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它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它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用于评论中,于叙事说理别有一番功效。请看一篇题为《不能“臃肿搬家”》短论: 近日,再次到一个企业采访,发现办公室里又增添了几名新人,他们有的在喝茶,有的在看报,有的在低声说话。我问厂长啥时候又“招兵买兵”,他却苦笑着压低声音说:“我整天为精简非生产人员动脑筋,哪有心思再扩军”这都是上头(指主管部门)为‘减肥消胖’放给企业的人员。这些人放进我们企业一是不懂技术,不会管理;二是以领导部门下来的自居,谅你企业在人事安排也不敢‘太不像话’。”  相似文献   

2.
比喻,俗称“打比方”,是我国自古以来作文赋诗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南朝梁武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意思是说,比是按事物的相似处来比附事理。这种修辞手段,对新闻写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新闻,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简明,使深奥的道理说明浅显,让抽象的东西变得  相似文献   

3.
周洋 《新闻与写作》2000,(12):14-14
随着奥运圣火的熄灭,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也圆满拉上了帷幕。回首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场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场下各媒体间展开了激烈的奥运报道争夺战。这是一场没有鲜花和奖牌但又异常残酷的竞争。各媒体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出对受众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新闻标题就必须做到“夺人眼”。比喻手法的引入使新闻标题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新意,受众也乐于接受。那么,各报是怎样用好、用巧比喻手法的呢? 一、巧用比喻应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比喻手法可以使抽象深奥的事物、事理具体化、形象化。运用…  相似文献   

4.
比喻的故事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这样,可以使抽象生疏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是被比的事物(本体)和拿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构成的。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时会用上“象”、“好象”、“仿佛”“好比”等比喻词(明喻),或者用上“是”“成了”“变成”、“形成”等比喻词(暗  相似文献   

5.
《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这篇报道的产生,是来自工厂企业的改革呼声,来自省委的重视、支持,它较好地发挥了党报的喉舌作用。 1984年3月21日,省工业系统召开厂长、经理研究会,会议本意是讨论厂长、经理研究会章程,选举研究会领导成员的。但是出席会议的五十五位厂长、经理注意力却不在这里,他们离开了议题,热烈地谈论“松绑”的问题。他们有很多压抑在心头的话要说,提出许多想不通的问题: “为什么国务院1983年颁发的工厂企业厂长经理试行条例没有引起领导重视?”“为什么省府正式下达的企业十条自主权的文件,现在才落实一条半?”“为什么有那么多‘婆婆’管‘媳妇’,这也不能干,那也干不成?”  相似文献   

6.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联想”,实际生活中不运用比喻是不可能的。各种文章作为实际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能不运用比喻。比喻又叫“譬喻”,古书上叫“比”或“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比方”。它是用同此事物有相似点的彼事物或道理来作比的。比喻是汉语修饰的传统格式之一,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一种写作中常用的艺术技巧.比喻构成的要素一般有四个:一是本体(此車物),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彼事物),即用作比喻的事物;三是相似点,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的特征;四是比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它是构成比喻的语言标志.在语言表达上,构成比喻的四个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博喻、连喻、曲喻、互喻、虚喻等,经常用的主要是明喻、隐喻和博喻。  相似文献   

8.
以前读钱钟书先生的《旧文四篇》,有些段落因为精彩,我至今尚有印象。譬如谈诗中的比喻,他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谈《拉奥孔》)寥寥数语,将这种修辞手段的原理和技巧和盘托出。我以为这种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文章至少于我是好文章,因为它自有一种可亲近感。也许有人以为太亲近,易狎。  相似文献   

9.
近日我看有篇报道中说:“就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抱怨市场无情,感叹“无力回天”之际,位于辽河入海口的营口天力电机厂成功的经验是:“事在人为。”在谈到厂里决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时又写道:“这时好言好语从厂外飘来:‘全套引进,一步到位’;‘宁可多花钱,买他个现代化’。厂长邰金铭微微摇头。”还看到一篇报道在谈到江苏肖赣榆县13岁男孩李新哲的求医经过时说:“背着孩子,牛凤莲(男  相似文献   

10.
去年,在我国舆论界、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公开争论的时间,从这年的4月到9月达半年之久。这场争论该怎样概括?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争论。我觉得这一概括不妥。因为被批评的报刊并没有提出“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这样的主张;批评者硬说有的报刊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虚设论敌。有的同志把它概括为“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问姓  相似文献   

11.
6000万元亏损竟无人知,此事触动了记者们的敏感神经这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专栏节目的记者、编辑兼主持人高韵斐在和同事们聊天时,坐在一旁负责纺织系统新闻采访的记者金璞说到,他刚采访的第二毛纺厂万德明厂长确实是个能人,到哪儿都能扭亏为盈,兼任了第十二毛纺厂厂长之后,又使一个“烂摊子”企业起死回生.高韵斐下意识地追问“十二毛”“烂摊子”之说从何而起?金璞讲起了一个令高韵斐困惑而又怦然心动的充满新闻性的情况.万德明厂长在兼任第十二毛纺厂厂长之后的一次该厂中层干部会议上向原厂长张志达询句:“‘十二毛’亏损多少?”张志达坦然回答:“可能有三四百万”;万厂长觉得其中可能还有些“水分”,便在会后私下里问张:“你老实告诉我究竟亏损多少?”张志达也显得很诚恳: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企业法》的贯彻执行,厂长负责制的推行,许多企业党委宣传部门的精简撤销合并,企业报为“基层党报”的提法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实际。企业报应该姓“企”。企业报转轨、改革宣传内容的方向应该逐步由“专”向“综合”发展,使其成为一种特殊性质的综合性报纸。由于它自身毕竟是企业  相似文献   

