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慧  曾超 《东南传播》2022,(6):24-26
电影《长津湖》通过典型人物刻画与双向融合叙事的艺术手法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美国霸权主义、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现实主义的影像特征催化了受众情感共鸣和集体共情,使电影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意义内蕴。浸润文化自觉的导演思维投影了“抗争美学”的影像风格,提升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电影对长津湖战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延续,将助推青少年受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电影作为大众影像媒介,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记忆,通过屏幕表达民族情感、历史变迁,在传播民族文化、群族身份的追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55年,《哈森与加米拉》作为第一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共制作完成69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鲜明的地域经验、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在国内以及国际获得较高的辨识度。本文梳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以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播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囿于民族元素和文化隐喻性的表达,一直处于市场边缘化的地位。在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受困,全球多元文化和价值导向冲击的境况下,突出"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对"一体化"国家的认同构建,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肩负起的担当和使命。  相似文献   

4.
近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呈现出新的创作态势,这些影片在探讨民族、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开始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审思,并以其独特的影像书写提供给现代社会进行生态之思的启示录.文章结合生态主义思潮,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近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所体现的生态之思进行分析,通过对影片中生态景观等层面的剖析试图探究近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呈现出...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少不了人物语言的参与,作为叙事符号的人声话语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话语内容信息,其间体现和蕴含着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和习俗文化.民族题材电影中人声话语的艺术特点有:采用本民族语言;运用赋的艺术形式,陈述少数民族的历史、民间故事和习俗文化;使用比兴修辞手法托出本民族特色物象;穿插体现民族宗教信仰的祈福语言.  相似文献   

6.
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充分利用片头的"风头"优势和结尾因强制性终止观众的角色参与而致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特点,展现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以吸引观众对异域文化的兴趣或是强调突出某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表现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有效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短视频是一种极具多媒介特色的视听产品,为少数民族文化进入大众视野提供交流空间。“苗家阿美”账号具有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特点,将其作为个案,从建构符号化场景、文化交融、情感展演等方面研究苗族文化在短视频中的传播路径。根据其传播内容特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视频内容呈现的不足,以此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在短视频中传播的创新路径,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以及实现民族文化融合提出建议,如加深场景的符号化、增强内容的文化传播价值以及推动文化融合增强认同感等。  相似文献   

8.
拉珍 《东南传播》2016,(2):26-28
社会的经济于过去相比在不断的发展,更能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追求,开始渴望精神、情感方面的交流。电影承载着人们精神与情感交流的桥梁,电影的不断的发展,对于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影视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藏族题材电影的拍摄与发行,一方面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藏族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加强藏族和其他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藏族也不例外,当藏族题材电影向非藏族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跨文化传播。本文首先对藏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跨文化传播效果进行了评价,指出了藏族题材电影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对策,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中国影像一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是在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内部生产的,它严格遵循独特的民族政策和文化生产规定,通过质朴、直观的电影手段,记录了三十年间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这种记录和展现不仅是一种形象化政论,也在影像层面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平等地位和共和国主人身份.影像中的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团结、互助,探索和实践着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社交盛行的今天,电影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电影情节的推进中,更多人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嘎达梅林》《冰山上的来客》《茶马古道》《黑骏马》《刘三姐》《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特殊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内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组成.新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一种“被表述”,构成了一组“汉族/主体/中心主义/看”与“少数民族/客体/边缘/被看”的对应关系.“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功能则是巩固民族团结,增进国家认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电影在“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指导下,为增进新中国的国家认同而创作和生产,承担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电影精品提供了条件和优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历史的梳理与回顾,指出了其曾经的辉煌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2.
1955年播映的《哈森与加米拉》是第一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新疆共创作完成69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鲜明的地域经验、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在国内以及国际获得较高的辨识度.本文梳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以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播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宇倩 《视听》2023,(4):50-53
《雄狮少年》摆脱了国产动画电影中占主要位置的“神话母题”,从民俗仪式活动“舞狮”切入,展现广州农村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从电影符号学的理论来看,“舞狮”作为仪式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即指向现实中孤胆漂泊却励志奋斗的青年群体。“舞狮”这一仪式在电影中实现了叙事再生产,完成了夸张浪漫与东方写意相结合的影像建构。电影中“舞狮”仪式与受众主体的呼应,构成了自强不息、逆袭追梦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4.
徐锦博 《视听》2023,(4):43-46
乡村题材网络电影《毛驴上树》《毛驴上树2:倔驴搬家》在内容上一改我国农村题材电影常见的套路化剧情、扁平化人物塑造、题材同质化等问题,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展现了“第一书记”帮扶“毛驴们”摆脱贫困的事迹。电影创作者通过叙事空间的创新表达,将乡土叙事空间、情感叙事空间进行重新建构,以个体农民的情感作为主要叙事线索,展现了个体农民的情感世界,使得叙事空间架构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体会扶贫的过程,获得独特的视听感受。  相似文献   

15.
文化圈、共同语言、民族国家、地方性等不同意义上的多元文化已经通过电影文本、电影生产与传播等形成了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建构既具有权利差异又在诉求平等交流的秩序关系。在这种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国电影文化虽然通过大片战略、跨文化合作等方式参与其中,但中国电影文化的主体性、中国电影文化作为多元文化格局中建构者的主体轮廓和主导诉求依然模糊。中国电影文化应从全球电影文化多元格局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建构战略,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参与多元文化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的共同体叙事往往聚焦于民族题材电影,其实中国灾难电影具有众多的共同体元素,却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灾难电影具有血缘共同体、国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等叙事模式,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这些共同体叙事大多是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灾难电影共同体叙事的复杂性。中国灾难电影的共同体叙事也存在叙事冲突不足、叙事话语单一以及生态共同体叙事缺乏等。  相似文献   

17.
杨梅  范田丽 《青年记者》2016,(36):98-99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形象的重要媒介产品.近几年,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类型和数量逐渐增多,并在主流媒体上播放,增进了全国受众对少数民族群体的了解.这类题材电视剧塑造的少数民族形象,对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受众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群体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各民族交往和促进各民族团结.如何真实有效地塑造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是这类题材电视剧创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共图书馆承担保存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使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对广西15家市级公共图书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行研究,总结现状、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馆藏特色文献为基础,开展常态化民族文化资源专题推荐服务;以民族特色文化为抓手,打造有影响力的民族特色阅读活动品牌;以民族特有元素为装饰,建设特色鲜明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等对策,以期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南方日报》对清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报道内容以“民族文化”和“区域发展”为主,呈现差异再现与发展叙事的报道框架。在其报道中,政府是主要信源,清远少数民族被动地处于信息传播的末端,自上而下的传播影响了对清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实的建构,造成真实境况与媒介镜像的巨大差别,媒体的低度再现使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媒介弱势。  相似文献   

20.
曾超 《东南传播》2022,(11):67-69
侯孝贤的电影作品《最好的时光》拍摄了三段不同时代的爱情故事,分别聚焦于“恋爱梦”“自由梦”“青春梦”三个主题。电影叙事、主体表达、意义内核建构了该影片的文化表征:在电影叙事上,块茎书写与气韵剪辑的技法使三场“梦”之间产生了内蕴的耦合,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在主体呈现上,镜式隐喻与边缘人的处理方法使电影人物具有以小见大的群体留影功能;在意义内核的探索上,侯孝贤为观众提供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凝视”他者,并借以“梦”与现实的互文关系触发了观众共情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