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机械基础》中,压力角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但劳人社《机械基础》第二版删去了第一版中压力角的一般概念,保留了渐升线上任意点压力角、直齿圆柱齿轮压力角、斜齿圆柱齿轮的端面压力角和法向压力角、蜗杆的轴向齿形角、蜗轮的端面齿形角以及凸轮机构的压力角等特殊概念。教材中除对渐升线上任意点的压力角、直齿圆柱齿轮的压力角和凸轮机构的压力角作了某些解释外,其余的只提提而已。  相似文献   

2.
齿轮传动是现代机械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传动形式,被广泛用来传递运动和动力.齿轮元件的一个重要参数是齿形角(压力角),它影响齿轮的几何尺寸、形状和传动能力,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技工学校<机械基础>(第二版)教材中关于渐开线齿形任意点之压力角与齿形角的表述欠清晰,虽然其值是相等的,但几何意义是有差别的,但在新版(第三版)中没有压力角的提法,只有齿形角的概念,笔者认为辩明两者的差别对初学者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齿轮传动中的压力角和齿形角这两个概念,是学生学习齿轮传动时必须掌握的概念。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机械基础》对这两个概念的表述并不准确,如果按照教材讲解,将会使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这两个概念时,形成一种模糊的认识。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作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当前在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所采用的《机械基础》教材(中国劳动出版社,第二版,以下简称教材)有关齿轮压力角的一些叙述  相似文献   

5.
陈晓玲 《广西教育》2004,(4A):38-39
教材说明《角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P64的内容。教材通过一幅街景图,引出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相似文献   

6.
1教材和学情分析1.1教材分析所用教材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苏教版),第1章“三角函数”第1节,是整个高中三角函数的起始课.任意角是对初中角概念的推广,也是二维角的最终推广,它是建立三角函数概念的基础.若从知识教学的角度看,任意角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不是重点内容(因而极容易被学生轻视).但从现象教学的角度看,“任意角”在两个方面极为体现数学素养,一是知识推广的原则(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三角函数是用来描述周期现象的,而任意角在坐标系内的表示就已经清晰地体现为周期现象.说到底,正因为角本身的周期性,才有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基于这样的分析,本节课有其特有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初读教材:山重水复疑无路全国各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都将“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安排在二年级。比如,人教版和西师版安排在二年级上期;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安排在二年级下期。《认识角》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7页的内容。同其他几个版本教材的编排顺序大致相同: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折叠、描画和操作学具等活动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再联系生活实际依次呈现。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小语新课标版教材第一册第六个口语交际与大纲版第一册的第八个口语交际是同一话题,都是《小兔运南瓜》。所不同的是新课标版教材在这个话题的第二幅插图中明确告诉学生小兔是用“滚”的办法把南瓜运回家的;而实验教材却把原来的第二幅插图换成了一个空白图。我们不禁为这小小的“空白”拍手叫好,因为这个“空白”中蕴藏了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角是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图形认识”中指出:“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测量”中指出:“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角的度量”更是学生在三角形分类活动中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小学六年制教材,两次出现“角”概念的教学,其目的和要求是有差异的.第五册P65接触的“角”概念是描述的,学生建立的概念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又要求学生指出实物和几何图形的角.第八册P53比较严格地叙述了角的概念,并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叙述度数不同的角的形成.笔者对两次“角”概念的教学有以下体会: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把握教材的标高,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细心观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学“角”概念:首先出示实物五角星、三角板、钟面、扇子,让学生指出以上物体中的角,然后闭着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形成角的表象;第二步用抽动片演示由实物图形的角到几何图形的角.并对照图形指出:“这样的图形就叫角”,建立角概念;第三步演示角的形成、画角.通过自学找出角各部分的名称;第四步通过判断角,让学生知道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材先是出示一幅学校生活的情景图:足球场上,小朋友在踢足球;旁边有一位手拿三角板的老师正经过操场;不远处,有位老爷爷拿着一把大剪刀正在修剪树木。然后从一些生活中的“角”的实例抽象出“角”的图形。但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角”的知识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些困难。为了让学生既轻松愉快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经过反复斟酌,我设计了用多种形式的“玩”贯穿整个“角”的教学环节。一玩——“拼角”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学…  相似文献   

12.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一条重要线段.要全面学好三角形知识,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三角形角平分线不仅是三角形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答三角形问题的一条重要的辅助线.现以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中习题1.9中的习题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版)的第五章《三角函数》的第三节《三角函数的概念》。现实世界中有很多现象是随着时间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例如电流、声波甚至股市行情等。为了研究这类现象,我们需要三角函数作为工具。  相似文献   

14.
“人为”之误黑龙江李子臣,尤建元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机械基础》(劳动出版社,第二版)中,模数的概念是:“由于π为无理数,为了计算和制造上的方便,人为地把p/π规定为有理数,即齿距p除以圆周率π所得的商,称为模数。用m表示.单位为mm.即;m=p/...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个新概念,让我们一线语文老师一度深感困惑。为什么呢?第一,这是个全新的教学概念,接受起来感觉抽象生涩。第二,我们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缺乏具体的理解,对开展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一片迷茫。  相似文献   

16.
在新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三册(选修Ⅰ)(下文简称“教材Ⅱ”)中的“边际成本”时,笔者及备课组老师均感到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江苏教育出版社在2005年推出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下文简称“教材Ⅰ”)中的“导数的概念”、教材Ⅱ中“导数的背景”及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数学分析上册第二版》(下文简称“教材Ⅲ”)中的“导数的概念”作了一番调查与思考.1在教材比较中看“边际成本”本文首先从导数学习…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上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据”一章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课堂上,正当我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讲得津津有味时,有位同学突然提问:我们在学习近似数后,明确了精确度,为什么还要学有效数字呢?一会儿要补零,不记作有效数字,一会儿添零,又记作有效数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提问,使我为之一震,对呀,为什么在学习了近似数后,还得要学习有效数字呢?课下,我带着这些问题去寻找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实验版小语教材第一册第六个口语交际与义教版第一册的第八个口语交际是同一话题 ,都是《小兔运南瓜》。所不同的是义教版教材在这个话题的第二幅插图中明确告诉学生小兔是用“滚”的办法把南瓜运回家 ,而实验教材却换成了一个空白图。看了实验版的教材我们不禁为这个小小的“空白”拍手叫好 ,因为这个小小的“空白”中蕴藏了丰富的内涵。一、体现了崭新的课程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生成课程观 ,教学不是给定的要素 ,而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义教版教材所提供的那幅图实际上就是给定的教学要素 ,学生所看到的就是用“…  相似文献   

19.
朱益福老师的征评课例第二则《它当然是五个角》,我认为是个失败的课例。原因有三。其一,四边形割掉一个角后,答案井非只有五个角,而也可能是三个角、四个角,如下图。其二,在学生回答“割掉一个角,还有三个角”时,教帅没有问一句“为什么”,就神情严峻地说不对。而学生乙回答出“割掉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7课《秋天到了》有“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句子,其中“人”字和“一”字为什么不用引号。还有该册第16课《小公鸡和小鸭子》有“小鸭子正在水里捉鱼,忽然听见小公鸡喊救命”的句子,那“救命”二字为什么也不用引号呢?泸溪县李家田乡中心学校邓平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