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通过建构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历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体验式教学以人的实践发展为依归,强调身体参与,关注学生经由学习而获得彰显和扩展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学身体观”是由教学身体研究学术共同体建构的,关于“教学身体”的根本性认识和整体看法。当前,“教学身体”研究出现了由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中的“身体缺失”与新兴“具身认知教学”理念中的“身体假象”共同构成的虚无危机。从生成论教学哲学关于教学认识的历史性、人本性、文化性因素来看,“教学身体”的虚无危机源于西方教学历史影响下的无“身”,视觉偏好主导下的具“身”研究思维,以及“加速”教育文化对“身体”文化的排斥。对此,重建教学身体观需要关注本土“教学身体”的历史存在,以整体思维研究“教学身体”,并坚定人文关怀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3.
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缺乏对知识概念和人的认识问题的思考.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确立了新的知识观和认识论,作为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好的契合性.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对话教学具有意义与身份的双重建构的性质,即具有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话关系建构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4.
知识学习不是单纯的"物化"和"对象化"的活动,而是学生形成自己的逻辑认识和建构意义系统的过程。受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影响,知识成为外在于学习者的存在,忽视了知识的境遇性和对学生主观体验的关照;教育学立场知识观的确立打破了哲学认识论中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绝对真理性的局面,开始关注知识的过程性意义。为了实现知识的过程性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一是重视体验,实现意义建构;二是关注情境,实现价值增值;三是有效导入,实现要素关联;四是重视过程,追求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认识活动,高等教育研究可以生产知识也可以建构意义。无论致力于知识生产还是意义建构,高等教育研究的首要作用都在于对高等教育现象作出独到的解释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或公众分享。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人为性”,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对于高等教育实践的改进具有不确定性。实践中那些切实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观念或政策未必具有智识意义上的学术价值,而那些学术意义上的经典文本也未必都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基于此,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性不能忽视但也不宜高估,高等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现象,并建构关于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理论中的教师感受之知强调了身体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纯形式的知识必须与身体的体验相结合才能使教师更好地行动。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只有在实践知识的推动下才可能成为师生间富有意义的智力活动。在实践认识论中,教师的身体知识和技能养育着教师智慧,而教师智慧又使得学科教学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性。教师在实践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认识论。养成实践智慧的过程与形成理论的过程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7.
CSCL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分析三个CSCL(Computer Supponed Conaborativ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的三次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专题研习活动,聚焦于CSCL小组的知识建构层冰及知识建构过程的研究.本文作者使用了参与性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三个小组的三次专题研习活动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中,出现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线索,综合其他学习途径而实现新知识建构的特征;2.三个小组的三次专题研习活动中,有78%的知识建构达到了意义协商层;3."提问-响应"和"阐释-澄清"作为主要的知识建构的认知行为出现在三个小组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而知识建构层次能够达到意义协商层的小组,其知识建构过程还包括有"冲突-辩论"和"综合-共识"的认知行为;4.知识建构是一种学习者之间分享知识、深化认识和意义协商的开放性的互动活动,而非教师担当权威控制的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8.
知识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论话题,涉及学习者认识发展,更是一个生存论话题,关涉学习者对有意义生活的体验和建构。其中,学科知识为学习者的个体生存提供一种意义框架。学习者的个体生存意义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得以建构和形塑。但在现代性知识教学中,把人视作单向度的认识性存在,偏执于对知识的占有,而忽视对作为完整人的意义关照。知识教学若实现对人意义世界关照,需回复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以"生活"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倡导理解性的知识获得方式。  相似文献   

9.
人类一般都会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评判自己的身体,因此身体缺陷者在社区生活中的“边缘人”、“弱者”等角色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这种建构的过程与机制体现在:首先,对身体缺陷者的认识总是伴随着污名化过程,该过程显示了他们如何具有不名誉的特征;其次,身体的差异会与社会分类联系起来,并纳入到秩序的建构与维护实践中;再次,语言的知识性和逻辑性使得社会的分类图式和不平等结构得以正当化,客观的社会结构将会内化为行动者的心智图式,于是角色知识逐渐变成身体缺陷者内在的性情倾向。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17,(5):142-144
<正>随着身体美学在国内的发展,如何审视和探索身体美学的思想价值与发展方向,回顾和厘清身体美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并对身体美学理论化和现代化的研究加以总结,这些已经成为了国内美学界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身体美学的发展和建构等问题已经在国内人文学科诸多领域引发了强烈反响,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鉴于此,"回归与开启——多维文化视野中的身体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9月23日在深圳召开,希冀在梳  相似文献   

