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从当了科技记者后,就经常在考虑,应该怎样使科技报道有自己报纸的特色,跟上时代的需要?随着工作的开展,我觉得把采访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采访带研究,用研究促采访,是一条可以探索的道路。国外不少有影响的科技记者,往往同时是一个或某几个领域的专家。我听过几次来自美国的科技记者、编  相似文献   

2.
小杜同志:您好!您在来信中给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报道怎样才能写得更深一点。我考虑了一下,想跟您谈一个问题:采访中的“自我发现”。所谓“自我发现”,就是个人观察、认识事  相似文献   

3.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4.
对某一事件或某一先进典型进行采访前的准备,一般是有这两种:一种是注重掌握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一条战线一个方面的情况,便于在采访中挖掘新闻深度,避免“马后炮”;阅读这些人和事的有关材料及有关报道,以启发自己的思路,扩大自己的眼界。并在对先进人物进行采访前,通过周围的人,事先熟悉他们的个性、爱好和家庭,掌握一点他们的专业知识,以便采访时“对号入座”,有“共同语言”。而另一种采访准备则是把功夫下在设计框架上。他们找来有关材料阅读或通过别人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急于闭门想路子找点子,拟定出题目和稿件的一二三点,然后在采访  相似文献   

5.
送上门的线索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春天的花朵,使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这就是报道拐卖儿童的问题。这次采访的最后成果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失落的小太阳——拐卖儿童纪实》一书。这次采访的起因还是早在1989年间,我采写了一篇拐卖妇女的报道发表在《中国妇女报》上,这篇报道发表后,却引一些被拐卖儿  相似文献   

6.
西延行思录     
我曾徒步340公里,采访西延铁路(西安至延安),发表纪行报道17篇,获得了铁道部1991年度全路好新闻一等奖。事隔几年我发现,那次行动并未因获奖而结束。我所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使我在新闻工作中受益良多。 做一件令自己难忘的事 在法国留学时,一位老师曾说过:“一个新闻工作者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一件震撼世界的新闻,但至少应该做一件令自己难忘的事。” 我之所以选中徒步采访西延铁路这个题目,是由于西延铁路那时就要修到延安了。这条历时二十年、几上几下的铁路,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延安人民渴望铁路的迫切心情,有了铁路的老区人怎样脱贫致富,还有那些在山里一干就是十几年的铁路工人,都强烈地吸引  相似文献   

7.
张国政  王青原 《传媒》2018,(2):60-61
所谓新闻选题就是新闻媒体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和内容进行报道,也可说是记者新闻采访的题目.新闻选题贯穿着整篇报道的始终,是对社会具有重大价值的事件的报道.记者通过对已有新闻线索和资源的创造性制作,进而发现新闻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使整篇报道能够引发较好的社会反映,实现其传播效果,具有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小杜同志: 您好!您在来信中给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报道怎样才能写得更深一点。我考虑了一下,想跟您谈一个问题:采访中的“自我发现”。所谓“自我发现”,就是个人观察、认识事物的独到见解。在采写过程中独具慧眼的发现,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发现别人不注意的问题,发现别人注意发现还未发现的问题。就是说,要比别人发现得早,发现得新,发现得深。这样写出的报道,往往能拨动时代的琴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发现”呢?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采访大多是事先瞄准目标进行的,当然也会有瞄着老虎去、打得兔子回的 遗憾;但有时也会有顺手牵羊的意外惊喜,那大多是碰巧遭遇的偶然事件。我所经历的新疆库车重大文物考古发现──“阿艾石窟”的采访报道.则属于“歪打正着”一类,带有一点喜剧色彩。所谓“歪打”,是指我在游玩中遇到了这个石窟,而当时却毫无报道的意识;所谓“正着”,是指我后来“顿悟”,又第一个报道了“阿艾石窟”,并且还写出了我国有关“阿艾石窟”的首篇论文。 差点漏了大新闻 去年11月下旬,我赴新疆阿克苏地区采访上海援疆干部。在阿克苏机场,上…  相似文献   

