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北魏建国不久后,道武帝拓跋王圭为防母后及外家为乱,制定了子贵母死制度。但是,北魏前期、中期仍然不断出现太后干政的现象,直到文明太后冯氏更是发展成为临朝听政。这些太后的干政对北魏政权前期、中期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北魏社会向前发展。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北魏孝文帝文昭皇后高氏的族属、宣武帝和外戚高氏家族的崇佛活动、以及宣武帝时期北魏与高句丽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文昭皇后是高句丽人;宣武帝及外戚高氏家族都笃信佛教,营建了许多佛教寺院;而宣武帝时期的北魏与高句丽关系密切,政治、宗教等方面都交往频繁.  相似文献   

3.
北魏在制定国号时,还没有考虑土德运次等相关问题.当国号确定以后才借鉴曹魏政权的土德礼制.而且,为了融入汉文化的思想体系,道武帝自认是黄帝后裔,并编撰出相应的传承系谱.同时把黄星和神兽作为北魏的土德祥瑞,以此宣传君权神授思想.  相似文献   

4.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起来的国家.398年7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在此建都达97年之久.高闾是北魏平城时期非常出色的文学家、评论家,他从小好学,博览经书,下笔成章,文采俊伟.另外他为官六朝,忠心耿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人物,因此他留下的诸多著述多是奏议文.本文以《魏书》和《全后魏文》为蓝本,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研究高闾的奏议文,可以透视北魏平城时期整体的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5.
高句丽民族,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不断增加,国力不断增强,并吸收融合了大量其它民族的人口。在高句丽政权灭亡后,高句丽人除部分迁居中原地区,大部分融入其周边各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6.
关于北魏道武帝的离散诸部政策、领民酋长制及其二者关系,学界看法不一。通常认为离散诸部意味着部族制解体,部民(tribesmen)编户化、农耕化,领民酋长制是针对未被离散的部族。对离散诸部的新认识则是强调北魏前期的部族制传统,认为离散诸部实为部族制的再编,旨在剥夺部落联合体首领的政治、经济特权及军权,部落组织和酋长对部民的统治权依然存在,领民酋长制也在作为离散对象的部族中实施。以魏末六镇起事为界,领民酋长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唐长孺认为北魏实际上存在两种类型的领民酋长。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人在与中原王朝交流的过程中婚俗及丧葬习俗皆有所转变。在婚俗上,高句丽人的婚礼按照“六礼”的要求完成,同时高句丽王国存在罴报婚的习俗。在丧礼上,高句丽的二日、三年之丧、丧服、厚葬及墓葬形制等诸多方面皆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从高句丽的婚丧习俗中能够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柔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公元四世纪末到公元六世纪中叶。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时期,正是柔然开始走向强盛的时期。拓跋鲜卑的“重心南向”,使得柔然族有可能尽占“匈奴故地”,获得大漠南北这一广阔的活动场所。公元四○二年(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柔然主社仑自称可汗,正式建立奴隶制政权,直至公元五五二年(西魏废帝元钦元年)被新兴的突厥族击灭止。柔然政权存在时间(公元402——552年)与北魏王朝存在时间(公元386——534年)大体相当。这个时期内,我国北方诸少数民族中,只有柔然能与北魏相匹敌,故二者既时相攻战,又时相和好。本文拟对柔然与北魏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道武帝拓跋Gui据有中原后,北魏政权进入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蜕变期,而变化的根本点是专制皇权的形成,这一过程突出表现在其都城的建立,部落离散,官僚政体的建立,正统形象的确立等方面,最终以嫡长子继承制的初步确立而宣告完成。  相似文献   

10.
高句丽人服饰面料在古代文献中记载不多,在中国和朝鲜境内发现并著录的高句丽壁画中保留着一批珍贵的服饰资料,还有少量的出土遗物。通过对高句丽人服饰面料的初步研究,从中考察高句丽人服饰面料的类型,面料来源与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拓跋遵是北魏开国军功集团的核心人物,在政权建立及巩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史记载,他于道武帝天赐四年以醉乱失礼的罪名被赐死。此案虽已尘封千年,然案情扑朔迷离,值得后世深究。实际上,拓跋遵之死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不仅是北魏早期政治斗争的缩影,也是当时宗室关系的集中写照。  相似文献   

12.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为了加强京师北部的防御,道武帝先后在犲山修筑了离宫犲山宫,在代园山建五石亭。结合道武帝出生于参合陂北、早年曾经生活于七介山的经历,本文考证七介山、犲山、代园山等地均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依次为八棱碑山、薛刚山、双台山。  相似文献   

13.
北魏初期散文,指道武帝登国元年(386)至太武帝太延五年(439)间,即北魏统一北方前的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几乎为清一色的军国文翰,篇章短小,文风质朴,主题无外乎战争和建国.代表文人仅有许谦、崔宏、张衮等,大都是十六国遗民文人.北魏初期散文是完整的北朝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北魏前期道武、明元、太武、文成四位皇帝为加强皇权,都对地位较为强大的宗王进行了打击,如道武帝对卫王拓跋仪的打击,太武帝对乐平王拓跋丕和乐安王拓跋范的打击,文成帝对临淮王拓跋谭、永昌王拓跋仁等人的打击。通过打击宗王,北魏皇帝维护了自己的皇权,使北魏的中央集权不断走向强大。  相似文献   

15.
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改定爵制,把先前的五等爵序压缩为王、公、侯、子四等。王爵级别最高,在政坛中也最为耀眼。当时受封王爵者共十人,是为“天赐十王”。十王的身份特点与天赐爵制的封授原则存在一定的距离,统治者尝试各种办法试图予以弥合。十王的人员结构与等级差别是北魏初年政治形势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集中写照,也是当时宗室政策的缩影。随着北魏皇统的形成,道武帝利用王封协调权利配置格局,以顺应构建皇权制度和宗法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论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演变杨钰侠关于北魏时期的官吏考课制度,不少文章有所论及,但对于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前后演变过程,却尚无专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述己见。一、从道武帝拓跋到文成帝拓跋时期,为制度的草创阶段这个时期,对地方官吏的考课主要是通过二个...  相似文献   

17.
北魏后宫始创于道武帝时期,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后宫人员有了明确的等级、地位划分,孝明帝还根据《周礼》的记载,并参照汉晋南朝的后宫服饰确定了北魏后宫人员的服饰,将她们在后官中所处的地位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北齐乃至隋唐后宫服饰等级制度之先声。  相似文献   

18.
燕辽东郡东界达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地区,由郡名演化的地域名辽东,最初即包括大同江以北。魏晋至唐,辽东作为地域名内涵在逐渐扩大,包括整个大同江流域,甚至是高句丽政权的所有辖区。高句丽人也称自己的国家所在地为辽东。  相似文献   

19.
北魏建立之初,系由部落联盟走向中央集权,封建化程度较低,母系残余较多。为强化皇权道武帝离散诸部并实行"子贵母死"制度;作为北魏制度转型过程中的权宜之策,它扫清了北魏社会从母系遗风向父权集中化过渡的障碍,使后族势力衰落、保证和提升了皇权,虽有悖人伦却延续达一个世纪"子贵母死"制度;此制度并为从根本上消除妇人干政,衍生出北魏的乳母和保姆干政现象,并成为打击政敌及后宫争权夺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高句丽人的婚姻状况入手,勾勒了高句丽民族婚姻与家庭的演化情况;从高句丽民族的古老传说和平民、王公贵族的婚姻习俗以及考古材料中,可以看出高句丽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