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有些同行和通讯员见了我好问:“你的小评论写的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欲写小评论,应做多事人。一事一议的小评沦,由事引发感想,抒发情怀,提出论点.进行评和议;以事作论据.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没有“事”作由头,小评论写作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做多事人,想方设法把“事”掌握在手里。积累的事越多,小评论的题目也就越多。我觉得,做多事人,就要多找事,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求我们做个勤快人,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这里是评论题目取之  相似文献   

2.
有的同志说:写新闻通讯,需要深入采访,留心生活。写杂文和言论性文章完全凭“灵感”、靠“功夫”,无须采访和留心生活,可以从报纸上找题目,在书本里抠材料。实践告诉我,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回顾我近几年写言论的甘与苦,有这样一条肤浅的体会:生活是我们写好言论的源泉,只有留心现实生活,才能把言论写好,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3.
这里选登的三篇小言论,都是河南工商报“腾飞杯”小言论征文的获奖作品。说它们是“小言论”真是名副其实:瞧,获得一等奖的《送礼者的“心意”也领不得》199字,获得二等奖的《抗洪一线“大禹”多》和《不妨走下主席台》分别是371字和208字(均不含标点符号)。在如此短的篇幅内能够说清一个问题,阐明一个观点,并且赢得读者和评委的首肯、赞许,它们有什么奥妙呢? 有成语说:“短小精悍。”短小,是外在形式;精悍,是内在质量。五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依我之  相似文献   

4.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要写好小言论,我从多年的写作实践中体会到,应做到“四要”。 一、题目要小。小言论寥寥数百字,题目一定要小,否则不易写深说透。如刊登在《绍兴日报》上《“滥贷款风”该休矣》,题目小,文章就可在“滥贷款”上花笔墨,摆现象、列危害、挖根源、谈纠正方法,读后一目了然。又如《教子用好压岁钱》等,题目都比较小,问题易说清,道理易讲透。  相似文献   

6.
写言论也和写新闻稿一样,需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找题目。但是写言论与写新闻稿相比还有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仅凭“道听途说”也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一次,有位探家回亲的战友对我说,他的一位同学因一点家庭琐事喝毒药自杀了,死时才20岁。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索,联系到有些年轻人在高考落榜、情场失意、家庭变故等挫折面前长吁短叹,甚至  相似文献   

7.
去年以来,我在二十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一百多篇言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朋友问我:“你的这些言论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言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言论来。那么,言论的“由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纵观我自己写的这些言论稿,其“由头”有20%是从报纸上“拣”来的,有70%是从生活中“抓”来的,还有10%是顺应时节“变”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标新立异二月花”。新闻贵在出新,众所周知。那么,言论要不要新?愚以为,言论更要求新。具体说,从言论的选题、立论、说理乃至语言都要像刚刚采摘的鲜果,甘甜脆嫩。所谓“独家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原在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广播电台做编辑工作,编稿之余,主要采写新闻和通讯,很少写言论。1991年被抽到县广播电视局做秘书工作后,因到基层采访的机会减少,业余时间只好被“逼”着写言论。二年多时间。共向市以上新闻单位发稿40多篇,用稿率达90%以上。一条切身体会,言论写作一定要标新立异,具体要做到“四新”: 一、留心生活,捕捉新问题。言论是报刊、电台的旗帜。只要我们翻开报刊,打开收音机。就会看到、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文章。以《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为例,它们“今日谈”、“人民论坛”、“稚俗谈”、“侃大山”等言论栏目,发表的言论都是社会、读者所关注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从哪里来?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平时,和一些同行谈起小言论的写作,言谈之中,有人常流露出一种此乃雕虫小技,不须费大劲的看法。这真是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据我的亲身体验,言论虽小,也须掏出全力才能写好。报刊上的小言论,常以“偶感”或“随笔”出现,实际上,说“偶”非偶,并不是作者在写文章时,随便或偶然凑合出来的。我自己深刻感到,要写好一篇小评论,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但有人却觉得,写小言论不过是点滴之学,尺寸之见,不是博学者的弄武之处。我认为,单凭一点浅见寡闻或寻常说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情理交融的好文章。而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广览博采  相似文献   

10.
写小言论也要深入采访、这常为有些通讯员所不解。他们认为,写小言论无需深入采访,只要“包包”绕得圆就行。其实不然,从我近几年写小言论的体会来说,写小言论也要做深入、细致的采访。 1986年10月初,各地开始征订第二年的报刊,我到一个扭亏为盈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我断断续续地向报刊投稿,在《新疆日报》、《新疆支部生活》、《乌鲁木齐晚报》发表言论160多篇。这些文章都很短,一般是五六百字,短的只有二三百字,姑且叫它“小言论”。我写的小言论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但由于没有用过笔名,日久了,也就引起常看报刊的熟悉的或陌生的朋友们的关注。有的朋友关心地问:你怎么尽写些“豆腐干”文章去填报屁股,何不弄几篇分量重的大块文章呢?我只得如实回答:我没有时间写,更没有写作大文章的水平。从我业余写作的实际出发,写“豆腐干”文章兴许还是自己的一点长处。我是怎样写起小言论来的呢?这要从我的工作岗位和年龄谈起。我年轻时酷爱读文学作品,步入中  相似文献   

