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59):21-22
无论是在东方文化里还是在西方文化中,"理智"与"情感"都是被赋予生命化的概念与符号,都会不断被人们探讨与诠释。著名导演李安将简·奥斯汀的著作《理智与情感》搬上大银幕,并将这两个生命元素"理性"与"感性"阐释普世性与全球性,并成功融合东西方两种文化,将其的碰撞化解成最绚丽的花火。同时又一次向西方世界诠释他的华人身份,以独有的"中国式"文化赢得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回流与认同。  相似文献   

2.
司丽娜 《文教资料》2008,(28):235-237
自古以来,西方人对东方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充满好奇.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活动的日益频繁,东方文化逐渐对西方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结构形式到内容思想得到他们的接纳和肯定,褒扬与推崇,因此东方文化也开始频频出现在西方的电影中.然而,不同导演对东方文化的诠释存在着不同的方式,同一导演对东方文化不同支脉的理解程度不同也明显地表现在作品中.有的作品内涵与形式兼取,有的取形式而略内涵,有的作品中则同时存在着这两种形式,如影片<杀死比尔>.这些不同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奇异缤纷的文化景观,因此研究西方电影中的东方文化也就变得意义重大且意味深长.本文以影片<杀死比尔>为例对此现象做一局部的分析.<杀死比尔>是昆汀·塔伦蒂诺继<落水狗>、<低俗小说>等一系列以暴力美学为主要看点作品之后的又一部暴力力作,与以往作品的不同之处是导演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东方文化: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本文着重分析<杀死比尔>中导演对东方文化的运用,以透视美国电影在对东方文化运用方面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3.
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同义语,是美国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媒介,小小的荧屏也随着国际风云的变换而不断变迁。在历史上,好莱坞曾以其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和冷战政治色彩,扮演过“妖魔化”中国的急先锋。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它们跟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全球化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东西方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东方文化被认为是次等文化。西方经常虚拟出一个东方世界的形象,东方文化被误读。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好莱坞模式宣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及其所大力渲染的美国和西方的种种神话,积极主动地确定真正的现代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为文本,以早期华人来美艰辛的创业故事为背景,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东方文化所遭受的美国主流文化的排挤和歧视,同时表现了作者作为边缘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历史上,从早期的全面排华到现代华人被称为"模范少数民族",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状况虽有所改善,但是各种歧视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简要论述了美国社会对华人歧视的现当代状况,探析了成因及华人如何改变自身处境,彻底消除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水彩画自西方传入我国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传入到萌芽、成长、发展直至现在的繁荣时期,中国水彩风景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西方画种融入东方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在多形式、多流派的社会思潮下坚守中国水彩风景画自身特色,更加充分地展现民族文化,是我国水彩画发展过程中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籍女作家谭恩美的华裔身份和中国文化知识掩护了她书写的非真确性.她的小说《灶神之妻》有着浓重的东方主义元素,成功再现了“西方拯救东方”的范式.从反东方主义视角解读《灶神之妻》,可以看到谭恩美所书写的中国是西方读者想象中的中国;儒家文化被描写成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中国男人不是被“阉割”的性无能就是满腹淫欲的“厌女狂”;而西方男人和西方文化则成了拯救东方女人和东方文化冠冕堂皇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21,(5):45-50
华人族群现已成为英国第三大少数族裔移民群体。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移民英国的华人尽管存在内部差异,但在融入主流社会方面存在一定共性。一是经济融入层次较高,这是由华人职业层次、经济活力和收入水平等决定的;二是政治融入层次较低,其原因在于华人参政热情普遍不高,且华人族群内部分裂,组织性较低;三是华人的文化融入不断推进,这缘于英国华人新生代更高的文化融入意愿和融入能力。英国华人在英国主流社会中的经济融入、政治融入和文化融入等方面并不均衡,但随着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整体的族群社会融入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刘珏 《考试周刊》2009,(18):219-220
2006年,一部由墨西哥导演执导的电影《巴别塔》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后殖民角度分析,这部电影揭示了西方霸权文化对东方文化根深蒂固的压迫,导演的第三世界文化身份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双重身份也显示出他反殖民和为殖民主义辩护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移民在全球经济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邝丽莎作为华裔作家的一员,自觉担当起东西方桥梁的作用。她的《上海女孩》讲述了发生在旧上海和旧金山两个城市,上海两姐妹努力融入美国,以及对下一代乔伊的教育历程,全文充满了乡愁。作者用巧妙的方法把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但由于东方文化浸染的缺失,作品无法完全摆脱西方话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在其作品《退场的鬼魂》中,通过主人公祖克曼在纽约的种种经历,再现了西方世界的安全危机、政治危机、科技对人的物化及由此而来的人的危机,同时蕴藏在本书字里行间的东方文化元素如隐居、禅及天人合一理念却显示出对人类心灵的抚慰功能。东方文化对深陷西方危机中的人们起着重要的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美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精华概述。2015年下旬,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了正式的国事访问,这次出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关注,为期一周的美国之行中,从不同层面显示出中美文化的交融和互通,这不仅为中国梦为世界人民所认知,为美国人民所了解打下基础,更有助于双方在借鉴对方文化优势的基础上,促进本国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移民在美国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华人的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使他们成为受欢迎的廉价劳动力,也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受到比其他少数族裔更多的歧视和排挤,甚至连政府也制定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移民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中国佬>中追溯了历代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反映了华人从未被当作真正的美国公民,他们所受的待遇总是与"中国"发生关联,他们的社会地位深受中美关系的牵制的史实.  相似文献   

