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济良 《红领巾》2004,(5):28-30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它对大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定向、规范作用,指导着大学教育不断地超越现实、追求完美.确立专业性与学术性辩证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合理兼顾、个体人格完善与社会责任担当均衡关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大学教育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2.
建设创新型国家于中国而言,是建设科学中国.科学中国的观念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观,后者的精神实质是人文.而人文,则又是大学的基本品格.大学以人文精神为灵魂.作为以创新为己任的组织,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肩负着培养人才,引导科技创新,和为制度创新、文化进步奠定基础的重任.大学人文,正是大学完成新的历史使命、为科学中国提供智慧源泉的精神根基.建设科学中国,必须加强大学人文.  相似文献   

3.
某些现代西方批判理论家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控制、支配、统治人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造成社会的生存、发展及文化危机,把科技推到“原罪”地位。而对于中国而言,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理性和精神,政治意识形态长期占据话语霸权,科学素质和精神亟待提高,因此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科技批判理论。而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极其丰厚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观点也值得商榷。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早就发达起来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的早熟而缺乏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是现代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的人文精神应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我们认为,塑造我国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学校园人的精神需求,凸现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教育资源,组织关于大学精神的积极对话,建立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5.
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阵地,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是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努力方向。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必须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构的体现,是完美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它们体现了对大学生人生、理想、精神生活的皈依,凝练成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高校管理的理念: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管理过分强调规范化、效益性的现状决定了高校管理理念应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改革方向。从教育与办学两个角度及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高校管理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建大学文化等高校管理理念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当前,大学文化建设需要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培育校园文化品格。推进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握大学文化发展的方向,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创新教育体制和机制,增强大学文化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包含的批判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大学精神的要求为指导,营造适于大学精神传承与发扬的校园人文、学术环境,加强人文课程尤其是校史、专业科技发展史等课程建设,繁荣大学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视角探讨和审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应体现大学实现其基本使命和功能所需的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和灵魂;从文化三要素——信仰、知识和德行考察大学功能的发展,指出了大学精神的坚守与演化。在大学及其精神的演变过程中,大学的基本精神实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在与中国大学发展的结合中,其具体内涵是:实事求是、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正义信仰和人格修养.分别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尊重人才,发扬包容精神、牺牲精神以及爱国与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0.
充分理解科学本质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科学本质作为一种对科学问题的本原性思考,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由于大学生科学本质观存在的科学主义等取向,本文提出通过提高大学教师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开展HPS教育、营造校园科学文化来达成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高校管理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管理过分强调规范化、效益性的现状决定了高校管理理念应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改革方向。本文从教育与办学两个角度及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高校管理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建大学文化等高校管理理念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和人的尊严。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不论是科学的方式或精神,还是人文的方式或精神,其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它们为人类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式。今天谈论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应该思考:什么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市场经济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存空间有多大?等等。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课题组 《天中学刊》2002,17(1):109-11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加上中国传统中缺乏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致使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强化人文教育,重建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教学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注重大学生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析工科院校物质文化建设理念: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形神兼备,兼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工程精神;二是校园物质文化与时俱进,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是校园物质文化匠心独运,凸显工程教育理念;四是校园物质文化润心启智,彰显人文关怀与工程伦理。  相似文献   

15.
教育创新与文化建设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创新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与学科建设、发展理念等方面有所突破。而推进教育创新,必须重塑以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理念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大学文化,提升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精神作为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其重要的体现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与协调。而在我国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仍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倾向。对西方大学精神的机械套用,僵化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的先天不足,市场化对教育的侵蚀等等,都在呼唤着大学人文精神的重建。因此,重塑社会素质感和人文气质,契合信念理想主义和行动现实主义,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尊师重教的学术氛围,是大学人文精神重建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则是全面提升学校组织、制度、形象、精神建设的助推器。但目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这三个群体中的建设还不尽人意。为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导世界精神的文化建设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入手,积极探求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而为高校的良性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一、将科技教育与德育相整合.培养科学人文精神 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应提倡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结合。培养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德育中,应当体现科学教育;应把科技活动和培养学生人生观联系起来,训练学生养成观察、思索、分析、质疑、交流、讨论的习惯,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展科技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活动要本土化,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科技环境、人文、社会资源条件,防止为创新而创新。一方面要营造一种科学的气氛;另一方面是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能在科学上作出成就,为国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使命是指重大的职责和任务,大学使命就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体现和外在形式.新时代,中国大学具有重大使命: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涵养、独立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大学生.为完成这一使命,大学需要创建全方位育人环境,建设有温度的大学校园,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当代职业院校的教育核心是人文精神,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无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素养与情怀,是大学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的灵魂。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在于其拥有胸怀广博的人文精神,具有对世界各种文化思想碰撞的包容性。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经常忽略人文传承和历史积淀,使传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行为约束在校园中,且渐行渐远。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既是塑造大学生道德素质和完美人格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民族精神的兴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