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许是出于关心下一代的良好愿望,近来新闻媒介对少儿的报道日渐增多;在其丰富多采的报道内容中,儿童用品又独占鳌头。在这方面,某些广告尤甚。诸如最近,先后出现了儿童高级系列饮料,儿童高级系列玩具,儿童高级系列食品,儿童高级系列服装,等等。最使人惊奇的,  相似文献   

2.
曲善邦 《新闻实践》2001,(10):38-39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就想说一句:“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相似文献   

3.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国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其它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相似文献   

4.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同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有,其他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请看报道”乍听起来似乎是电视台对观众的一种客气,一种尊重,但现…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说,文章写好后,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作为有社会活动家、观察家桂冠,以探索社会、观察人生为职业的记者,除了对自己写的报道至少看两遍外,在动笔之前,对所要报道的单位,似乎更应该多看几遍,才能提高报道的准确性。有家工厂发生火灾,报纸对该厂作了批评。有位记者一听得他们“诚恳地接受批评、认真加以改正”的表态后,既不看他们接受批评的态度究竟诚恳到何种程度,也不看改进措施落实得怎样,更不看效果是否已经显示出来,就急匆匆地报道该厂如何改进之类,结果这家工厂却因祸得喜,美名远扬。但是,就在这位记者的“几不看”报道发表不久,因这家工厂并未真正重视消防工作,竞又出现了火灾苗子。对此,知情者说那位记者“戳瞎了眼睛”。  相似文献   

6.
1、“一官独用”的弊端说“看”重要,并非提倡“一官独用”——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只用眼睛这个视觉器官去看就可以了。然而,出自有些同志手笔的稿件却说明,他们真的犯了“一官独用”的毛病。譬如,表现劳动场面,常常是“你看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看到的东西,一“看”就让人家“看”好几张稿纸。“一官独用”有时还表现为现场观察者只用耳朵这个听觉器官去听。譬如,报道音乐会,常常是“你听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听到的音响,一“听”就让人家“听”好几百字。如此采写报道,起码有两点不足:  相似文献   

7.
蔡玖 《记者摇篮》2009,(9):17-18
“主题报道”在新闻宣传中是一个“老”概念了,特别对我们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来说,“主题报道”早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体裁和宣传手段,可以说是“常规武器”。但是老生常谈并不意味着宣传报道的内容就一定“陈旧”,就一定是受众不愿意听、不愿意看、不愿意读的味同嚼蜡的表面文章。  相似文献   

8.
"贯彻一号文件回望"报道,之所以没有做成"岁末盘点"之类的应景式报道,得力于"三贴近"。在研究报道时,湖北日报记者部主任曾祥惠要求参与报道的记者首先要掌握政策,以紧贴工作实际,同时要求在采访中以乡镇、村组、农户为对象,尽量深入到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场去听、去看、去感受,要通过作品看作风、思维和采写方式转变。报道形式上,改变过去一篇大稿"统"起来的做法,一个系列分几组,每组分作几个侧面单独成文,每组报道既要有生活气息、现场感,同时,每篇报道要体现记者独特的新闻敏感、灵气和创意,从而使整组、整个系列报道既富有思辨性,又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9.
对于重大主题报道,一些传统的报道模式既重又大,即文章篇幅长、版面处理突出、标题制作醒目,而且报道一般以系列的形式出现。但是,这种报道方式往往缺乏效果与社会影响力,百姓也不愿意看。  相似文献   

