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一篇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作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列强联合侵略瓜分中国的最猖狂的年代,当时以西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腐朽没落正达到了极点,其时作者因参与戊戌维新被通缉而逃亡海外,他身居异乡,惓念祖国。他的这篇作品辛辣地讽刺了老朽的封建统治,表现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乐观进取的积极精神。文章酣畅淋漓,说理透切,富有极大的鼓动性。《少年中国说》原文四千四百字左右,现选作课文的是节录文字。尽管仅是节录,但它已反映了原文的主要精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妨把这节录文字作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分析评价其思想内容、结构关系、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是一篇常读常新的励志经典,是伴我一路前行的精神食粮。主打文章《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所写。是时,梁启超耻于西方列强对中国"老大帝国"的污蔑性称谓,愤于清政府媚外卖国之行径,痛于部分国民颓废的悲观情绪,纵笔不束,写下了这篇"激民气之暗潮"的震古烁今之作,以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全文给我影响最深的当属最后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相似文献   

3.
修辞与题目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题目是文章的精灵。因此,作者写文章也常常是在文章题目上颇下一番苦功,他们经常把各种修辞手法用在文章题目上。用各种修辞手法拟题,就更好的为全文起到了“达情传意”的目的。本文仅以中学语文教材有关文章的题目谈谈这个问题。一、用比喻拟题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一文题目比喻新颖,用“少年”喻暂时落后,但有着瑰伟壮丽前景的中国。这个题目使人耳目一新,震聋发聩,说出了千百万富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民的心声。看题目阅读全文,激起爱国之情,荡起感情波澜。文章题目之妙,内容之雄壮,我们不能不说《少年中国  相似文献   

4.
《少年闰土》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时怎样才能有新的突破?我们采用了“情感为线索,对比解全篇”的方法,收效十分明显。这篇课文描写海边少年闰土的形象,通过“我”的回忆谋篇布局,“我”对闰土的感情贯穿全篇,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文章意旨。具体教学时,我们这样安排的: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出“我”对闰土的感情线索,归纳起来便是:喜欢———佩服———怀念。然后紧扣这根感情线索,运用对比的方法,悟解全篇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尽量缩短时代的距离。“喜欢”“我”是一个“少爷”,闰土则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我”为什么会喜欢闰土?因为一…  相似文献   

5.
李强 《新读写》2011,(7):1-1
“少年中国说”——这是110年前、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的文章《少年中国说》的题目,这里借用它作为“主题词”编辑了这本七、八期合刊。  相似文献   

6.
《读“毁树容易种树难”》一文,所论入题,其说得体;有观点,有材料,且二者统一较好;文字也较为简洁流畅,是一篇符合考题要求的读后感。所谓入题,就是指文章没有离题,是紧扣原文发表感想的。试卷所提供的原文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带有寓言杂感性质,虽只一小段,却包含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说明一条毁易种难的道理。它表面讲的是杨树的“种”、“毁”,实际上包含着一切事物(自然和社会)的建树与毁坏的一般哲理。认识浅的可以浅讲,认识深的可以深讲;广泛  相似文献   

7.
读后感写作,原从属于议论文写作的范畴,后来随着各种文体更加仔细的划分,逐渐形成带有议论文的本质属性但却有其独特的写作要求的一种独立文体。读后感的写作,是初、高中学生写作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 1.与复述原文(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复述)分不了家。一般文章开头就说自己看了一篇好文章,或一部好电影,接着就用生动的语言对原文进行复述。原文复述完之后,再加一句“这真是一篇好文章”或“这真是一部好电影”,全文就结束了;自己的感受,文中只字不见。 2.与文学评论(或文学赏析)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精巧的散文诗。小作者表现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十六岁的花季。这类文章成败的关键在于作者能不能勾画出十六岁少年的独特心态。小作者没有辜负我们的审美期待,她以饱蘸感情的笔触,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多侧面地展现了十六岁少年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揭示了他们由单纯开始变得复杂的内心体验。他们纯真、活泼、进  相似文献   

