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新媒介兴起的背景下,短视频平台中"性别反串"亚文化逐渐形成"性别扮演"与"跨性别"两类反串类型。基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分析两类性别反串文本的文化表征,认为其表征背后是二元性别论下的奇观表演、反操演的性别追寻和"双性同体"的性别觉醒展演。同时,性别反串短视频建构了新的性别文化意义,呈现出亚文化"主流化"趋势,并与主流文化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2.
江素珍 《中国出版》2022,(10):35-39
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抖音账号上涉及国家形象的短视频为例,研究其功能特征,并从结构特色、主题分布、叙事特点、内容表达这四个方面探究主流媒体如何利用社交平台建构国家形象。重点对主流媒体国家形象短视频叙事风格的多重转变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转变更契合短视频的传播特点。最后从语言讯息、图像讯息、价值观讯息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主流媒体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建构问题,以期多维度呈现社交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艳 《新闻传播》2024,(6):52-54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信息获取、企业盈利发展的基础所在,对于城市建设及发展而言,也可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容量性与引流性,深度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内容宣传点,结合城市文化产品、特色产品等,通过短视频内容进行宣传,令人们真正了解到城市的文化底蕴,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基于此,文章以城市文化形象中的“文化基因”为切入点,阐述城市文化形象的表达形式,并对短视频平台城市文化形象建构思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洋网红短视频有利于建构并传播良好的中国乡村形象。作为典型的短视频案例,洋网红运营的抖音“rose”通过画面与内容向世界呈现了正向的中国乡村形象。洋网红短视频为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本文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对洋网红“rose”短视频如何建构中国乡村形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卢美宇 《声屏世界》2022,(4):98-100
随着社会生活的加速,人们对短视频媒介也愈加依赖.在媒介文化场域中,不同文化通过争夺话语权来谋求权力,短视频摒弃了宏大统一的叙事话语,以其后现代文化特质,解构了传统媒介叙事体系,释放了大众话语权,改变了传统媒介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权力格局.短视频通过对主体进行全新的"惯习"建构,使大众深度参与社会文化景观的建构中,加速...  相似文献   

6.
袁建 《传媒》2018,(7):83-86
广告符号机制是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核心,该机制形成了以符号为基础的区隔性、超级意指性、象征性三个层次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中,广告符号机制呈现出主体多元性、内容生成的精准化与个性化、传播生命周期的短暂性等新特征,其运行的内在机制是大众消费仪式符号和小众亚文化符号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最近几年国内院线电影中同性恋的形象的再现进行探究,结合鲍德里亚对于消费文化的相关论述。从影像消费的"看"与"被看",同性恋视觉形象建构的"去蔽"与"遮蔽",同性恋符号消费的审美价值,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笔者发现,虽然院线中可以出现同性恋的形象,然而同性恋群体只能穿上特殊的外衣(符号化)在影片中寻求话语表达,当欢呼"符号性灭绝"已经不再的同时,他们已经深深的禁锢在消费社会的符号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土味文化进入大众文化视野,近期的"脚艺人"又引发了一场模仿热潮。其盛行原因与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媒介为大众赋权、互动仪式密切相关,充当大众的解压阀,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脚艺人"本质是土味短视频文化的无意义迷因,土味视频景观诱发了媒介内爆,模仿式迷因促使大众狂欢,这样的土味文化转向畸形审丑的审美,在文化工业的利润驱动下迫使传播语态下沉,暗含着众多负面效应,因此呼吁理性回归和主流文化严肃性建构尤为重要,规制土味视频文化的乱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彭瀚翔  刘英杰 《视听》2022,(4):170-172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作为大型事件之一,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从体育建筑、中国夺冠历史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体育强国的访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的融合等角度,对北京冬奥会进行重点宣传.短视频建构了冬奥会中的国家形象,并促成了国家形象的媒介奇观化,唤醒了观众的集体记忆,增强了观众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出发,理解“审丑”现象中引导消费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消费的表征。“审丑”现象中的消费主要通过符号意义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来完成,具体体现为情感符号消费、社交符号消费、社会符号消费三种形态。研究发现,在资本的控制下,以流量逻辑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出现了这种倾向:事物的美丑已不再重要,我们进入了“审丑时代”,并引起大众的精神迷失与集体无意识,其中的价值导向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陈欣彤  申雪凤 《视听》2023,(12):132-136
区域文化形象体现区域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象征,能加强区域识别和记忆,提升区域竞争力。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重视特色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2022年,广西特色民俗体育相关短视频引起网友的积极讨论。本研究以探讨短视频内容对广西区域形象建构意义为目的,对民俗体育短视频进行视听觉语言、内容元素和叙事风格三方面的内容分析。结果显示,视听语言意图让观者感受到传统民俗运动积极参与和传承的区域景象;民俗文化的画面呈现较为丰富,但内容类别不够多元,观念类民俗、人文景观类民俗未能充分凸显;短视频主要通过科普型和趣味型两种叙事风格对外展现广西民俗文化。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具体类目进行分析可知,短视频建构了活跃爽朗、新奇有趣的广西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2.
抖音短视频上线以来,逐渐成为当下社交媒体的新宠。它以碎片化的表演方式,给人们带来感官愉悦和精神快适,深得受众的喜爱与追捧。抖音短视频的隐性内核,以戈夫曼拟剧理论这一分析视角,分别从抖音短视频角色表演表现的"理想形象"的形态中印象管理、自我呈现、社会互动三个角度进行诠释。力求深刻阐释抖音短视频为何日渐风靡,继而审视人们如何通过抖音短视频建构"理想形象"。  相似文献   

