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守护英雄     
刘胡兰怒视敌人铡刀英勇就义,毛泽东称赞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种崇高精神,教育了后代,而当时对解放区军民战斗意志的激励,更是深印人们的心头。1947年秋,豫北解放区掀起大参军热潮。在县里动员大会上,我,一个14岁少年,举起拳头报名。有人发笑:就你,还没枪高。我大声说:刘胡兰只比我大一岁,她……  相似文献   

2.
李修平印象     
早在五年前,就从电视屏幕上认识了李修平。当时我还是名高中生,而李修平作为甘肃省电视台的播音员,时常出现在省台的新闻节目中。今年三月,我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始实习生活,使我很容易找到她,我贸然地敲开了她的办公室。当李修平微笑着站起来对我点头说“你好”时,我却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人,因为我没料到她竟然有1.74米的身高。由于我们同是甘肃人,相识后我常在休息时间去她那儿,在一起更是多一份亲切感。渐渐地,我对她有了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3.
当我得知获得县里好新闻奖的消息时,首先就想告诉您:《新闻爱好者》的编辑老师,是你们的帮助使我有了较快的进步。我1985年就迷上了新闻写作,当时热情很高,不分昼夜地写,由于不对路子,收效甚微,急得向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请教,他说:“我没功夫讲得太多,你不如订份河南日报社办的《新闻爱好者》,里面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7,(2)
上学那会儿没想到会当编辑,而且是报纸编辑。满脑子尽想着当白领,朝九晚五衣冠楚楚的,哪料到现在作息混乱,行色匆匆且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走路像催命一般。工作才半年的时候,有一天去咸阳看一个老同学,便被她老人家讥笑了一番,说我披头散发一身颜色暧昧的仔装,就...  相似文献   

5.
信心     
我早想写稿,但总没信心。1986年有人给我们推荐《新闻爱好者》。从那时开始,我这个“爱好者”,如饥似渴,每期必读。她,使我充满信心,浑身是劲。几年来陆续发稿100多篇。前两年,矿上有几位退休老工人,经常在矿区拾遗补缺退而不休,不计报酬,无私奉献。我为他们的高尚精神所感动。一次,听说他们到涧河滩上义务架桥去了,我立即赶往现场采访,很快写出了稿件《文明桥》,义马矿工报发表后,省新闻中心  相似文献   

6.
2003年4月13日,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京颁奖,河南演员王红丽“梅开二度”。早在1994年,她已捧过梅花奖的奖杯。得梅花奖不易,“二度梅”更属凤毛麟角。王红丽,人称“豫剧小皇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省级民营剧团,也是中国最成功的民营剧团。王红丽的传奇并不仅仅在于她的成就,更在于她特有的经历。14年前,她就被《文艺报》誉为“豫剧小皇后”;11年前,她从豫剧团“下岗”,卖起了烤鸭;10年前,身家百万的她重返舞台,创办中国第一家省级民营剧团。  相似文献   

7.
内乡县人武部新闻干事马成法脾气硬,见不得邪!每年都要写几篇批评稿。为这,没少找麻烦,惹得部领导常常出面平息风波。1990年秋的一天,马成法回家度假,乡亲们纷纷诉说县种子公司出售假菜种害人不浅之事,他当即深人现场采访拍照。不久,《人民日报》配图片以《菜地里的怨恨》为题见了报。有人扬言非要马成法的好看不可。县里某位领导也极为恼火,在马成法本人农转非解决公职时,动气地说,“就他马成法好写个批  相似文献   

8.
她是一个基层的公务员,一位人到中年的女性,一名受人尊敬的档案员———她的名字叫陈军。初识陈军,是在2000年7月15日召开的南通市档案工作座谈会上,省档案局领导来调研,作为基层档案人员的代表,美丽端庄的陈军提出了档案工作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互动的问题,第一次引起我的注意。然而就在两天之后,从监督指导科传来消息,陈军住院了,她患的是早期乳腺癌。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特别是听说陈军在参加座谈会时,已经知道自己的病情之后,我实在无法将那个气闲若定的她与患病的她联系在一起。后来问到陈军时,她只是轻描淡写…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浙江省对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和活动的报道作出了明确规定.除省党代会、省人代会、省政协会议应作全面报道外,省委全会、省纪委全会、省人大常委会议、省政府全体会议、省政协常委会议,一般发一次消息.省领导在会议上的讲话,可综合在消息中,一般不另发.省委、省政府召开或批准召开的其他重要会议,一般发一次消息;省领导的讲话不另发.  相似文献   

10.
笔者去年6月初发表在《西安晚报》的消息《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见报稿附后)一稿,在获得全国晚报红塔杯短新闻竞赛二等奖、陕西省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总结这篇稿件的采写经验,我以为关键是真情做笔写心声、即怀着真挚的情感,写出群众的心声。去年5月下旬,我在县农机公司采访,得知申店乡何家营村妇女何俊英买了台联合收割机出省割麦。职业的敏感使我断定这是条好新闻。我顾不得吃午饭,匆匆骑车赶到何家营采访。恰逢何俊英正在家中整修机子准备出征。她快言快语,讲述了她婆家和娘家劳力少,三夏大忙时节往往几昼夜不能合眼,累得她生病打  相似文献   