13.
我有位朋友,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浏览报纸。一日,陪他到报摊挑选报纸,有的他爱不释手,有的他扔到一边。我问他为什么讨厌那几份报?他说:“这几份报‘看人下菜碟’,太势利眼!”我是搞新闻的,很有兴趣听他对“势利眼”的解释。他边走边罗列了“势利眼”的种种表现。我归纳起来,主要“症状”是:一曰嫌贫爱富。对财大气粗的企业,腰缠万贯的大款,左一篇通讯,右一篇专访,篇幅长似“床单”;而对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则连一个“豆腐块”也舍不得。二曰  相似文献   

14.
学艺札記     
不要迷信“新聞老前辈”在談到新聞工作者的学习問題的时候,一位做过新聞工作的前輩提出:“你們把我們这些人都当做‘新聞老前輩’,我却要向你們提議,千万不要迷信‘新聞老前輩’。”他说:“前輩的意見,要尊重,但是不要迷信。因为我們这些人的意見,有的正确,有的不一定对,有的則可能是荒唐的。  相似文献   

15.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21):76-77
“妙手回春”形容医生医术高明,能使危重病人恢复健康(回春:使春天返回,比喻使重获生机).语见清·汪嫈《葆儿学医,诗以勉之》:“儿既学医,先宜保身……慎重以往,妙手回春.”例如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二十回:“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妙手回春’,什么‘是乃仁术’,匾上的字句,一时也记不清楚.”巴金《谈<新生>及其他》:“总之,我绝不是冲锋陷阵、斩将搴旗的战士,也不是对症下药、妙手回春的医生.”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十四章:“我原先只知道你是金疮圣手,没想到对各种杂病,无名肿痛,也可以妙手回春!”  相似文献   

16.
缘事导理与剖事析理有所不同。剖事析理是由表及里,剖析事情本身,引出固有的道理;缘事导理是由此及彼,由一事物引出它事物的道理,或者将一事物的小道理抽象上升为全局性的大道理,这也是常见的评论方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的,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生发出许多精采的议论。因此,由此及彼,缘事导理有深厚的认识论基础。许多高明的评论作者在这方面左右逢源,佳作迭出。其方法,也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7.
《文汇报》3月27日第1版“观察与思考”栏《规模生产离不开规模销售》一文说:“上海有些产品曾达到相当的规模,‘辉煌’一时,而今不少成了昨日黄花。”其实,汉语中并不存在“昨日黄花”这一词语,有的只是“明日黄花”这条成语。黄花是菊花(秋菊)的另一种称谓。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意是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一过,黄花即将枯萎,也就提不起人们观赏的兴趣了。后用以比喻过时事物。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过时之物,曰:明日  相似文献   

18.
去年12月7日的湖南南县报上,登了一篇“自力更生造化肥”的评论,全文二百来字。开头是这么说的:“提起造化肥,有的人就说:‘么子家伙都冒得(没有),咯不是空手打哇哇。’一听就晓得,这种人搞化肥缺乏自力更生的气魄。缺乏自力更生气魄的人,一年四季眼睛向上,没有这样,找上级;没有那样,找上级。比如造化肥,似乎上级不给原料,不给工具,就是呆路一条,却看不到只要大家动手。就像‘蚂蚁掉到磨缝里——尽是路’……”。农民群众读了这篇评论,反应很好。他们说:“这硬像和我们扯谈一样。”还说:“好一个‘蚂蚁掉在磨缝里——尽是路!’道理说得兒多透,听起来真像‘韭菜煮豆腐——一清二白’的。”  相似文献   

19.
学会抓新闻     
一位通讯员问我,新闻从哪里来?我说,新闻的来源很多,以编辑部为例,就有上头指令性的,下边投稿上来的,记者发现线索的,碰巧遇到的……。但是,简单地说,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现成的新闻,记者把它记叙下来便是了。这叫‘写’新闻。另一类新闻特征并不明显,记者要有敏感的新闻鼻嗅出其中的干货,把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提炼出来。这叫‘抓’新闻。‘抓’新闻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拜读一些报社阐述自己办报思路的文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提法:“压缩‘一厂一店一校一村’等工作性报道”、“坚决摒弃‘一厂一店一校一村’的一般化的工作性报道”等等。应该说,这种提法有一定道理。来自某些基层单位的报道,既缺乏宏观上的意义,又没有新闻价值,只是单纯作自我宣传。对这样的报道,当然应该“限制”、“压缩”乃至“摒弃”。然而,正如任何真理都有它的相对性一样,这种提法也容易使一些报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