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12月24日,我接到钱锺书、杨绛两位老人在元旦前夕亲手特制的两张贺年卡。简朴的贺卡上用红色透印着“新禧”两个钱老手书和“钱锺书杨绛恭贺”的题签。两贺卡一厚赐给我,一嘱我转赠我的挚友薛进官。在送我的贺卡右侧钱老题写了这么几个楷书:“有昇我兄事业顺遂身心康泰”。  相似文献   

2.
不要想     
同事英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下午要去医院做个检查。“怎么了?”我关心地问。“我的两个肋骨之间有一个硬块。你看,就在这里。”她指给我看。“什么时候发现的?”“有一年了。我也看过医生,他们都说没事。但我就  相似文献   

3.
这两年,我因为做夜编工作,没有机会出去采访,但是也写过报道。稿件见报后,就会有同志问:“怎么,你最近出去啦?”我总是回答说:“不,没有,是碰上的!”两年之中我碰上的值得报道的事情有三件。两个报道是我自己完成的,第三个是我让别人完成的,因此就姑且称之为“碰上的两个半新闻”吧。  相似文献   

4.
田龙 《中国广播》2012,(5):24-24
2009年,我荣获中央电台第二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称号。时隔两年,我再度荣获第三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称号。天道酬勤,淡化结果,重在过程,以平常心而论,我又获得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我从事播音主持人工作已经12年了。12年,人生的一次轮回。第二届“十佳”评选中我排名第九,这次我提到第二名。两年的时间,从倒数第二到正数第二,  相似文献   

5.
心灵伴侣     
失去了什么 夏天的傍晚,一个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正划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 “你年轻轻的,为何寻短见啊?”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的眼睛亮了:“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相似文献   

6.
读者之声     
山东省平度市档案局刘保国:1993年,我用12元续聘了新闻辅导老师——《新闻与写作》。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刚两年多,但已十分喜爱她。她一年为我辅导12次“课程”;她设有我特别喜欢的“讲座”如:“新闻采访系列谈”、“新闻来稿评析”、“新闻标题写作”、“视听之友”、“当好通讯员浅  相似文献   

7.
张青岩 《记者摇篮》2008,(11):33-34
自2006年4月2日我在营口日报“辽河湾”三版开辟“青岩说新闻”专栏,并发表第一篇专栏稿件《一个国家首脑的荣辱观》至今,已逾两载了,经过这两年多的孕育和培植、坚持与坚守,如今已经落地生根,并在读者和新闻界同行中有了些反响,甚至在一些社交场合,朋友间相互引见,“推介”我最多的便是“青岩有话说”,  相似文献   

8.
1958、1959两年,我在《苏中友好》杂志帮助工作,未能直接经受“大跃进”的磨练和考验,在我个人是一大损失。 1960年春季期满回国,报社一位老同志对我说:这两年你不在国内,没有犯宣传上那许多错误,以后又躲过“反右倾”那一关,够幸运的。我说:我倒不这么看。当时我要在国内,宣传上那些错误肯定会犯;“反右倾”,很可能要作检讨。不过,从长远来说,这未必没有好处。你我相处近20年,风风雨雨,过的关不算少了,可过一次长一次见识。  相似文献   

9.
我是从1985年12月开始学写新闻报道的,一年来,我已在报刊、电台上稿118篇,没有一篇失实报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平时在写稿中始终保持“五个冷静”,牢记“两个不能”。  相似文献   

10.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公布的那天,我打电话给艾丰。“祝贺您获奖”“谢谢。”“我觉得您具有两代人的优势,很想采访您,请您谈谈这个问题。”“这评价太高了。不过这题目非常好,勾起了许多我想说的话。”艾丰论“两代人” 1938年出生的艾丰参评时52岁。他说要不是把评奖的年龄延长到55岁,自己将被排除在圈外,而现  相似文献   

11.
黄平  左建中 《新闻导刊》2006,(6):16-19,26
十年风雨,十年探索。都市类报纸在历经了“填补空缺”、“结构完善”两个阶段后.进入了“你有我有全部有”的同质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刊中刊     
《视听界》2000,(1)
在我的好友中,有两人因有自做的矿石收音机,分别在“反右”和“文革”中,被人诬陷“收听敌台”,被打成“右派”和“反革命”。因为我也是“右派”,那年头,连别人把收音机借给我,我也不敢一人独听。1979年,伴我20多年的“右派”改正了,我是共和国中堂堂正正的公民了,虽然手头拮据,仍狠了狠心,花21元买了一只宝石花收音机,作为纪念品。当时家里够辛酸,  相似文献   

