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细英 《江西教育》2004,(15):69-69
抓“题眼”进行突破..“题眼”。是指题目中具有丰富内涵的字眼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字眼进行质疑,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究心理。如教学人教版(以下同)第十一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可抓住“壮”字切入:看到这个“壮”字.你有什么疑问?霎时.教室里沸腾了。将其理顺后,按难易可概括为五个问题:(1)“壮”是什么意思?(2)什么样的人可称作“壮士”?(3)文  相似文献   

2.
读书需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古人说过“学则须疑”。他们的做法是“问”可以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问要不离文章中心。“质疑导读法”具体说可以从以下14个方面去质疑。1.从课题处质疑,特别是从题眼处质疑。如《梅花魂》“(国标本”五上)的“魂”是什么意思?(精神、品格。要我们学习梅花不怕磨难,不低头折节,顽强不屈的崇高品质。)文章是写谁的?写他的什么?写他怎样热爱祖国?2.从记叙文的要素处质疑。如《狼牙山五壮士》,讲的是什么时候?(1941年秋)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河北易县西南部狼牙山地区)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五壮士指哪五位同志?……3…  相似文献   

3.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的是一个悲壮而真实的故事。根据教材的单元训练项目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紧紧抓住描写五壮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等有关语句,至始至终注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五壮士的崇高精神。因此,教师紧扣文眼“壮”字去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能突出重点,且能使教学收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一、课题切入课解“壮士”“一九四一年秋,日军收集大量兵力进犯我狼牙山区……”教师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出课题。问:“课题中为什么用”壮士”。“壮”字为什么不换成“战”,“烈”或“勇”字呢?什么样的人称作“壮士”呢?(学生查字典。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人的什么精神?(“壮”字体现勇敢不怕死的精神)。五壮士是哪五位?为什么成了“壮士”?这样,一连串有关“壮”字的设疑造成的悬念迭起,直奔课文主旨。  相似文献   

4.
<正>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可以抓住课文的特点.从某一课题、某些词句、某一段落来理解课文和分析课文。抓题眼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精心构思.分析全文。如《狼牙山五壮士》,可从“壮”字入手分析:五壮士“为了拖住敌人”用“壮智”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用“壮志”掩护主力部队把敌人引上绝路。以伟大的“壮举”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方法,有利于抓住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最佳时机,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紧扣文眼,破题明旨“文眼”也叫题眼,即课题中揭示中心的关键字词。透过它,可窥视全文的中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它,便于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情思;突破它,利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渗透思想教育。如《狼牙山五壮士》(九册)课题中的“壮”字即是文眼。全文五个段都着笔于“壮”。若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6.
《山间又响马铃声》是第十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此文,我采取以下环节,指导学生自学,获得较好效果.一、抓题眼统领全文.题目中“又”字巧妙地道出了马铃声的变化,可以说,是统领全文的字眼.我抓住“又”字,设计提问:1、“又”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7.
《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重点应紧紧抓住描写五位壮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等有关语句,自始至终注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五壮士的崇高精神。因此,必须紧扣题眼“壮”字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能使教学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导析“壮士”课始,教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出课题,提问:课题中为什么用“壮士”?“壮”字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第十册23课《难忘的一课》时,我们抓住“题眼”、“文眼”、“字眼”,引导学生“粗读”、“细读”、“研读”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这节课是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9.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在小学语文五年制教材和六年制教材里,都作为与读写训练重点项目“详写和略写”相配合的重点讲读课文。因此,教学时,应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更好体会写文章为什么要详略有致和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首先要弄清课文内容的重点所在,这可从解题入手,抓住课文重点字词,可提问:“壮”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要学生明白:他们不是  相似文献   

10.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捕捉作者思路,循路入境,归纳要旨,这种教法称之为以题统文教学法。 以题统文教学法一般分四步进行。例如第八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步骤安排: 第一步,读题提问,带问读文。引导学生从释题入手,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1.什么叫“壮士”?“壮士”与“战士”、“勇士”、“烈士”的区别?(先查字典理解,再联系课文理解。)2.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相似文献   