10.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但是长期以来,从一些播发(刊登)的消息来听(看),听众(读者)却反映“没味”不爱听(看)。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除了所报道的事与听众(读者)生活、工作贴的不近以外,没有“细节”语言干巴是个主要原因。 “细节”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应如何估价其在消息中的地位或作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探索。不少有经验的记者在写消息时,往往在导语里就使用“细节”,一开口就能把人抓住,吸引人听(看)下去。这里举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1.
“贯彻一号件回望”报道,之所以没有做成“岁末盘点”之类的应景式报道,得力于“三贴近”。在研究报道时,湖北日报记部主任曾祥惠要求参与报道的记首先要掌握政策,以紧贴工作实际,同时要求在采访中以乡镇、村组、农户为对象,尽量深入到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场去听、去看、去感受,要通过作品看作风、思维和采写方式转变。报道形式上,改变过去一篇大稿“统”起来的做法,一个系列分几组,每组分作几个侧面单独成,每组报道既要有生活气息、现场感,同时,每篇报道要体现记独特的新闻敏感、灵气和创意,从而使整组、整个系列报道既富有思辨性,又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人才     
最近河北省科学院正教授级的译审看了大门,在报上登出以后,人们的议论很多,觉得是不尊重人才,浪费人才。这位译审是196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叫外国语学院)毕业的,报上说他精通俄语、波兰语,1978年到河北省科学院从事科技情报翻译工作,兼过河北翻译系列高级评委会主任和翻译工  相似文献   

13.
“知识付费”背景下的阅读,促进了人们阅读方式的变革.例如:喜马拉雅“有声化知识分享平台”的出现,促使人们从“视觉”阅读模式走向了“听觉”阅读模式,让人们之间的交流媒介不再仅仅局限在借助“用眼睛”阅读,也可以“用耳朵”阅读.这种“听阅读”的新形式,可以改变儿童传统中单一的“看阅读”模式,让儿童享受听觉上的“阅读大餐”,激起儿童阅读的新鲜感.阅读模式从单一的“看”,到静静地“听”,再到彼此建群,现场进行互动和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自主性和内驱力,促使了儿童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参与的阅读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4.
<正>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上下一体"的报告腔调、照搬照抄的公文语言,弄得广大受众不是苦不堪言,便是"惹不起,躲着走",广播跳着听、报纸从后看、电视新闻听预告,如果前几条是会议报道,就先去洗碗刷锅抹桌子,降低了会议报道的宣传效果。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规定,会议报道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  相似文献   

15.
再加一把劲     
某日晚,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焦点访谈”节目,报道的是暑期儿童读书问题。 在一书报摊前,记者问一儿童;“想买什么书看?”答:“日本出的连环画。”问;“为啥不买中国出的?”答:“买不到,有也不好看。”记者又指着琳琅满目的小人书问摊主:“这些都是哪里出的?”答:“绝大多数是日本的,中国的很少,也不好卖。”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会议新闻都不被受众所看好,尤其是企业媒体新闻,一提到会议报道,就给人一种干干巴巴的感觉,造成了会议新闻无人愿看、无人愿听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7.
撵道员会加培训。3月中旬,部队驻地举办新闻培训班,请有经验的新闻干事和报社高级记者授课,通知部队可以参加。可一直到开课的前一天,才有两名新报道员报名。“难得的学习机会,为啥不参加了?”政治处郭主任很纳闷。原来,几个老报道员觉得搞报道一两年了,听不听课无所谓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同一题材的新闻中,广大受众总渴望能看到从新的角度报道的好新闻,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为了寻求更好的宣传效果应该努力做到的。然而,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对于一些老主题的报道能够让受众看后、读后、听后眼睛一亮的新闻却不多,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中华吟诵系列"《我爱吟诵》是中华吟诵学会授权项目,由"亲近母语"组织全国一批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与吟诵专家共同编写,是国内第一套儿童吟诵教材。分为小学初级、小学中级、小学高级三册,每册附一张由国内最优秀的普通话吟诵专家的吟诵录音光盘。"中华吟诵系列"《我爱吟诵》是国内第一套儿童吟诵教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选篇的原则,是基本涵盖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在近日与媒体人士座谈时说:你们在回顾去年新闻报道成绩时,提到发了多少篇宣传稿,其实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究竟看了多少、听进去了多少,有的报纸、杂志靠行政手段摊派订阅,结果到了基层人家连看都不看,就当废纸卖了,关键是如何提高报纸质量。宋德福支持新闻单位以“标题新闻”的形式处理领导活动。长期以来,各级新闻媒体对领导活动的报道一向谨小慎微,不太敢越雷池。作为新闻报道,特别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要依据活动、会议内容的重要性,以及新闻价值去衡量。不要老是按照领导“一指出,二要求,三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