13.
常立瑛 《东南传播》2023,(7):119-122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非交流增多带动了人口流动。非洲媳妇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嫁到中国农村,作为个体的Rose在短视频展演中,以日常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呈现出亲社会性的积极融入形象,据此进行系列反表征建构,抵抗解构中介化的非洲印象,形塑着新的非洲表征。视频内容引起粉丝共情互动,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天下无外的跨文化对话心理路径。在短视频社交媒介平台上,个体影响力建构群体表征,与粉丝评论形成动态的影响与互动,共同形塑和影响着社会大众对非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郭攀梅铮 《视听》2023,(1):19-2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乡村多彩风貌,记录乡村生活,使乡村文化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批农民创作者以主动之姿参与乡村文化传播,促使短视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功能与价值进一步彰显,唤醒了村民主体性,建构了媒介文化场域,维系了共同的乡土价值。未来,需要打造多元主体传播矩阵,坚持内容优质化发展,拓展短视频服务功能,以此促进乡村文化发展新格局,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5.
随着视觉文化与消费主义的融合,短视频成为了影响女性身体审美标准的重要工具,而关键意见领袖在构建女性身体消费的视觉隐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存在于一切使用视觉形象的媒介中的视觉隐喻,源于其认知性,表现为视听修辞形式,间接地传达隐喻使用者的真实意图,以期实现隐喻生产者与用户的共鸣。本文选取了四位顶级关键意见领袖,在视觉隐喻的理论视域下,考察隐喻机制的生成规律和表现特征,为女性身体消费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建萍  罗江 《现代传播》2022,(12):154-160
通过对海外短视频平台YouTube、TikTok中典型的官方用户与普通用户短视频内容的评论大数据的分析,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成因,并提出短视频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新视角,即从对外传播到跨文化传播、从单打独斗到形成合力、从中国叙述到中国倾听、从文化输出到在地化传播。短视频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在于传者的塑造与传播,也在于受者的认知与接受,归根结底在于“自塑”与“他塑”之间的互动与博弈。短视频重塑国家形象,需要政府、主流媒体、互联网用户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国有传播机构生产的短视频、用户生成的短视频以及MCN机构生产的短视频,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国家形象传播的互动与合力。  相似文献   

17.
短视频是一种极具多媒介特色的视听产品,为少数民族文化进入大众视野提供交流空间。“苗家阿美”账号具有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特点,将其作为个案,从建构符号化场景、文化交融、情感展演等方面研究苗族文化在短视频中的传播路径。根据其传播内容特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视频内容呈现的不足,以此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在短视频中传播的创新路径,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以及实现民族文化融合提出建议,如加深场景的符号化、增强内容的文化传播价值以及推动文化融合增强认同感等。  相似文献   

18.
王学成  杨浩晨 《当代传播》2021,(6):87-89,96
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对当前短视频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传播已经建构了新的狂欢广场,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和狂欢化色彩的媒介奇观.在具有"梗文化"、审丑文化特征的短视频狂欢中,全新的加冕范式随之产生.短视频创作者、丑角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经由短视频作品加冕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然而,这一系列新的加冕现象也折射出短视频狂欢奇观与巴赫金理想中狂欢世界的背离.  相似文献   

19.
张卓然 《视听》2023,(9):114-117
短视频具有时长短、发布快、内容多样等优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健美健身文化内容可以吸引大量用户观看与分享,但是健美健身运动题材短视频在内容建构和文化传播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健美健身题材短视频有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形式多样化、社交互动属性强等特点,其健身文化以“二次传播”理论为基础进行传播。健美健身题材短视频可通过与优质传播主体合作、推广精良内容、增强用户社交、丰富健美课程、采用先进技术等手段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杨虹 《新闻世界》2013,(2):91-92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其思想理论影响着世界文化理论及有关传媒、艺术和社会的话语。①后期,鲍德里亚开始重新思考当代世界若干学术前沿问题,尤其,他特别重视消费和符号的紧密联系。②研究鲍德里亚符号学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诸多现象具有重要价值和理论指导性。本文以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为依据,对笔者工作当地矿区职工消费现状进行剖析,呈现出现代矿区职工消费的社会图景,从而引导矿区职工建立健康和谐的消费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