11.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一篇文章的标题自然也有题眼,《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题眼就是"壮"。李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紧紧扣住"壮"字进行导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喜爱春天这个季节。4.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讨论揭题,引入新课1.小朋友,你们见过春雨吗?能为大家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你们猜春雨有颜色吗?(学生讨论)●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抓住春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给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在交流中,了解春雨的有关特点。二、读文识字,质疑探究1.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拼读讨论。(1)拼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13.
一、从课题切入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从课题切入。如《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飞夺”二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教学时就可以从解题入手,围绕“飞夺”这样设计教学思路:①沪定桥在哪儿?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④“飞夺”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也可紧扣文眼“壮”字这样设计:①课题为什么用  相似文献   

14.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探疑则能获益。”语文的本质是通过涵咏文字,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语言敏感度的基础学科。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质疑,从质疑中读书,从质疑中领悟文本,才能内化于心,丰富自己的语文积累。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并在学生的质疑问难处点拨迷津,展开探究,这能使课堂教学风生水起,柳暗花明。一、在题眼处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题眼是文章的根本所在,也是探寻文本主旨的关键点,在语文阅读课堂中,从题眼人手引导学生质疑,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我在上课之初便让学生针对题眼质疑。师:大家一起读题“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注意,哪个字眼的语气要重?生:必须。是命令的口气,不容商量,必须无条件服从。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质疑:这是谁对谁说的话?(爸爸对儿子)为什么必须要放掉?钓上来的鱼为何不能带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质疑,仔细寻找文本的脉络,梳理线索:抓住“必须”两个字,首先要读出“我”钓到鱼儿的兴奋、快乐,然后要读出爸爸态度的坚决、不容商量。这样一来,钓到鱼儿的快乐与必须“放掉这条鱼”的命令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爸爸的不容置疑和“我”的心理矛盾,构成了文本的精彩看点,借此,学生也深入体会到了文本的意蕴。那么对“我”来说,到底放还是不放呢?这是学生急于知道的问题,也是他们乐于继续读下去的动力所在,这种希望尽快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的阅读欲望激励着学生深入课文之中。  相似文献   

1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当时作者身在京城 ,适逢重阳佳节 ,分外思念亲人。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的。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一、析背景 抓题眼首先从诗题入手 ,由题发问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由“山东兄弟”进而介绍背景。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 ,他的家乡是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一带。古时华山以东称为“山东” ,区别于今日的山东。介绍背景 ,使学生的情感定向 ,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抓住课题中“忆”字提问 :“忆”字是什么意思 ?“忆”谁 ?为什么会“忆” ?怎样“忆” ?“忆”字是诗题中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语文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教材中蕴藏着的创新因素,积极为学生创设机会,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们要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首先,可以抓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窗口,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生抓住课文的题眼质疑。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问学生:"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有的说:"壮士是什么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读文章、写文章。读懂悟通了许多文章定能写好文章。“一线串三点”便是读者读懂悟通文章的好方法。 所谓“一线”,即作品的思路主线;三点,即教学的基点、重点、难点。“一线串三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作品的思路主线,掌握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读懂文章。 首先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思路主线。 学生在温习旧知时,可以根据不同文体,扣住不同内容,抓住不同的表现形式,采用三种方法来抓文章的主线:①审文题,抓题眼。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题眼是“人”,什么样的人?“最可爱的人”。学生扣住题眼,对照文章,便可  相似文献   

18.
《丰碑》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是要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 ,抓住重点 ,加强内心的体验 ,使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地发展。一、切入重点 ,题文联系 ,感知丰碑1.就题解题。怎样记住“碑”字呢 ?读准了“碑”,再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分析字形 ,去掉“石”是个什么字 ?换成“月”、“片”、“口”等偏旁分别又组成了什么字 ?你见过碑吗 ?一般指什么 ?“丰碑”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高大的石碑 )2 .借文解题。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课文里的丰碑…  相似文献   

19.
一、读题质疑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小动物过冬"的故事,好吗?(板书课题)2.谁来把这个故事的题目读一读?3.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如有哪些小动物,它们什么时候开始过冬的,用什么方式过冬,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学习“心字底”“走字旁”两个新偏旁。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从实际中体会什么叫“守信用”,学做讲诚信、善理解的好孩子。二、设计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揭题。(教师板书:和)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会填这个空儿吗?(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熊和小鹿》。(板书课题)2.读题质疑。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围绕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同桌合作读书,当个小老师,纠正读错的或不准确的字音。3.读后释疑:通过读书,你读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