  相似文献   

9.
梳理唐前及唐代史料发现,公冶长典故有三重含义:身在缧绁之中、非罪说和解鸟语.《全唐诗》中提及公冶长典故的诗作共有11首,典故使用时存在化用前人成句现象,并较多使用“非罪说”这一含义,以表达创作者们深陷囹圄时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0.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朱安义古人写诗作文往往喜欢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典故,简称为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中的“据事”和“援古”,指的就是诗文创作中的用典.用典是作家在写...  相似文献   

11.
从修辞的角度说,用典是引用的一种,暗引典故叫用典,如果明引一大段“典故”,一般叫引用而不叫用典。《汉语大词典》释为:“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前者叫事典,后者叫语典。  相似文献   

12.
《沧浪之水》是阎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的剖析,从用典这一角度来解析知识分子的蜕变.该小说用典特点鲜明,以“沧浪之水”之典,贯通始终;以知识分子典故自我剖析知识分子当下的出路;化用诗词典故来增强小说的思考力度。  相似文献   

13.
李艳丽 《现代语文》2009,(5):105-105
点化是诗歌作者仿效前人的写法而加以变化,以获得新的思想和意境的一种手法,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点化不是引用,也不是用典,因为诗歌的语言极其精练,对平仄的要求又极其严格,诗人不可能把前人说过的话或者事情直接搬到自己的诗或词中,而是运用仿效和化用的方式来汲取前人的成果,使诗词的句子呈现出继承与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诗词的用典艺术,从用典形式看有“用事”和“用辞”两种类型。“用事”表现为“推陈出新——对典故的意义加以引申发挥”和“反弹琵琶——按照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并对其意义加以发展”两大特点;“用辞”表现为“引用前人诗句”和“把前人辞语和形式结构融化到自己的境界之中,创造新的风格”两大特点,从用典特点看,表现为“不拘一格”和“自然妥贴”。从用典的基础看,有“心理基础”和“知识基础”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岱的小品文素来以独抒性灵的风格而著称,用典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用典有语典和事典,涉及经史子集和众多文史人物,典故众多和典源丰富是其用典主要个性。张岱小品文用典方法多样,有直用、化用、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六种。张岱小品文用典意蕴深厚,展现了明清之际的社会生活,为后世散文创作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16.
<正>古典诗歌中,许多诗人往往将古曲调融入诗歌,从音乐上讲,这些古曲调往往有着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对整首诗词的意象理解或情感表达起着重要的暗示作用。曲调的数量很多,但化用入诗的毕竟有限。因此,了解中国古诗词语句里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曲调及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快而准确地把握诗词中的情感基调,体味出作者所营造的意境,进而真正地鉴赏作品。陆游《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绿树暗长亭,几把离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所说的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使事,是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在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这些典故,往往经作者的灵心妙手而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对典故的理解和把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把握。但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正>《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具有高超的运用语言的功力,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来使语言生趣,创造趣语,主要的艺术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戏用典故出趣《聊斋》中用了大量的典故,大约两千有余,大都用得巧妙.有些典故成语,本来很一般,但一经蒲松龄的点化运用,用典之语就成为引人赏叹的妙语趣语.平添了语言的光彩.蒲松龄在《聊斋》中用典最富有创造性的是戏用.只是借用其语言词汇,而不用其意,或对其略加改动;使其产生一种新意.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7,(1):47-50
《野客丛书》蕴含丰富的文学思想。在源流论方面,重视文学的原创价值;在文学的发展论方面,重视对前人作品化用和继承;在文学欣赏与批评方面,表现为注重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揣摩,要善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典故运用方面,注重纠正典故在流传过程中的谬误,追根溯源,找到典故本来的出处和内涵;此外,《野客丛书》还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