11.
知识建构是一种社会性协商与对话的意义建构过程,需要在具体的学习技术系统中实现。本文阐述了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中知识建构的层次模型及其研究方法、基于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设计研究,分析了协同学习环境中知识建构的层次和质量。研究发现,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水平主要在信息的分享阶段,以及对问题、观点的共享及描述方面,有助于从技术设计和教学设计方面为学习系统构建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知识建构作为学习的一种隐喻,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研究以"摄影技术"课程为例,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针对课堂知识建构活动三大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所进行的言语互动进行分析,探讨课堂知识建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的重要作用及在各个知识建构活动环节中的体现。研究发现,在课堂知识建构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得到增强,其作为知识创造者的角色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知识建构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知识建构活动过程中需适时进行组织、引导和决策。  相似文献   

13.
伊德的身体理论是理解其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重要视角。他在"身体一"(感知的身体,体验的身体)和"身体二"(文化建构的身体)的基础上,提出了身体的第三个维度,即"技术的身体"。"技术的身体"是对"身体一"和"身体二"的综合,主要特征是工具的涉身性,而这正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伊德的身体理论对涉身、知觉和行动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挖掘,对"情境化知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全新解读,对我们建立批判的知识论和技术现象学有诸多启发,其中有两个向度不可忽视,一是关注行动,二是重视现象学-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心理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构论认为心理现象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没有本体论的基础。它主张知识是建构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社会建构论关注了文化的作用,对于消除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倾向有积极的意义,从认识论上讲,社会建构论主张从对文化的意义和更为实用的角度认识理论观点的作用,对于建设一个应用倾向的心理学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社会建构论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观点也受到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知识的意义建构强调师生对知识间联系的深刻与独特理解,追求知识掌握和新知识生成的双重目标,具体表现为知识的表层意义建构和深层意义建构两个层次。它体现了学习者知识获得的协商性、知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性、互动与协商的多重性、学习共同体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等教育学意义。创建互动型学习课堂环境、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基础、主体成为变化的参与者、发挥语言的"对话"中介功能,是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1问题的提出二期课改将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是有重要原因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识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是在过程中发生并发展起来的,需要有学生自身经历、体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所建构的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数"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数的意义、计数方法、符号表示和基本性质四个基本方面。四个基本方面密切相关,"数"知识孕育于计量活动之中,各类数知识既相互关联又各有特点,数与运算密切相关,认识不断深化等是"数"知识建构的特点。"数"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创建必须依循"数"知识的内容本质和建构特点,全面建构"数"的实际意义,多侧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本质,经历充分的建构过程,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关联和共性,在重视经验感知的同时也重视推理思辨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身体是教育得以发生和延展的本体性基质,脱离人之整全性身体,教育便无从谈起。特殊教育是基于身体多元情状需求以促进主体意义建构的伦理实践活动,在与身体生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残疾情状相遇时,彰显出关怀生命本真的伦理意蕴。通过考究身体与残疾的概念及身体哲学的流变,发现人之整全性身体深陷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灵肉二元对立的窠臼,致使包含残疾在内的身体情状在特殊教育中的存在价值日渐式微,教育场域中对残疾身体的界定与诊断、教育安置及教育教学皆被生理化处置而沦为一种概念化的隐性存在,心灵、知识、理性遮蔽了身体原初的感知、体验。要使特殊教育凸显多元身体的本真样态,成为关切生命的道德技艺,需在观念上突破传统意识哲学中身心二分、灵肉分离的桎梏,以获得有关残疾身体情状最为本质的、一般的认识;回归残疾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生活世界,创设一种身体在场的生活与教育生态;在特殊教育教学方式上凸显具身性,转向一种基于整全身体间性意义上的情境体验式教学。  相似文献   

19.
基于问题的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作知识建构作为一种实现教学革新的方式越来越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作为桥梁工具的协作知识建构模式的研究也受到了关注。本研究将从理论框架、模式构建、效果评价等方面对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知识与经验的关系决定了经验在思维方式、教育认识、教育技术学三个层次的重要性.当前的一些热点实践证明了经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了人们对它的渴求.从经验的角度去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及理论支点,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建构,也包括它的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