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诗学中的湖畔派以华兹华斯等人为代表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但华兹华斯并没有将他的诗学观点局限在浪漫派象征手法的运用上,甚至反对湖畔派其他诗人如柯尔律治的诗学观点,最终导致湖畔派内部的分道扬镳。本文试图剖析华兹华斯独特的诗学思想以及这种思想与其他诗学理念格格不入的原因,提出浪漫派诗歌内部在图征和象征上的巨大差别,并考察图征这种古老的艺术手段对浪漫派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范成大最富创作个性与特色的诗是地理诗,其熔地理内容与诗歌形式于一炉、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其地理诗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同时反映了他重视民众力量和民心向背的政治观,也是研究古今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王彤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5):100-101
西方意象派诗歌发现了中国诗学、诗歌的独特内容和表现方式,并在学习中创作出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中国的读者、研究者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诗学理论去欣赏和研究这一流派的经典作品,感悟和谐、广阔的意境空间,以寻求中西诗学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徐玉诺的散文进行分类,就内容和语言两个方匠展开论述。在内容上,徐玉诺散文反映悲伤困苦的思想主题;徐玉诺散文的语言,文字质朴,通俗流畅,多用方言俚语。徐玉诺散文创作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与他诗歌和小说整个文学创作风格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5.
普希金擅长抒情诗创作,其抒将叙事和抒情巧妙地融合,使诗歌呈现情节清晰的艺术特色,在情节创设善于用简短诗歌语言创设情节,创设故事、环境情节,使其诗歌有鲜明的个性。在艺术上普希金追求个性化的情节与自我特色的融入,运用韵律和语言融合,情节与形式融合,架构个性化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对作为诗人的废名,以往研究者的视点一般都较集中地停驻在对其核心诗学观及其诗的内容的解析上。聚焦于他在"厌世"的外壳下潜隐的写实倾向,表现于废名诗歌中关于人的母题一为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为关心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戈涢是清嘉、道间直隶献县诗人,其《追逋集诗钞》的题材内容较为广泛,其中述怀、咏物和纪行诗较有特色,这些诗歌记录了诗人辗转漂泊的经历,也反映出戈涢豁达幽默的性格。从艺术宗尚来看,戈涢之诗有明显学习杜甫和苏轼的倾向,这与其兄戈涛“氾滥于李杜韩苏之间”的诗学路径较为相似,体现出戈氏诗人群体的诗学趣向。戈涢的诗名虽比不上戈涛,不过其诗为陶樑《国朝畿辅诗传》及徐世昌《晚晴簃诗汇》选录,还曾屡次被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提及,说明其在清代燕赵诗坛上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在献县戈氏家族之中,戈涢更是代表诗人之一,其创作特色和成绩都值得引起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8.
在工具理性价值驱动下,辅助式双语教学评价表现出缺失民族性、轻视能力、途径单一等问题,它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文化传承需要和民族情感认同方面的现实要求,消减了辅助式双语教学的特殊内涵.为此,以提倡多元、平等与兼容的“马赛克”文化思想为理论指导,树立多元化评价观、选择多维化评价内容、采取多样化评价方法可成为改善评价现状、提升辅助式双语教学活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曾有许多人对死亡进行过严肃的思考和探讨。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著名诗篇《夜莺颂》所反映出的死亡观可谓别致,耐人思考。本文通过对诗人境遇和心理的分析和对诗歌的剖析阐述了诗歌中所反映出的这种思想及造成这种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是钱锺书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编选的两部诗歌选本.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两部诗歌选本在选目理路、选本特色以及选诗标准等方面表现出互异性与一致性.在选目理路上,两者都有意勾勒断代诗歌史的演进脉络;在选本特色上,两者旗鼓相当、各有千秋;在选诗标准上,两者都以艺术标准为先.在钱锺书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1.
对茅盾小说时代性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其小说的思想内容上是有偏颇的,其小说时代性的特色同样见诸于艺术表现上.为增强小说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茅盾在创作方法、结构艺术、文体及艺术手法等方面作出了种种努力,力求以小说艺术的时代性追求来捕捉和体现时代的精神,从而使其小说的时代性特征在内容与形武上求得了融合.因此,茅盾小说的时代性绝不仅仅局限在思想内容方面,它同样体现于精彩的艺术表现之中,对此我们应该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3.
穆旦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努力与获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诗歌的艺术内涵与艺术技巧两个方面.其作品中历史意识的呈现、对现代心灵的求索、丰富与丰富的痛苦等艺术内涵,展现的是穆旦诗歌突破传统的精神世界走入现代性的视野的探索过程;其作品戏剧张力的构造、感性与知性的融合、对传统诗意的背弃等创作艺术的追求,则不仅表现了穆旦现代主义诗歌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而且强化了穆旦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独树一帜的诗歌探索者,诗人海子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杂糅,自成一套诗歌体系.海子的诗学资源来源广泛,或来自于自己的阅读,或来自于自己的民间生活体验,无论面对哪一种诗学资源,他在吸收转化时总有一种追根溯源、直逼本质的能力,除了这种诗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之外,许多诗学资源的转化与他当时的个人生活经历、与时代氛围也密切相关.本文将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梳理出存在主义、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凡高与荷尔德林及东方民间文化在诗学思想方面对海子诗歌创作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海子在诗学资源的接受和转化过程中有一种横向扩大化和纵向延伸化的特点,直指本民族甚至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白桦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他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白桦的政治抒情诗是白桦诗歌成熟的标志。本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阐述了白桦政治抒情诗的时代意义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诗心说"是顾随先生诗学思想的核心,从诗歌"为人生而艺术"、诗歌创作主体条件和诗歌中的情感问题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刘勰诗学观在他的整个文学理论体系中据有重要一席。其诗学观的基本取向是继承、修正并淡化原始儒家诗学的功利主义色彩,使其与审美融合。标举自然与清丽,强调性情本体的恰当形式化,是刘勰诗学观的重要美学命题。其美学史意义是使儒家诗学观的审美之维得到合法的肯定与充实,在汇通审美与功用之途上做出了有建树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描写、少数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民族战争的展现三个方面分析金庸的民族观,指出了金庸民族观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对其武侠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文化德育资源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特色本土文化资源,而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以黔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德育资源为例,试探讨少数民族文化德育资源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受教育规律的影响,又受民族发展规律的影响。在多民族或多元文化的国家里,少数民族教育总是在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存在和发展。少数民族能保持或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其民族教育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各种因素及其文化教育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