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的内部圈层]难点的突破卢前荣“地球的内部圈层”这节教材有两个难点:一是地幔,学生搞不清地幔物质成分、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二是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学生对三者位置、圈层划周容易混淆,并导致地壳与岩石圈的概念分不清。前者是由教材分析确定的,后者是...  相似文献   

2.
主题四地震     
《高中生地理》2005,(4):46-47
1.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2.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4.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深度。5.震中距:从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6.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等级,用里氏为单位。7.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8.按成因分: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水库地震)。9.构造地震的发生过程:岩石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倾斜或弯曲变形,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限度时,岩层发生突然断裂或错位,  相似文献   

3.
一、国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谈到国土,首先应该明确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层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地表生物圈、水圈、地上大气圈的对流层和地下成层岩石圈。还应看到土地一旦参与了人类生产活动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受着人类活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土地也有其社会属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石蠕变实验,得到用标准线性固体本构方程拟合蠕变曲线比较合理的结论。对溧阳、南黄海地震的数据处理,发现应变释放曲线和蠕变曲线有相似之处,进而用标准线性固体来拟合应变释放曲线,求得弛豫时间和有关参数,计算出了地壳岩石介质的黏度为1018Pa · s。考虑到地区差异以及岩石圈黏度存在有明显的分层,而所用的地震震源深度又相对较浅,但得到的黏度数量级还是和有关文献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2008,(8):F0004-F0004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尼亚加拉河上。在易侵蚀的软软的岩石下有一层较硬的岩石。当较软岩石被侵蚀后,坚硬岩石成片状剥落,形成急流而下的瀑布。径流和侵蚀流水产生多种地貌,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自然力。流水侵蚀是从雨点溅落在地面时开始的,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  相似文献   

6.
钢加氧氮化的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钢在氧和氨混合气氛中处理后能获得与一般气体软氮化后类似的组织特性,即化合层内不含F2N的脆性相,因而也和其他软氮化一样氮化层不会出现脆性。但其性能比酒精和氨气软氮化有进一步的提高,例如耐磨性提高2倍。化合层深度加深l倍,疲劳性能也有所改善,而层内有更小的硬度梯度。  相似文献   

7.
地震资料中蕴含大量的地层信息,通过对其分析和处理可以预测地层中的各种岩石含量.通过录井图读出相关数据(中心深度、层厚度、层速度等),利用双狐、Matlab软件进行岩性预测.  相似文献   

8.
正地震形象点说就是地球表面发生的振动,可以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人工地震是指工程师们利用爆炸方式来产生震动,震动程度不是很剧烈,发生地点可以自由设置,规模可大可小,一般无破坏性,如地震勘探、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均是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则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地层发生断裂所引起的地面振动,震动的剧烈程度差别很大,地点一般不确定,不易被预测,规模同样是可大可小,破坏程度有大有小,例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  相似文献   

9.
虽然人类的种种活动,诸如进行地下核试验或修建水库及大坝,也引起过一些小地震,然而引起所有的大地震和许多小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质变化过程中应力逐渐积聚造成岩石断裂。 地球表面由一系列板块组成,最强烈的地震往往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因为那里的板块相互错动。岩石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岩石毗连地区受到板块运动推力或拉力的作用,应  相似文献   

10.
地下深处的最大地震还需要再研究迪平译章齐校发生在地表下面400多公里深的、地球的最深的地震不会像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地震那样威胁到生命和财产。但是发生在下深到地幔板块构造的板层中的地震却总是使理论家感到十分恼火。最近一次(记录到的最大一次)也是如此。19...  相似文献   

11.
地震是指岩石圈的震动,它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凶猛的自然灾害。地震具有爆发性强(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分布范围广(世界铯大多数国家受地震影响)、成灾严重(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多)。地震随时都可能给地球上的人类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12.
地理学中,板块是板块构造学说所提出来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在语言学习当中,语言学家Michael Lewis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有意义的词汇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电视上出现了地震的画面。晓路对这个问题很好奇:爸爸,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呀?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爸爸解释起来,地球内部的物质在不停地运动,有时巨大的推动力会使地下岩石发生突然的断裂,这种地动波传到地面会发生地  相似文献   

14.
地壳。为何要摆动身躯顾名思义,地震就是地壳的震动。火山喷发、流星影响、人为活动如地下核试验和矿山开发都可能引起地震,但是最大的因素还是地壳运动。为什么地震专爱骚扰某些地区呢?这得从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板块构造学说”说起。地球最上层的岩石圈并不是紧密连成一片,而是几个坚硬而独立的单元在软流圈上漂,彼此似断非断,还有相对滑动,是为“板块”。  相似文献   

15.
地幔上的混合王勇,胡坚在地球表面数百公里下流动的固体岩石流形成了我们所知的世界,但只是到现在地质学家才开始了解它们。山脉在不断运动而且“固体岩石”并不是固体的;这对现代地质学家来说并不是特别陌生的概念。我们所居住的地壳仅仅是岩石地幔的外表,岩石地幔又...  相似文献   

16.
问: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是多少? 答:大部分地震发生于距地表不到50英里(80公里)处。浅源地震的破坏力更大些,但一场地震的破坏程度还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岩石、土壤条件以及建筑物的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17.
“自然地理系统”,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土壤圈等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这是从系统的角度提出的一个“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概念。如果从其它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找出与之内涵相同的一些概念:自然景观(景观圈)、自然地理综合体等等。如果我们不把人看成是特殊的主体,那么“自然环境”的概念也与之很相近。甚至有人把“生态系统”也看成自然地理系统的同义词。 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构成自然地理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不但有着内部的转化,而且在系统和环境之间有着不停的交换。这样,使得系统本  相似文献   

18.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按其形成原因分类,主要有两大类型: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影响最大。它们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本世纪强烈地震的发生和分布恰好证明了这一分布规律。 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大火  相似文献   

19.
博士问答     
地球表面最外一层的地壳是由一些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很缓慢地移动。巨大的板块运动造成了地震和火山喷发。板块突然滑动,发生碰撞,就造成大地猛烈震动。板块碰撞或分离的时候,在板块相接的地方或附近,地下的熔岩就会被挤到地面上,这就是火山喷发。环太平洋地带正好处于板块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20.
《小学自然教学》2008,(8):F0004-F0004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尼亚加拉河上。在易侵蚀的软软的岩石下有一层较硬的岩石。当较软岩石被侵蚀后,坚硬岩石成片状剥落,形成急流而下的瀑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