14.
玛丽安·莫尔诗中的中国元素俯拾即是,"龙"意象多次入诗。莫尔摒弃西方"龙"意象的传统,大胆客观再现东方"龙"意象的象征意义,影响颇广,推动了东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为美国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利昂与拉尔夫分别代表了唐人街华人和郊区华人两个不同的群体。两人同属任璧莲所定义的美国人的范畴内,其经历亦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命运却大为迥异。通过分析原因,笔者提出,华裔移民要想真正融入主流社会,既取决于华人本身的努力,也取决于主流群体能否公正对待华人。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世界上会计比较发达的国家,同时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的特征。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致力干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向,并已取得一些明显的进展;同时我国具有明显的东方文化的特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美两国在会计方面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7.
赵俊 《文教资料》2010,(25):24-2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处女作《喜福会》中真实直白地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主流文化的统治下所遭遇的身份构建从茫然困惑走向勇敢自信的过程。一方面,她通过母女冲突及两代人在美国的边缘人境遇彰显美国主流文化的排他性,另一方面,对东方文化的回归和认同使得母女两代人对个人身份有了完整统一的构建,同时也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抵制与消解。  相似文献   

18.
《哈立德之书》是阿拉伯裔美国小说的开创之作,在现代阿拉伯文学界、美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均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小说不仅体现了阿拉伯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相互借鉴与结合的鲜明特征,而且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产物,因此,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处理当代东西民族方关系与东西方文化关系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欧美华人女作家的自传体文学创作无论在对社会生活表现的广度上还是对现代人心灵开掘的深度上都有所突破,远远超出了自传体或者女性题材的限定。作者在对东西方文化的反思中完成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直面,经历了民族视角和世界立足点之间的徘徊,最终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了自觉的定位——以文化边缘人的身份坚持写作的“第三空间”。她们的创作无论对于纠正、完善东方文化在西方的镜像,还是对于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坚冰,发展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由于种族歧视与偏见极其浓烈,以至于西方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尤其是华人男性形象一直被丑化、扭曲化、极端化。严歌苓写于20世纪90年代末重要的长篇小说《扶桑》中大勇的形象则颠覆了众多文学作品中华人男性弱小、苍白、猥琐的程式化形象,其最具颠覆性的是对扶桑与克里斯东西方爱情的救赎。严歌苓在作品中通过想象还历史以客观,还人物以真实。而华人男性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的民族血性展示了东方古老民族的力量,从而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