12.
小言论是活跃在报纸版面上的轻骑兵,在新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小言论以其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读来亲切感人而赢得读者. 然而,许多人感到小言论难写,采用率太低,所以“激流勇退”。诚然,写一篇好的言论,在几百字的篇幅里阐明一种观点,确实比一篇消息下工夫多(这里绝无贬低消息之意),但小言论写作并非高不可攀,关键在于言论要写得有点色彩。首先要有点理论色彩。这里说的理论,是指用“大道理”分析具体问题,从而得出给人以启示的结论。在言论中空讲大道理是作者没有水平的表现。《人民日报》“今日谈”发过一篇短文《发牢骚和看形势》,其中有两段写得很有特色,文章说: “饭馆里一位朋友乘着酒兴发牢骚,从中央领导讲的某一句话,到李谷一的歌声,从农村‘包’到工厂的‘奖’,统统成为指责对象,压台的一句是——‘今天的大好形势在哪儿?’”  相似文献   

13.
初写小言论,常常容易只顾找报载的重大新闻题材,继而以复述新闻事实加上感想代替说理,以致陷于就事论事,人云亦云。这往往是跟作者没能掌握小言论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选材方法,进而发挥它的以小见大的说理优势有关。一位作者将报社退回的一篇小言论稿件转交给我,要我帮助分析未能刊用的原因,提修改意见。题目是《灭鼠的启示》,内容大意是这样的: “昨天(即今年2月20日),陈昊苏副市长宣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写的言论稿时而见诸报端。有人便问我:“写言论稿有什么秘诀?”我说:“打山仗!”“打山仗”在我的家乡就叫吵架。后来,也延用作大声争吵。那么,“打山仗”与写言论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上期在《雕虫”杂俎》中,谈到的主要是短言论的“题”,这里打算讲一讲短言论的“论”,即说理。就事论理抓住生活中的一件事,然后加以议论,这是小言论中最常见的一种格式。这种格式的文章看上去很简单,要写得好并不  相似文献   

16.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7.
有位编辑同仁问我:要是叫你去打仗,你是希望做个快枪手好呢,还是做个准枪手?我问:何谓快枪手?何谓准枪手?他便解释说,就像打敌人,快枪手是指不经瞄准,“啪”就打出去,不管是死是活,反正敌人是被打着了;而准枪手呢,则指经瞄准,“啪”一枪打中要害,敌人便被打死了。我略一迟疑,说:当然要做快枪手啦,一枪一个多痛快。“那么,比如我们写新闻作品又如何?”我说:同理。话虽这样说,但过后仔细一考虑,这样回答未免有失偏颇。我们  相似文献   

18.
展江 《青年记者》2016,(31):64-69
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记者.”①笔者相信,如果不结合具体案例,多数读者会认同桑德斯.可是当我们读到经常为报刊写文章的法国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的以下言论,还能够不给另一种思维留下空间吗?她说:“我首先是一位作家,其次才是一个人,一个生活中的人.在我度过的那些年头,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要甚于做一个饮食男女.我就是这样看待我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我是1990年开始学着写小消息、小言论、小杂文的。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写作实践,谈谈提高中稿率的问题。 一是找“窍门”。找“窍门”就是选好文章的主题。有些问题粗看没有什么新意,但从另一个侧面入手,就可以使要写的内容翻“新”。1990年,国务院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清理企业“三角债”,我就在“第二次”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当时我想:既然再次清理“三角债”,就说明清理三角债有个“前清后欠”的问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三角债”就会永远清理不完。我就撰写了题为《“清欠”要防“前  相似文献   

20.
大凡报纸,总少不了言论栏目。 言论和消息、通讯、摄影一样,是新闻体裁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并列关系。“让消息唱主角”是从数量角度而言,强调版面上要多发消息,不是说非得消息放头条,其他次之。言论写得好,即便是普通读者写的小言论,也可放头条。有什么文件规定过,小言论只能叨陪末座,当配角呢? 言论是一个独立的品种,它可以配合新闻,也可以自成一家,有感而发,兴之所至,给人启发。只要能吸引人读下去,读完后有所收益,起到思想交流的作用,就行了。何必一定要依附于某篇消息,或者受制于某个“时节”?言论不是“陪衬”,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