9.
《少年闰土》讲的是鲁迅对三十年前和闰士之间的一段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的真诚友谊,也表达了“我”对闰土爱慕、敬佩和怀念的感情。本课教学需要学生在掌握生字新词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语文”这个概念,叶圣陶老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言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文教学,就是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语文要将一篇文章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单位进行教学,必然就有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解到评价的课文分析过程。这种抓“字、词、句、段、篇”,抓作者观点的剖析、感情基调的把握,文章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相似文献   

12.
<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见于他写给友人的回信即《报任安书》中,同时也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经典之作,作者发语酸楚沉痛,将叙事与说理融为一体,语言上交错使用长短句,并以排比、对偶句穿插其间,使文章更富于感情色彩。其中表达“发愤著书”说的一段文字,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为下文论述方便,此处不妨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篇比较长的文章、一本书或是一部影视作品,要想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它有所了解,通常要用到写梗概的方法。写梗概,就是把你所要推荐的书、文章或影视作品中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学写梗概,能帮助同学们学习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分析、概括能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想写好梗概,就要全面熟知内容,抓住重点部分进行分析、取舍、概括、归纳,再连句成段(篇)。一、尊重原文,把握要点尊重原文,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只有反复多遍、认真细致地阅读原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弄清文章中的各个章节内容,从而把…  相似文献   

14.
姚宗智 《学语文》2000,(3):18-18
《回忆我的母亲》(初中第六册),是一篇传统的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其课后练习“理解’分析”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一段,分别指出这一段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表明文章叙事线索的句子和全文表达感情基调的句子。”其中“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一问,答案设置为“她勤劳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6,(25):40-42
2001年底,我写了个短篇小说《父亲和城市》。上海《少年文艺》在刊发这篇小说时,却把它安排在“纪实文学”专栏。收到样书后,我有些迷惑,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编辑部那样编排是有道理的,我那篇作品写得太真实,如同一篇实实在在的纪实文学,其实却是篇虚构的小说。写这篇小说时,我心底很苦涩,含着泪写,当写到最末一段时,我已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哭出了声……“母亲凄楚地笑笑,啥都没说,只把糯米面送给瘸腿师傅,然后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子拉着我的手,踏上了回乡的路……郭幺叔、刘文胜和二三十个民工以及熟悉和不熟悉的乡亲们无言地站在…  相似文献   

16.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首先,大家都知道,核反应虽然成千上万,但是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衰变、人工转变、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显然,衰变是核反应的一种类型,从这个意义上说,衰变过程也是一种核反应的过程,即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我们来分析一下“原文”中对“核反应”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一篇社论.一篇抒情散文.一部长篇小说让不同的人念,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一是嗓音情况不同;一是朗读技巧不同。八七级汉语班是培养师资的,所以如何进行汉语的“口头表达”技巧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一、别人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对朗读文章的一般要求是“语言清晰、抑扬顿挫、感情饱满”。语音如何是先天的,姑且不论,那么“抑扬顿挫”就是关键了。“感情饱满”是通过它来体现的.一句话一段文章哪儿该抑,哪儿该扬,哪儿该停顿,哪儿该拉长语调,如不经过训练是较难闹准确的。比如下面一句话:“《人民日  相似文献   

18.
所谓语感,简言之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语言有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语言表达有优劣高下之分。怎样才能看得出来?就得具有很强的语感。语感差的人难以解读文本,甚至作出错误的解读。据说去年风靡全国的“毒香蕉”事件,就是误读一篇科普文章所致。那篇科普文章原文说香蕉患有一种称作“巴拿马”的病症,这种病是香蕉的“癌症”,或者说是“SARS”。  相似文献   

19.
【原文】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分析】说到文章的“结尾”,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文章的终止、矛盾的解决、问题的揭晓,等等。然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却善于运用“结尾”的形式,将感情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言尽而意不尽,这种似了非了、似断非断的手法,最能收到笔墨简洁而又余味深长的效果。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结尾段就具有这样的特  相似文献   

20.
钟宽洪 《下一代》2009,(1):58-63
编辑大朋友说:本文选自童话集《草原青青》,作者钟宽洪为著名儿意文学作家。《及格保险公司》是一篇反映当代少年生活的优秀童话。由作者自己改编的同名广播剧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广电部“中国广播奖”。愿少年朋友从这篇有趣的童话中受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