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阳冉 《精武》2008,(9):53-5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侠文化是一个游离于边缘但又不可或缺的文化系统。早在《韩非子·五蠹》中就有“侠以武犯禁”的记载,这是最早“侠”与“武”二字的同时出现。在往后数千年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武”、“侠”二字的合谈便悄然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武”作为“侠”的体现.“侠”成为“武”的内涵使得二者不能分离。青城绿林派于清朝末年起义形成,由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使得此派武术融合了南北武术风格中的实用元素,并在时代变革时期将中闰侠文化的精神在流派形成前后多有显现.并融合在流派内容当中。  相似文献   

2.
阅读金庸的小说,我们发现金庸笔下的武功不但是一种艺术,并且已经接近武学之道.这些武学之道多是围绕"侠"与"情"而生.在武侠小说中,武属于技艺层面,侠属于精神层面;武是手段,侠是目的.在新派武侠小说家的眼里,侠是武侠小说的核心筋脉,武是实现侠义目的的外壳,情是丰满侠义的血肉.金庸小说亦涉及武、侠、情,但金庸并没有像梁羽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侠文化的视角,讨论其与中国武术的内在关系,提出:侠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最终体现,武术修行成就了侠,以及侠义精神与武德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从侠与儒的视角解读武德之"仁"与"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费孝通教授的文化层次分法作为理论依据,由此确立了本文展开论述的明暗两条线索:明线索--侠的实体是英雄与魔鬼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侠的精神则呈现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暗线索--侠与儒的道德观的核心区别在行为的判断标准的确立上.文章围绕明暗两线索展开论述,习武者在儒和侠的双重熏陶下必然形成异于常人的复杂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并重点从"仁"、"义"二个方面把侠与儒的道德理念进行比较分析.并从武德中验证侠的精神对习武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费孝通教授的文化层次分法作为理论依据,确立了对本文展开论述的明暗两条线索:明线索--侠的实体是英雄与魔鬼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侠的精神则呈现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暗线索--侠与儒道德观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判断标准的确立.习武者在儒和侠的双重熏陶下必然形成异于常人的复杂性格和心理特征.重点从"信"、"义"、"勇"三个方面将侠与儒的道德理念进行比较分析,并从武德中验证侠的精神对习武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费孝通教授的文化层次分法作为理论依据,由此确立了对本文展开论述的明暗两条线索:明线索——侠的实体是英雄与魔鬼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侠的精神则呈现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暗线索——侠与儒的道德观的核心区别在行为的判断标准的确立上。并围绕明暗两线索展开论述,习武者在儒和侠的双重熏陶下必然形成异于常人的复杂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文章重点从“信”、“义”、“勇”三个方面把侠与儒的道德理念进行比较分析,并从武德中验证侠的精神对习武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侠在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仍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侠不仅是一种特殊群体更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文章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考察侠形成的原因,从而归纳出侠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8.
唐黎标 《精武》2006,(8):45-45
在武侠小说中,武功是江湖中人在江湖上存在、立足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武侠小说描绘的主要对象之一。一部武侠小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成功地创造和描写了“武”这个因素。事实上,在新派小说中对侠作用的偏重即意味着对武作用的减轻。武侠小说是武和侠相结合的一个文学类型,其虽然以侠而非武为主,但侠却需要武来支撑。金庸也很重视这一点,并且是认真地去创造和描写江湖人物的武。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金庸所描写的“武”不光依赖着剑、  相似文献   

9.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侠义精神中,侠是指他们的行为特征,义则是他们的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侠和义融合成侠义精神,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武”、“虚打”、“侠”的文化内涵和“侠”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视角审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根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成分;“侠”的文化内涵与武德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侠”通过“武”的形式与观众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品阅“侠”文学作品,从中发现侠的言论行为与其内在武德修养、人格品位建立了某种必然的恒常性的联系,有效地使得侠之“武”升华为侠之“德”。即“赌技服人”的魅力风范,忍让谦恭的精神风度。该研究对当今“武术人”在武德修养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考察传统“侠”的转型过程及其“新民”动员实践。认为:(1)在近代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传统“侠”被知识精英重新发掘并重塑为“武侠”,在具体实践中,从“赴士之厄困”转向“赴国之厄困”,从“任事自雄”转向“刚强奋发”,从“一二侠者”转向“匹夫有责”;(2)在“武侠”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围绕“新民”目标,将“救国”“尚武”“雄健”作为书写重点,刻画出“为国为民”“刚强奋发”“体健技强”的新形象;(3)知识精英将该形象作为改造国民身心的理想蓝图,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武侠文化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侠这一群体的历史存在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文章指出,中国武侠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之中;中国侠群体的存在是武侠文化的外在历史表现,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央视《笑傲江湖》作为武侠片,自然姓“武”。武是形,侠是神,以武之手段表现侠之内容,应是武打在该剧中不可回避、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该剧与文戏迥然有别的另一套班底所拍的武戏,元导确实身手不凡。  相似文献   

15.
小侠去年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有事没事的时候,小侠常暗自独想:中日韩三国的世界棋坛是不是已经到了非常迫切需要统一的地步……小侠又能做些什么呢?可以写一个呼吁统一的倡议书,然后把它翻译成日语、韩语,呈递给中日韩棋院的最高领导.可是,这书生气的做法管用吗?” 最后这个想法,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施,小侠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感到一阵阵的迷惘和困惑。但是,这个想法没有变化,随着棋人棋事的累积变得更坚定、更痛切。在这里,小侠想一吐为快。 感性说 经常有这样一种预感:如果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一位州J川w〔I…  相似文献   

16.
武术文摘     
武侠小说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即:武 侠 小说。必须三者结合,才能名符其实。 并非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是有武、有侠的,早就有人指出一个现象:“许多武侠小说都是有武无侠,甚至武也没有,有的只是“神”,神仙的“神”。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通过社会现象,关注民生话题、聚焦于危难为切入点,分析侠义精神文化在当代传承的价值。侠义精神这个充满正能量文化晶石,如何在当代展现侠者风范,侠者之大义,特别是在法制语境的背景下,如何影响人人为侠思想,遏制不和谐的黑色思想元素辐射,抵制扰乱社会的异象元素滋生,从而构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以求侠义精神能为社会的和谐,充当正义的思想武器,履行社会角色赋予的文化责任,因而步入理想主义的无侠极境。  相似文献   

18.
从春秋战国时期武侠的兴起看武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春秋战国时期武侠的兴起看武术的发展姜周存侠与儒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社会阶层,它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先秦时代,并一直延续到近代。侠与儒的文化精神都带有某种“超越意义”,产生着广泛而持久的心理影响,并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因此研究中国历...  相似文献   

19.
Rockstar Games上月宣布推迟,PC版《侠盗猎车手5》的上市时间推迟到了3月24日。正当玩家无奈又要苦等跳票的PC版《侠盗猎车手5》时,有消息传出,公司已经正在构思《侠盗猎车手6》,并有一些非常值得期待的新想法准备在新作上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武术,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武林中人的豪侠仗义、肝胆相照,有口皆碑,并成为华夏子孙一致推崇的道德品质。西汉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的《游侠列传》中,最先将“布衣之侠”列入史册,对侠义行为加以颂扬。司马迁将“侠”解释为:“言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