13.
在政治的“棱线”上 1946年参加人民日报工作以来,“文革”十年,我劳动、挨批,不能工作;在此之前,50年代两年多,也曾一度中断在报社的工作。但始终保有人民日报的“报籍”,这是我的幸运。 1957年11月上旬一天,总编辑邓拓对我说:“苏联要办一个中文杂志——《苏中友好》,要求我们党派一个顾问,带一个专家组去帮助工作。此事由中联部筹办,中苏友协出面。专家组组织好了,少个‘头’,想让你担任。”我对此毫无思想准备,稍加考虑后说:“我不会俄文,也缺少这方面工作经验,如果只是征求意见,我建议另选适当的同志去。”邓说:“几经考  相似文献   

14.
随笔     
我跟我女朋友在西安南郊的青龙小区曾经非法同居了一年又三个月,那是我离开浙西南老家去西安《文友》当一名聘用编辑时发生的事。说起来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瞧瞧,我一不留神漂了两个世纪。多年的女友漂成了老婆,我差不多有资格套用马尔克斯的经典句式:“很多年以后……怀念……那个上午。”还是回到“非法同居”,那是我的人生从“常住”转向“暂住”的一个标志。我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来自四川偏远山区的战士 ,父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靠育菜苗换几个钱维持家业 ,所以经济上总是捉襟见肘。父亲艰难地把我送进了高中的校门 ,但因家中“经济危机” ,第二年我被迫辍学。于是 ,我烧了书本 ,撕了作业 ,强迫自己承认这个事实。可是人不能“一条胡同走到黑” ,于是我决心在“失去”之后去寻找新的“拥有”。部队不同于学校 ,要训练、施工、站岗 ,学习文化全靠业余时间。星期天别人去“放松放松” ,我却“躲”在屋子里“啃”书。一年一度的军队院校招生开始了 ,我兴致勃勃地报了名。可是 ,档案里高中两年的残酷事实再一次让…  相似文献   

16.
冰心 《湖北档案》2016,(11):39-40
我和郭小川熟悉,是1955年他在中国作协当党组副书记的时候.我们曾一同参加过1958年8月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他似乎从来没有称呼我“同志”,只叫“谢大姐”.我对他也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地爱怜.我觉得他在同时代的作家群中,特别显得年轻、活泼、多产,才华横溢.关于他的诗作,读者们早有定论.关于新诗,我又早已是个“落伍者”,在此就不多说了,我只想讲些我和他两人之间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17.
叶铁桥 《青年记者》2016,(33):120-120
虽然在本专栏里写过《媒体人创业哪点最不靠谱》(结论是自由散漫惯了),虽然工作过的报社中国青年报,一直以业务民主、气氛自由著称,虽然知道创业的道路上荆棘满布遍地是坑,我仍然在做新闻刚好10年之后,决意离职创业了。放在两年前,我刚开始做传媒圈观察类公号“刺猬公社”的时候,如果有谁说“你有一天会全职去做这么一个所有人眼中‘小小的玩意儿’”,我肯定认为他在说胡话。2015年冬天,跟两个传媒行业的活跃人士聊天,他们劝我去找份“有前途”的工作,不要在原单位混了,也不要去做“刺猬公社”--“那跟去当个体户差不多。”他们说。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杂志约我介绍如何采写《玛纳斯河谷的超生盲流村》。我乃新兵,涉足新闻不到两年,哪里敢侈谈“经验”。盛情难违,我只谈谈“新闻的背后”,因为拙作之所以能够侥幸获得198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是由于它在选材上占着“新”和“奇”二字,而它的采写内幕,也颇为“新”、“奇”。去年10月间,我报广告部的肖林同志向我和报社总编辑黄秉荣披露了一条新闻线索:玛纳斯大桥南侧河谷里发现一座“盲流村”。“村民”都是从内地来疆逃避计划生育的人。我听了心里怦然一动:好题  相似文献   

19.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9,(2):97-105
小社出大书之三——《中国民居》 前两次说的是“学林”的丛书,现在回过头来再谈“学林”的“大书”。前面我曾经说过:“学林”每隔两年左右就要“爆炸”一颗“原子弹”,即出一本“大书”。但是,这些“大书”并非“两年左右”就可以出得来的,而大都要经过三五年、十来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筹划和磨练才能打造成功。  相似文献   

20.
读者之声     
《新闻与写作》是我的良师益友,我连续两年自费订阅了这个刊物。我认为它的文风朴实,内容实而广,对业余通讯员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价值。特别是“新闻来稿评析”、“当好通讯员浅谈”、“新闻写作的语言、技巧”、“现场短新闻漫谈”等栏目我最喜欢读,受益非浅。即有好稿评介,又有教训之谈。我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美副教授在《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