10.
这是新华日报两位记者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感情真挚,见解正确,值得一读。在我们的记者工作中,经常有人将初步了解的情况向编辑部汇报。研究确定了很理想的报道线索和题目。但经深入调查、或补充采访,发现原来了解的事实有了重大出入。对于这种情况,是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果断地撤销原定的题目,还是强调这样那样的原因勉勉强强地做文章呢?谢承进、姜圣瑜同志坚持了前者,这是正确的态度。希大家都来发扬这种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企业、社会团体、甚至个人纷纷仿效政府机构、公职单位的做法,举办类似的新闻发布会,借以扩大影响,或使自己在某一有争议的问题上占据某种优势。由于这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新闻单位如何对待,可以说还很缺乏经验。但就现在已经出现的情况看,有些作法大有探讨的必要。现今,把由这类组织或个人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同政府部门公职单位举办的新闻发布会等同对待,是某些报纸,包括法制报纸在内,在这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够妥当作法的主要原因。诚然,这类新闻发布会也能为报社提供很多很有价值的报道素材,或某些报道线索,我们应热情对待,不能轻易采取拒之门外的态度。然而,这类主动送上门来的新闻线索,同新闻单位通过派员采访和调查研究掌握的报道线索相  相似文献   

12.
过去,我以为人物新闻一定是新闻人物所创造,而新闻人物必定是名人,或起码得有件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在近期的采访实践中,有点意外的发现,很值得琢磨。今年开春的一天,我在刘庄采访,碰见好多外村的人来刘庄奶粉厂交奶.其中有个中年人带的奶没验上,我问他倒底咋不合格。他说:“这姑娘眼里不下沙,她说不合格,比仪器还准哩,(?)头.”说着,不好意思地骑上车子走了. 我似乎觉察到这里有一种不寻常的“新闻征兆”.于是就找来收奶员  相似文献   

13.
很多大报在各地设有驻站记者。少数驻站记者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地的报纸找来,认真读上一遍,从中发现线索。开始的时候,自己还能去一线采访采访,进而只是补充补充,再后来连电话也懒得打了,干  相似文献   

14.
别人是别人     
有很多种痛苦,是人自己找来的。喜欢和别人作比较,就是一种自己找来的痛苦: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别人来做比较呢?本来是全然没有关系的两个个体,一比较,事情就多了起来,种种困扰、痛苦,也就应运而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别人比自己生活得开心、快乐;也会发现,别人事业顺境、爱情称心,而自己仿佛什么也没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愤懑之心油然而生——自己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何以在现实中却处处不如别人?  相似文献   

15.
这个问题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谈。在观念上要避免先入为主,一定要有一种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的愿望否则,带着观点找例子,很可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新闻失实。这就要求记者采访时多面了解情况,不能只听一而之词;不能只报道有利于“我”的一面或自己感兴趣的一面;报道方法也不能过于简单。当年关于步鑫生的报道,就由于记者只报道他的创新精神的一面,而对他独断专行的一面子以回避,结果步氏垮台,媒介也很尴尬。  相似文献   

16.
近闻某报总编辑同意摄影记者在刊发新闻照片时署上两个作者的名字。记得以前曾有人撰文批评过:照片怎么能两个人拍摄?!究竟是谁按的快门?其实,看看文字稿件的署名,更有无数的奥妙藏在背后。几人共同采访,分头执笔,合为一篇,自当合署其名。领导与部下,或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访,有出点子有执笔的,或者有起草有修改的,再或者出了报道线索或报道题目的,总之,共同参与了报  相似文献   

17.
侯月飞 《新闻窗》2015,(2):75-76
任何媒介都有报道的议程设置要求。本文是笔者结合近年来诸暨市广播电视台战役性报道的实践经验,对此类报道在方案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的一些思考。一、制订周密的策划方案"战役性报道是新闻传媒在一个时期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或某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确定的一个或几个舆论传播主题,集中时间,  相似文献   

18.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19.
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不久,从豫东平原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先后被新闻单位采用七十八篇,连续被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初春,上级把我从连队抽到团机关搞报道。一个月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一次师里一位报道员到我们单位采访的稿件,不久就在报上登出来了。我想,发生在自己单位的事,我怎么没发现呢?这就是差距。“别人写的能见报,我也一定要见报!”于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新闻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的采访活动中,许多电视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老的典型单位或典型个人,难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往往是老报道的翻版,或是一些平庸之作。 为什么?这里就有个熟视无睹的问题。怎样解决呢?笔者认为,从熟视无睹中发现有价值的电视新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记者要有一双孩童眼睛。这是一位外国著名记者的名言,意思是搞新闻的人要有纯真的异乎寻常的好奇心、新闻欲,对生活中的一切新闻信息都保持着一股激情。今年四月二日,我与一位记者到农村去采访,其实这个村今年我去过一次,支部书记谈的还是老内容。后来在他家楼上眺望这个村的远景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