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只习惯讲解每个知识点和每道练习题;学生则习惯把老师讲解的内容记在笔记上,课后还要整理、背诵。教师不断提醒自己:要本着对学生、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讲得越细越好;学生则不断鼓励自己:要好好学、好好记。老师“一声叹息”:真累啊!学生“一声叹息”:真难啊!这种给了学生“鱼”,而不教捕鱼方法的教学方法,既辛苦了老师又累坏了学生,但教与学的效率却并不高。这是因为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体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做到这一点,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赵彩丽 《小学生》2010,(12):46-47
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切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丧失殆尽,多数语文老师品赏的是工作的辛苦和迷失方向的痛苦。前不久,教研室的领导到我校听了几节语文课后进行评课,让在座的语文老师借机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或面临的困惑。当时一位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她说自己每节课都准备很充分,查阅各种资料,翻看各类习题,上课时按照详细的教案去讲,考前复习,更是力求把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习题都搜寻出来让学生去读去记。可尽管自己整天忙得团团转,该班的语文考试成绩却依然不理想。为此,他深感迷茫,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认为学英语就是跟着老师多读多说多写,只要做到这三条,英语不好才是怪事,其实这并不全面。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学中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即授之以“鱼”,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不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而是重视了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能力的培养,即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5.
两篇文章中老师的经验都很好,不过我个人更喜欢苏老师的做法。相对来说,周老师的做法行政色彩、管理色彩、强制色彩、他律色彩更浓一些,而苏老师的做法教育色彩、专业色彩、学生的自主性、自律色彩更浓一些。从角色上看,周老师更像一位官员,而苏老师更像一个教育者。当然,凡属管理,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强制性,所以周老师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好像大家把这个话题都谈得很烂了,“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现在在教育界,好像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好课、差课的区别就在“鱼”和“渔”上,你到底有没有把“方法”授给你的学生呢?于是,老师们都开始在备课中研究怎么向学生灌输方法,这就是“授渔”的过程。很多老师开始注意到,一定要讲授知识以外的东西:这些单词怎么才能学得快,怎么才能记得牢;这个实验怎么做才能获得成功,怎么做才有最好的效果;怎么读这篇散文才会美,才会动人……如此这般,教师们在努力着,传授着自己的和他人的经验和智慧,而…  相似文献   

7.
袁芳 《中小学电教》2010,(10):61-61
<正>计算机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那么,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及掌握职业学校中各门计算机课程呢?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面对三五年后就要走向社会的职校学生,在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传  相似文献   

8.
《小学自然教学》编辑部: 你们好!收到贵刊寄来的部分近期杂志,作为一名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者,深为贵刊对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教法的探索和改革作出的不懈努力感到欣慰。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国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教育部近年来提出的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符合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下面我想就教育培养的目的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包括作为一  相似文献   

9.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反思,如何因人而异,如何因材施教?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探索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是授鱼教渔,使学生鱼渔兼得,及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又掌握学习的本领。要真正做到,还需要更多的"探路者"的不断总结和付出。对于"教会学生学习",仍将继续思考和反复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有些教师把“授之以渔”作为自己追求的境界和目标,自以为是很时髦的。然而,从“教育最优化”的角度考察,笔者认为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1.
李广生 《师道》2003,(5):40-40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终生享用不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似已成为至理名言,频繁出现于各种报刊和教育论著中。许多教师把“授之以渔”作为教学工作追求的境界和目标。在轰轰烈烈、大谈特谈“授之以渔”的今天,我不禁有这样的疑问:“渔”究竟为何物?“渔”可以“授”吗?“渔”究竟为何物?有人说“渔”是方法,即捕鱼的方法。姑且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既然“渔”是一种方法,“渔”可以“授”。此处之“授”为“传授”;“学渔者”也可以“受”,此处之“受”为“接受”。这样的话,“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2.
张姝阁 《小学生》2012,(12):2-2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然我上学时就知道这句话,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教以后,虽然我一直以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但只知道去把具体的方法教给孩子,真的感觉孩子们离开了老师仍然不会自己学习!这次杜郎口之行,让我心灵为之颤动——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欣赏他们的课,就像看一篇优美的文章,那么流畅、生动、有趣,而且课堂上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通,写不好,都是因为单词记得少。学英语离不开记单词,而机械枯燥地记忆单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古代教育名人云:“教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英语,“授之以渔”乃是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成为指导者、促进者,就能把兴趣带进课堂,用教法指导学法,把方法教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和理念,实现指导者和学习主体的沟通,达到教学相长。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少走弯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英语…  相似文献   

14.
<正>诗歌是中学语文课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诗歌的赏析能力也是语文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现阶段的诗歌学习,我们往往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这样的方式针对性很强,但使学生就诗而学诗,所学知识支离破碎,难以形成能力。所谓的赏析更多是为了固定的问题,少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习的自发性,缺少了自己宏观把握和微观处理的主导性。这就像要求他们捕鱼,面对浩瀚诗海,离了老师,他们就茫然无措了。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带着他们针对习题练习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提炼、问题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主体参与,需要学生积极思考,需要老师引导,这样可以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从而突破数学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最小公倍数》一课。当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后,教师出示了题目:a、b、c、d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质数,X=a×b×c,Y=b×c×d,请你根据这样的信息,分析出X和Y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相似文献   

17.
朱礼波 《成才之路》2011,(27):92-93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学法指导在教学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重视“学法”的研究和指导,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陈桂秀 《教师》2013,(6):68-69
作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老师应该怎样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把数学教材中所留下的那部分"课程空间"加以很好地补充和完善?我们觉得数学课程资源应从数学教育的科学性、文化性,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等方面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课程”不仅仅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开发,将情境教育的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实,每个一线教师几乎都在实践着情境教学,开发着一个个“微”情境课程,只不过境界有不同、功效有差异而已。拜读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课程开发的理论,结合《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情境课程的境界之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引领学生能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努力让学生成为情境课程中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教育的自由从放手开始,基于放手开始生成的资源,不仅在于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更授之以渔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拥有更广阔的自由呼吸空间,拥有广阔的"渔场"。教育是要开发学生的潜力,我们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条件,但不是准备充分的条件。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个"渔场",让学生在科学实践中成长,真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把课堂当成舞台,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科学课堂亦如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对科学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