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曾经为农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他们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什么新贡献,这是人们希望了解的问题。今年初夏,我们走访了南城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历届毕业的几位学生。他们没有辜负共大对自己的教育、培养,以一代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才干,奋战在广阔天地里。他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是活跃在农村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2.
《中国培训》2007,(11):61-62
为贯彻落实《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配合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适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教材,可供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3.
地处浙北水网地带的湖州市郊区重兆乡初级中学,1982年根据原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把劳动技术课列入教学计划。几年来,针对本乡农村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和学校师资、设备的实际,分年段开设了劳动技术课。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人才。据对近几年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全乡23个乡办企业中,有18个厂长、副厂长,97名车间主任以上企业骨干中,有78名,是该校的毕业生;全乡有影响的31户专业户中,有22户是该校的毕业生。他们有知识、懂技术,正在为农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农村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直接迅速地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农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发展意识和较强劳动技能的新型农民。电大系统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办学体系,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系统办学可以将优质教学资源直接送达到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农村教育》2005,(6):8-10
几年来,佳木斯市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断探索农村中等教育改革和实践,大力推进和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机制,为农村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劳动大军,使农村教育由主要为升学服务转移到既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毕业生.又为当地培养“落地”实用人才,转移到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上来。  相似文献   

6.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的格局被打破,涌现了一批办得好的农职业学校,在为农村经济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已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经是一个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以为当前困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传统的就业观念,弱化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的职能。本来,在农村从事各种劳动就是一种就业的形式。但是由于历史上我国农村经济处在一种落后状态,劳动岗位单一,主要是种植业,加上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涌现出一批新型的劳动大军—"农民工"。农民工为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已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实际生活中,农民工劳动权益受损的现实情况令人担忧。这些问题的日趋严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现状、原因、对策几方面浅析现代社会中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培训》2007,(9):62-6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配合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适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教材,可供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使用。这批教材包括六大类:公共类(引导性培训)教材、农村劳动力输出培训教材、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教材、农村劳动力预备制培训教材、音像电子教材、宣传品及相关读物。  相似文献   

9.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为各级学校和当地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受欢迎的有用人才,我校的一件编织作品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劳技成果展览,我校学生在参加华东地区农村中学劳技竞赛中获优秀奖,在苏州市首届劳技竞赛中获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两个,在常熟市举办的二届劳技竞赛中连续获得团体一  相似文献   

10.
加强劳动课的配套建设 ,对于优化劳动课教学 ,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笔者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就劳动课程基本条件建设作一浅析。一、劳动教材建设宜坚持“一纲多本”劳动教材建设 ,应始终坚持“一纲多本”的原则 ,结合农村实际和小学生各年级层次、性别年龄的实际 ,编写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乡土教材。在教材的使用上应该做到“一主一辅 ,引编结合”。“一主”就是坚持以省编教材为主。按照省编农村版小学劳动教材安排教学 ,扎扎实实完成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为常项的“扫、擦、刷、穿、补、整、煮”等劳动习惯养…  相似文献   

11.
陶杨 《现代企业教育》2014,(16):216-217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下简称江西共大)从1958年创办至1980年更名改制,历经22年,共培育了22万余名人才,分校一百多所,在当代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三农"服务模式为江西农村和农业战线培养输送了一批高、中级科技人才和数以万计的具有初级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型农业劳动者,为向广大农民普及文化科技知识,推广"科学种田"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为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教育体系,做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22年的办学经验,科学借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三农"服务模式,对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有很大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才将成为经济发展的资本。农村经济的发展,当然取决于劳动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新世纪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挑战。而农村成人教育正担负着培养一大批有化、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我们户县二中是一所农村中学。建国30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以前是农业基础知识课),全面地提高教育质量,为当地农村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骨干,同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定数量的合格新生。我们坚持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做法是: 一、结合相应学科和科技活动进行劳技课教学。我校在1956年就建立了生物实验园地,1958年创办了校办农场,结合生物课和农业基础课的教学开展了以小麦育种和蔬菜栽培为主的多项科学实验活动,先后参加了省、地的小麦、玉米、棉花、土肥、植保等科技协作组织,承担并完成了小麦、玉米、棉花品  相似文献   

14.
农村教师劳动既具有教师劳动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劳动的特殊性,突出表现为教师劳动的多面性、独立性和艰苦性.由此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素质提出了特殊要求,主要是热爱农村教育、关爱农村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一专多能"的教师知识和能力,特别是适应农村教学工作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更需要有为农村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15.
农村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直接迅速地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多层次的农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发展意识和较强劳动技能的新型农民。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加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力,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六四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农村半农半读的教育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不仅办好了一批农业中学,还普遍地办起了耕读小学,为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本刊这一期发表了《宜兴县怎样在渔(船)民子女中普及小学教育》一文。宜兴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渔(船)  相似文献   

17.
零陵师范专科学校在《关于适当渗透劳动技术教育,主动适应农村教育改革需要的总体实施方案》一文中写道:“零陵师范专科学校主要是为湘南山区农村初级中学培养合格师资.为适应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动观点、实践观点,在校教育中适应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他们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渗透力“农”服务的知识和成分,即在完成国家教委颁布的二年制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一批初中毕业生返乡参加农业生产。这些人不仅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而且迫切要求继续学习提高。为了适应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回乡初中毕业生的学习要求,给农村培养更多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式农  相似文献   

19.
岳阳县毛田区云山公社五·七中学,是文化大革命后创办的一所新型学校。这所学校在公社党委的领导和贫下中农的管理下,坚持为农业学大寨服务的方向,坚持《五·七指示》的道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农村三大革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里记述的是这个学校六百余名初高中毕业生,朝气蓬勃地战斗在三大革命第一线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阳原县自1987年被国家教委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教改实验县以来,主动适应农村教育改革趋势,把加强中小学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实践,使中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树立了劳动观点和科技意识。大多数毕业生回到农村逐步成为当地建设的生力军,同时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也促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