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第九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召开于泉州师范学院。文章将学者们提交的70多篇论文进行整理归纳,从赋论及文体研究、历代赋作的文本解读、文献整理、当代辞赋创作及研究和域外赋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梳理明清时期台湾赋的创作情况,指出明清时期台湾赋兴起的主要原因,着重论述了这些赋作所展现鲜明的滨海边邑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梳理明清时期台湾赋的创作情况,指出明清时期台湾赋兴起的主要原因,着重论述了这些赋作所展现鲜明的滨海边邑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洛阳赋”的繁荣原因有二:一是与统一帝国形势和洛阳帝都地位密切相关;二是缘于东汉一场关于定都问题的论争。“洛阳赋”创作的衰落,就外因论则是统一帝国形势的崩溃和洛阳帝都地位的丧失;就学发展的内因而论,一是都邑题材内容的传统规定性以及“颂圣”“讽谕”旨意对人思维和创作视野的限制,二是赋学自身发展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地位所致。  相似文献   

5.
汉代是赋这一文学样式发展繁荣的时期。抒写隐逸题材的赋作,在众多的汉赋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而且汉代的隐逸赋从题材内容到风格,对魏晋六朝隐逸赋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研究者对汉代隐逸赋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汉代隐逸赋的内容、风格特点,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北朝魏收提出“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南北朝时,作赋须有以下之“才”:作赋须有讽谏之才,作赋须有宏大构思并形成规模效应,作赋须有纪实之才,作赋须有用典与征引之才,作赋须有运用音律之才,作赋须有铺张[扌离]丽之才;作赋还须有诗歌才华。汉时作赋还须有文字学之才,但后世没有推广开来。其实.南北朝作赋须有之“才”,就是指当时赋的基本特质,各个时代赋的基本特质是不大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柳词之“赋法”,主要吸收了宋玉辞赋、汉大赋、六朝小品文赋以及汉魏乐府的语辞和手法,表现在善于铺陈扬厉、体物写景、直叙其事、熔铸语辞等。故而善用赋法,雅俗相兼,使其词极富表现力,对后世词曲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二、经济类《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九曰币余之赋。”郑注:玄谓赋,口率出泉也,今之算泉,民或谓之赋,此其旧名与?……币余,谓占卖国中之斥币,皆末作当增赋者,若今贾人倍算矣。贾疏:云“玄谓赋,口率出泉也”者,按《大府》云九贡、九赋、九功各别;义见《司会》云“以九贡致邦国之财用,以九赋令田野之财用,以九功令民职之财用,”贡、赋及功各别,赋为口泉也。是以郑君引汉法,民年二十五已上至六十出口赋钱,人百二十以为算,  相似文献   

9.
初唐武德、贞观赋坛,以唐太宗为首的十九位宫廷赋家为主流,他们创作的赋在题材、技巧、体式、词采上对南朝宫廷赋有所继承,但在情志、思、格调上多有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革除了南朝赋作的绮艳追求;二是显示出了刚直古拙之气;三是有了流畅壮大的情思。  相似文献   

10.
“四赋”是指扬雄入仕后所作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和《长杨赋》。文章就“四赋”的写作时间、旨趣和表现手法分别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证和评述。“四赋”的创作,证明扬雄是一个关心民瘼、以天下治乱为己任的文人;而这正是他“三世不徙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纪传体正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记录的隋唐题材历史故事,为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依史以演义",存在六种情形:抄缀史籍,稍加润色;依史演义,扩充成章;剪裁合并,连缀成篇;据其一点,生发想象;偷梁换柱,背离史实;随意虚拟,自由创造。正史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渊源和艺术源泉,但历史记录与小说叙事不可等同,史籍遵循实录原则,小说创作凭依想象、创造,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文体的出现与独立的原因,在于初唐到中唐时期小说观念对先唐小说观念的超越与演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纳小说入王官系统,二是对小说叙事本性的张扬,三是对小说史性的消解和本体性的确立.正是这三个方面观念上的原因,促进唐传奇家创作出“文备众体”、“显扬笔妙”的传奇小说,并揭开小说文体独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判文这一古代司法应用文体,萌芽于西周时期,繁盛于唐代。但唐代以前的判文留存极少,以至于被人忽略。本文从判文在唐代以前的萌芽、形成和发展入手,分析判文在唐代以前的沿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政治与史学恒相依相赖,互为利用,政治为历史编撰和史学研究提供动力和保障,史学则为政治欢呼,论证,鼓噪,政治刮什么风,史学就下什么雨,唐前五代史是唐朝初年官方组织编撰的正史,它因政治而作,倚政治而成,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色彩,突出地反映了古代史学与政治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极盛时期,中唐大历十才子和盛唐边塞诗派都写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但二者虽属同一题材,可在抒情方式、诗歌意境、写作笔法、诗歌形式等审美特征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南朝诗人江淹著有《杂体诗三十首》,《沧浪诗话·诗体》评江淹“拟古最长”。江淹“品藻渊流”的拟古创作和严羽的文学思想是相通的。《沧浪诗话》以“气象”为批评标准,认为江淹拟古最似原作。严羽学江淹,以仿古摹唐的创作,倡汉魏、盛唐之气象,以“救一时之弊”。严羽那些能在抒写心中之块垒时得古诗之风神的诗作,是其理论和诗歌结合最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唐代寒山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表达上力求非诗化、修辞上采用反复譬喻、意义上体现通俗哲理、风格上力求古淡,这些鲜明的特征后人称之为"寒山体"。其形成的原因与题壁书写的方式有关,与作者的身份以及所反映的中唐底层社会生活有关,同时也与中唐以来以非诗改造纯诗的创作风尚有关。"寒山体"是唐代民间俗化诗实验性写作的一份意想不到的成果,虽然特殊得不无极端,但在后代禅林内外却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中国的唐代,词刚刚出现之初即已传入日本。综观一千多年前日本词学的起步阶段,有两组中国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张志和的《渔父》五首和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正是在它们的影响下,日本诗人开始了词的创作,其中包括嵯峨天皇的《渔歌》以及有智子公主和滋野贞主的奉和之作,还有兼明亲王的《忆龟山》,此外还有一组越调诗也颇值得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的唐诗从内容上也滋养了日本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步虚词”的创作源远流长、流播广远,至李唐王朝汪洋恣肆、蔚为大观.唐代文人创作大量“步虚词”,作品流露出了作者丰富多元化的情感意趣和文学创作的审美情怀.唐代“步虚词”创作,与当时文人士子的生命感悟意识和佞仙批判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