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一次教师竞聘上岗文化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甲数是1.2,乙数是22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摇摇),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摇摇)。”一位老师是这样填写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2),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12)。”结果,第一个填空被阅卷老师打了个“×”,就是因为这个“×”,使她文化考试落后2分而下了岗。之后,大家对此各持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错,理由是比应该写成1∶2的形式,如果写成12与比值区分不开。笔者认为1∶2可以写成12。教科书里明确指出:“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3∶2可以写成32。”难道试卷上的1∶2就不能写成12吗?“12”…  相似文献   

2.
贵刊2005年第2期在“问题·争鸣”栏目刊登了《也谈“1:2”与“1/2》一文, 文中认为,为严格起见,比就应写成“1:2”的形式,而不能写成“1/2”的形式。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3.
2007年第11期《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上刊载了潘书文老师的一篇文童,题为《用“规律”解分数除法应用题比用列方程解更快捷》(以下简称《用文》)。《用文》将解题“规律”精简为一句话(25个字),即分母作单位“1”,“是”、“占”、“比”后为分母,前为分子,求分子,乘;求分母,除。同时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十一册数学教材第35页的例2作为例题,从解答过程的“字数”和“方法”两个方面,对此题用方程解与用“规律”解进行了比较,得出用“规律”解的快捷性。现把用“规律”解(算术解法)的过程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2合期张永芳老师撰写的《巧妙转换单位“1”》一文,受益匪浅。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四种转换单位“1”的方法,这方法巧妙、实用。笔者发现,原文中的例题也可通过扩倍的方法。巧妙地转换单位“1”。请看:  相似文献   

5.
看了贵刊2004年第3期戴秀芝老师写的《1∶2不能写成1/2吗》一文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非常同意戴老师的观点,而且深为那位因此而被迫下岗的老师忿忿不平。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和阅卷工作中,也常常会被此种问题所困扰,有时左右为难,有时哭笑不得。下面举两个在简便运算中遇到的问  相似文献   

6.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2期程老师的《“2/1 1/3=5/2”和“2/1 3/1=5/6”具有同等价值》一文,笔者认为,作为教师一定要理性地认识、理解获得的“信息”。首先,立足于“分数加法”知识的学习,教师引领学生探究认知的应是分数相加(减)的实质———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相似文献   

7.
笔者看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5年第11期丘建永老师撰写的《3√309是用“不够商1”说明算理吗?》一文,很受启发。丘老师认为,授课教师把3√309与3√319、3√329两个算式商的十位上的算理混淆了。  相似文献   

8.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2期程来平老师的《“1/2 3/1=5/2”和“2/1 3/1=6/5”具有同等价值》一文(以下简称“程文”),笔者对“2/1 3/1=2/5”是一种模式的观点表示认同,但对这一模式所表示的数学意义有不同的见解,现阐述如下。“程文”认为,“2/1 1/3=5/2”这种模式只要  相似文献   

9.
看了贵刊2004年第3期戴秀芝老师写的《1:2不能写成1/2吗》一文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非常同意戴老师的观点,而且深为那位因此而被迫下岗的老师忿忿不平。  相似文献   

10.
贵刊2004年第3期在<问题·争鸣>栏里登载了戴、代二位老师的<"1:2"不能写成"1/2"吗>一文,认为1:2可以写成1/2.2005年第二期又刊了王老师的<也谈"1:2"与"1/2">一文,他认为,比就应写成"1:2"的形式,而不能写成"1/2"形式,两种观点不一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天,我收到一位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不长,现将正文部分辑录如下:我平时经常翻阅《小学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如2001年第7期刊登的《笔顺漫议》一文,让我明白了写字必须严格依“法”———《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写好规范字。这些天,我遇到一个疑惑,特向《笔顺漫议》的作者———张老师您请教。在写全包围结构的字,如“田”、“园”、“国”时,有些老师,包括我在内,总是习惯于把第二笔写成“横折钩”,认为这样写好看些。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写是不对的,应该写成“横折”。也有些老师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两种写法都可…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3期刊登了肖安群老师撰写的《如何向学生证明1=0.9》一文,拜读之后也想对“1=0.9”的证明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9期刘海建老师撰写的《例谈统一单位“1”》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受益匪浅,但总觉得余兴未尽,不吐不快,想借贵刊谈谈我的一些做法,算是对该文的补充。统一单位“1”,其实就是关系句式  相似文献   

14.
问题由来拜读贵刊第3期《名题巧解有谬误》一文,臧老师对这类名题发表了自己的一点看法,认为借一还一的巧解方法有谬误,由此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本人认为,此类名题应从两个层面去解读。站在人文的角度的层面去理解,是一种巧解,但对单位“1”的理解,必须从探究数学奥秘的层面去解  相似文献   

15.
1.连比不是连除,连比没有比值。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人教版,下同)第98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中说“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的工作效率的比是5:3:4。”像这样由两个以上的数组成的比叫做连比。我们知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但连比不能理解为连除,即5:3:4≠5÷3÷4。连比没有比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4期“问题与讨论”中杨森林老师的《介于“严密”与“灵活”之间的数学问题》一文,笔者也来谈几点认识。首先,对于中阴影部分如何用分数表示,杨老师认为答案是唯一的,即42。对这个看法我不认同。如果我们把正方形看成是平均分成了4份,则阴影部分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2009年第4期“备课之窗”栏目刊发了《从“两个黄鹂鸣翠柳”谈古诗的平仄》一文,文章中说:  相似文献   

18.
贵刊在97年第五期上刊登了《一个有逻辑性错误的结论》一文,文中蔡老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七册94页中的一个结论是错误的(详见原文)。看了蔡老师的撰文后,笔者想借贵刊一角,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与蔡老师商榷,并与广大教育界同仁们一起探讨。笔者认为:“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  相似文献   

19.
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9期诸青老师的《分数大小还可以这样比较》一文后,深受启发。文中介绍了“通分子比较法”“用1减比较法”和“用倒数比较法”三种方法。实际上分数大小的比较题型较多.方法灵活.下面再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小学数学范围)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6期黄飞月老师的《我的两个建议》一文。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2002年4月第1版)中练习三十五第19题第(2)小题“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与母题“写出下面各题的最简单的整数比”自相矛盾,从而无法解答。在教学中,笔者也有类似的困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