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史互证是我国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存在的历史悠久,经陈寅恪的完善得以成熟.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史互证方法的根源追溯,第二部分则是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例,从三个方面对陈寅恪文史互证的精妙之处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文史互证是我国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存在的历史悠久,经陈寅恪的完善得以成熟.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史互证方法的根源追溯,第二部分则是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例,从三个方面对陈寅恪文史互证的精妙之处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术大师陈寅恪所倡立的文史互证研究方法对学术界有深远影响.因而可以结合其代表性著作<元白诗笺证稿)一书,来具体探究和学习他文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史互证"的学术方法,源于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后来由陈寅恪发扬光大。在陈寅恪的史学研究中,他最擅长将诗人的文学创作与当时反映的历史事实来相互证明。林霆的《被规训的叙事——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研究》(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以下出自本书的引文,均只注明页码)一书,在学术研究方法上就采用了陈寅恪"文史互证"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是享誉中外的史学大师,亦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学术界从20世纪30年代已有学者开始对陈寅恪学术思想和有关观点进行研究和评价,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开始以更具学理性的态度从事陈寅恪研究,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其中对于陈寅恪文学研究方法与思想的研究所占比例不算很大,但通过梳理"诗史互证"方法、"了解之同情"方法、比较分析法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取得的学术价值及其中的不足,试图探寻关于陈寅恪文学研究方法的空白点,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陈寅恪的学术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诗史互证"包括"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和"诗史互证"三个方面。自中国文学传统始,诗歌与历史同根共源,有着内在不可分离的联系。作为学术研究方法的"诗史互证",充分结合了此二种文体的内在机制,以历史真实与文本真实相互参照,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视野进行了极大地拓展。本文以陈寅恪《读<莺莺传>》的研究方法为例,讨论"诗史互证"研究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实践与缺憾。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与埃斯卡皮对制度所持的立场不同,一是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位,一是将之纳入文学事实的过程.但在制度作为文学生成的外部环境一点上来说,二者亦有相契合之处.对文学认识的分歧,在于前者尊重不同语系的语文特点,同时文学亦可作为历史考据的材料,而后者则认为文学既是意义也是物品,应从书籍的流通传播来考察.这些分歧,导致他们在研究文学与制度之关联性时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着眼点都有所不同.寅恪先生关注时间地理人事,关注作家的种族和社会阶层,关注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埃斯卡皮更侧重于文学群体的地理出身和社会出身,更侧重于读者对作者的"创造性背叛".与之相应,在研究方法上,埃斯卡皮注重历史方法和社会调查,而寅恪先生则运用诗史互证的综合研究法.  相似文献   

8.
今年三月中旬,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主编卞孝萱教授因公来校,曾应邀作《文史互证的学术意义》的学术报告。《(戎幕闲谈)新探》一文,即报告内容的一部分。卞先生是著名的唐传奇研究专家,早有专著《唐代小说与政治》问世,饮誉海内外。本文结合中晚唐之际的政局及士人间的党派分野,以“正史”同“野史”相互参证,从而从荒诞不经的佚闻闲谈中,发掘出严肃的政治内容。不仅显示出作者文史兼通的博洽与精见卓识,亦可从中窥见其“文史互证”的治学思路与方法。本刊先期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史学因其“诗性”的当代凸显而面临“史即诗”的学科尴尬,循陈寅恪“诗史互证”理路而来的重材料考辨且迷恋“原意”或“本意”的诗学史学化走势,共同把文史关系逼入了困境。“诗中有史”根自古典诗学的诗可以观、物感说和兴寄传统,“史中有诗”看到了历史著述先天固有的主体性因素。文学创作的现实性与历史著述的主体性正是上述极端之论的逻辑根源。若从事实与价值的“二向度思维”看,历史之追求客观性和真实性与文学之祈向超越性和创造性,皆为价值理想,绝非文学实际上无法完全摆脱现实、史乘根本上必带主观这类“事实”因素所能取消和否证的。  相似文献   