11.
我总想着,什么时候得便去北京看看这位可敬的老人。当《新闻爱好者》杂志即将走到25周年的日子,而我,不日也将走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的时候,去看看他老人家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强烈。可是,当我打开电脑,想查一查有关他的一些资料时,看到的却是他老人家已经仙逝的消息。  相似文献   

12.
听到簰洲湾溃口的消息,是在8月1日晚上10点多钟。说实话,作为一名政法记者,我当时并没有预计到这个事件的严重性,尽管防汛是我省的一件大事,但我本人涉足的不多,也不了解解洲湾对长江抗洪形势的重要性。直至深夜12时,省公安厅的领导来电说,情况紧急,省公安厅突击队已连夜赶往簰洲湾,我才意识到事件的重要性。因为我知道,以省公安消防总队为主体的省公安厅突击队,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处于重大险境时,它才会出动。在与部领导商量后,我立即与省公安厅的同志赶往出事地点。 2日凌晨近2点到达簰洲湾后,脱缰的洪水已溢满了整个簰洲湾。2时多,省公安消防总队的救援行动开始。当时,记者们到了很多,但都没被允许随艇下水。不到营救的最前沿,如何采写到最真实、最鲜活的东西?这时,我发挥了我作为一名政法记者的作用。省消防总队是我多年的采访对象,总队长李金文也是我的好朋友。在与他商量  相似文献   

13.
我与洁若女士只在几次学术会上见过面,但早就拜读过她不少文章。而且在认识她以前,就看到她写的涉及周作人做汉奸、琉球被侵吞等文章中,还提到了我的相关拙文。因此,我暗中引为前辈知己,对她老人家坚定的爱国精神是非常钦佩的!  相似文献   

14.
1990年冬,我到本县云盖寺镇采访创办个体计划生育服务站为计生服务做出突出成绩的省劳模张金玲。采访后,我觉得写一篇关于“张金玲创办个体计生服务站被授予省劳模荣誉称号”的消息的材料足够了,便不打算再了解其它情况。可是,我忽然被一种情感所动:张金玲有两个小孩,还有年过七旬且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她能一心扑在计生  相似文献   

15.
文良安 《新闻天地》2005,(5):39-41,59
赵小琼,这个名字正在湘西自治州广大干部群众中传诵着。她的事迹,成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最生动的教材;报告会上,她的事迹让许多人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远在北京的中残联领导,接到她去世的消息悲恸不已,忘不了“半个身子”的她一次次赴京汇报的动人情景。而吉首乡五里牌村党支部书记还在念叨:“你带领我们种的沙田柚已结果了,你还没尝一口……”  相似文献   

16.
《梨园春》:同样专注异样精彩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的《梨园春》,在全国戏曲栏目中可谓一朵奇葩,更是河南电视台文艺宣传的一面金字招牌。从主管领导到栏目组的全体人员,深知“打天下易,守天下难”的道理,因此,大家没有守着耀眼的荣誉不思进取,而是着力挖掘我省戏曲文化的深厚积淀,力求推陈出新,以增强现代意识为中心,通过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精彩来打动观众、吸引观众、报答观众。2003年6月22日到8月10日,《梨园春》栏目联合河南省豫剧一团、省京剧院、省曲剧团、省越调团等八家专业剧团,精心推出了八台专场晚会。八家专业剧团在同一个…  相似文献   

17.
“斧砍枣树非无情”。这句农家谚语对我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记得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怕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又怕写得少落下个“不会写稿”的评语,写起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呼咦个没完,一则消息也近千字。领导看了直说没味,更别说变成铅字了。那时心情槽透了,连走路都怕碰见人。就在那年枣花飘香的时节,我探家时带上了数十篇自认为理想但没发表出的作品,去看望在乡村教书的大哥。大哥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虽然他经常在书信中给我指导,但终因纸上得来终觉没,令我这块顽石一直不得开化,连个“豆腐块”也难得见上…  相似文献   

18.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19.
时尚人物     
刘璇:天生不是演戏的料 从操场上退下来后,璇美人不仅没被人们遗忘,反而成了各大媒体娱乐版的新闻人物:一会儿进北大新闻系了,一会儿又跟陈晓东、徐静蕾拍《我的美丽乡愁》。日前又传出消息,她将主演电视连续剧《我和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20.
省歌舞剧团的台柱子黄晓竹原本有着令人嫉妒的完美.她聪明美丽,家庭幸福和睦,没想到在结婚前夕,青梅竹马的爱人却在最后一场足球比赛中辞世.悲痛的她在恩师杨雅娟家中遇到了杨的儿子黎杨,从而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