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在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和较量中彰显自身的逻辑力量和影响力;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机遇,创新理论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立足社会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建设一支宏大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专兼职队伍。  相似文献   

2.
社会思潮是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研究和引导社会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主要内容。正确认识与科学对待当代社会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当代社会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以广播电视为重点,以艺术类专业为主干的传媒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方面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是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有下列基本规律: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特点是有针对性地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积极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态度;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是深入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在要求;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形式的创新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中、特别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刻不容缓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为此,必须认真研究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存在原因.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必然性、重要性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的特点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决定了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做好高校社会思潮的引领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性工程。认识多样化社会思潮尤其是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特征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前提,应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思潮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理性对待当代社会各种思潮,积极引导大学生分析各种社会思潮,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社会思潮引导途径,形成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意识形态创新过程中引领社会思潮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一时期,我党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核心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动力;及时把握社会思潮的动向和传播趋势,实现对社会思潮适时引领;善于对社会思潮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实现对社会思潮的针对性引领;注重采取科学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对社会思潮的科学引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实现对社会思潮的认同引领。  相似文献   

8.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前提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当代中国,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划清界限,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工作,深入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影响;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其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成为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认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普及性等鲜明特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大众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等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在理论的运用中普及理论、在理论的普及中引领思潮、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培育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才能不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五讲"当代社会思潮",要始终贯穿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这条红线。要搞清楚社会思潮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就要深刻理解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就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及其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具有的重要意义。评析社会思潮要始终坚持批评精神和科学态度;评析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关键是要抓住其实质。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应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开展。高校大学生作为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其对高校学风、学习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学风建设的效率。在各种思想、价值观充斥的现代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学习与自身状况,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之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指导方针 ,也是新世纪教育学院发展建设的行动指南。实践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必须突出继续教育的中心地位 ;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必须把德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中心环节 ;实践代表中国的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加强教育学院的现代化建设 ,是教育学院党委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价值链理论是一种指导企业取得价值最大化的有利理论,在其指导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指导着企业不断地履行社会责任。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不可替代的力量。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出发,以实用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将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化于企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从而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早期农村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民国江西万家埠实验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30年代 ,江西农村改进社的乡村工作者按照其乡村建设理念 ,在安义县万家埠进行了农业改良、农村教育、农村合作、农村民众运动、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工作的尝试 ,其实践确定了万家埠早期农村现代化的走向和主要内容。万家埠实验区的乡村建设 ,是早期农村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其农村改革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须总结的教训 ,这些经验与教训对当前中国农村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与江泽民的教育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邓小平与江泽民教育思想的比较,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形成的背景有一个立体的清晰认识,从教育的地位、社会作用、教育方针及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向、办学方针、教师的地位及重要性六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对比.本文偏重对高等教育思想的分析,对明确发展现状,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道德模式的转变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体现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过程中,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从道德现象的发展变化来看,我国目前的道德就处于从集体本位的道德模式向集体与个人相统一道德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这一转变可以通过道德赖以存在的利益基础、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及道德作用方式等的改变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及其晚年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充分发掘列宁主义的这一思想能够给我们深刻启发,对于我们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具体体现在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党的建设和对外关系等六个方面。这些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新的有力的理论指导。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代表的理论创新,都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全面艮思马克思主义,于是在全球掀起了一次次的“马克思主义热”。与当前西方的理论研究热潮截然不同的是,国内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却趋于冷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贯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该论社会意识形态功能的实效性。虽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但其首先是一种科学理论。只有把该论的政治性与其学术性有机统一在一起,它才能为人们所接受,也才能有效保证其应有的政治影响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科学轻人文、重继承轻创新、重自由轻规范等不和谐倾向,应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建设重点等方面,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