10.
以前史学界关于岳飞是否民族英雄的问题,有很大争论,现在普遍倾向于认为:由于以女真族为主体的金朝也属于中华民族,所以岳飞不应当被称作民族英雄,称抗金英雄更为恰当。然而关于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由于《宋史》记载的忌讳和含糊,至今史学界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岳飞死于奸臣秦桧之手,似乎已成了定论。如果从大材料的视角,利用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文史互证的方法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近来因疫情之故,总在想,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如何了解这段历史.他们可利用的文献,除正史外,还有笔记、日记等资料,当然也包括时下记录疫情的诗歌.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读古诗一样,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毫无疑问,诗歌也是一种史料.陈寅恪先生早已指出,中国古诗包含时、地、人三个基本要素.借助这些要素,可以“诗史互证”.陈先生曾以元稹、白居易诗歌为例所做笺证,已成为文史研究范式.元、白之外的其他唐代诗人,其诗歌与历史的关系也很密切,细读之下,可丰富唐史更多细节.在这种意义上,邓小军等著《唐诗说唐史》不仅展示了“以诗证史”研究法的具体操作,而且其部分成果还可补充正史之缺漏.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1890-1969)是享誉中外的文史大师,是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在史学上的贡献,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划时代的。其治学为人均达到极高境界,被学术界誉为“发千古之覆”的一代宗师。因此,了解陈寅恪先生读书的方法,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博览广识。陈寅恪自幼受家庭熏陶甚深,即“欲纵观所末见之书”。十几岁时已读钱谦益《楞严经蒙钞》,小说弹词也无所不看,四部三藏之经典,能涉猎的,无不披览。不管是中文、外文还是少数民族文字,他都有研究。在德国留学期间,对于新的思潮认真接受,如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于:一是史料的扩充,如诗文与史实的互证、考古与音韵资料的应用、域外记载的采撷:二是分析方法的改进,即史法的进步。陈寅恪在考据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他又受到新思潮以及在国外从事研究经历的影响,故不  相似文献   

14.
詹安泰《花外集笺注》成书于执教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期间。作者立足于传统笺注学的方法论和常州派的词学观,广泛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历史研究方法、作家对比研究方法、文艺美学批评方法,从文字通释人手解说全篇,又以全篇涵盖字句,生动体现了文学研究的“诠释循环”,达到了文史互证、以意逆志的诠释境界。《花外集笺注》的撰作,正值后五四时...  相似文献   

15.
刍狗释疑     
陈寅恪先生论诗创“古典”、“今典”之说 ,所谓古典“即旧籍之出处” ,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其作诗亦遵循此一原则 ,往往古典、今典融贯为一 ,情与景会 ,独臻化境。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笺释者因不明今典而发生歧解 ,如台湾著名文史作家高阳先生在其诗学专著《高阳说诗》中笺证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时便不乏误释之处。今典多为作者亲历亲闻之事 ,未能通解 ,不足为病。然高阳敷说《王观堂先生挽词》时有一古典之解似亦于义未安 ,可供商榷。《王观堂先生挽词》有云 :“忽闻擐甲请房陵 ,奔问皇舆从未能。优待珠原有誓 ,宿陈刍狗遽无凭。”…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     
<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梳理与史实考证不是站在文学园地里偷摹隔壁史学园林的风景,作为一种基础的学术训练,文学研究者从初识文学到感知文学的魅力再到深谙学科规范与学术体系,历史感总是如影随形,而文史互证即所谓"由文入史"或"由史入文"则成为文科学者所期待之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通过《哀江南赋》和《琵琶引》系统阐述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体现了其以诗证史、史诗互证的诗学范式。钱钟书的诗学范式是反对实证主义,他认为文学与历史应该分属各自的领域,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二者不应该等同起来。但是随着西方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文学与历史之间的隔阂将被打破,陈寅恪与钱钟书的诗学范式的互补与融合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欧阳詹《李评事公进示文集以诗赠之》中“李评事”有职无名,不知为何人。文章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从年龄、任职、诗文成就等三方面论述了“李评事”可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  相似文献   

19.
张籍王建早年曾同窗于“鹊山漳水”一带,其地域,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文史互证,认为“鹊山漳水”当指今河北南部一较大区域。  相似文献   

20.
<正>虽然学科分工越来越细,但桐城派研究界不同专业学者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文史互证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文学研究学者在桐城派政治思想史、家族史、中外交流史、学术发展史、文学编年史等领域的耕耘更加精细,历史研究学者在桐城派史料、史学思想、桐城派与近代社会等领域的阐释更加清晰。持续推进文史研究的沟通与碰撞,在桐城文章中发掘史料、提炼史识、总结史法,在历史语境中对话桐城文章、思考桐城义法,当是桐城派跨学科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