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在我国一些报业密集的大城市里出现了“新闻报料公司”和“职业新闻报料人”现象。有些业内人士和群众对此现象表示担忧,有些则表示极大的热情。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闻报料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新闻线人”又称“新闻报料人”,有学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在我国,“报料”最早兴盛于香港,称为“爆料”,这一词在内地首先为广东媒体效仿,并很快为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成都、深圳、武汉等地的媒体接受。而央视的焦点访谈则是较早受惠于“报料”的栏目,在其播出早期,依靠“报料”,挖掘出大量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论新闻报料人的权益维护与行为约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嘉嗣  朱文丰 《新闻知识》2004,26(11):24-26
新闻报料人在我国的新闻传播界是一个新兴的群体,他们来自民间、自发地通过热线电活等方式直接与新闻单位取得联系,提供新闻线索、反映民情民意,间接参与到舆论监督当中来。近年来,随着媒体在新闻来源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为培育稳固报料人队伍而不断增加新闻报料奖金,受此鼓励,一批专门从事新闻线索报料活动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报料人”随之浮出水面,甚至获得了“新闻线人”的职业化称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报料信息内容、媒体呈现的报料内容及报料人群体抽样调查三部分资料为基础,以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对报料信息和媒体呈现内容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报料人群体是公众中积极参与媒体议题建构的群体,他们具有显著的设置议题意识,但是参与议题建构的能力有限,原因之一是多数报料人将媒体视为可借助解决来自草根阶层社会问题的工具。报料信息经过媒体把关人的严格判断和挑选才可能进入媒体议题,这种挑选并非按照各类信息报料的多少来确定,而是根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来判断。报料人群体参与建构媒体议程的目标能否实现,要看各媒介组织自身的定位和媒体框架。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新闻线索报料活动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报料人”.在某些地区甚至发展成报料公司。职业报料人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中击着新闻传播领域的规范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日益升温的职业报料”热”进行冷静地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新闻线索报料活动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报料人”.在某些地区甚至发展成报料公司。职业报料人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中击着新闻传播领域的规范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日益升温的职业报料”热”进行冷静地思考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所谓“报料”,是指非专职新闻人员有意识地追寻或偶然发现新闻线索并主动提供给媒体,媒体给予一定报酬的行为,提供线索的人被称为“报料人”或“线人”。这种现象早已有之,无论西方名记还是中国早期知名记都有自己独特的新闻资源,新中国的通讯员制度也可谓它的前身。在我国,报料最早兴盛于香港,称为“爆料”,前几年首先为广东效仿并很快为北京、上海、南京、长  相似文献   

8.
文有仁 《新闻三昧》2004,(11):24-25
“新闻报料人”,又称“新闻线人”,是近些年在我国新闻界出现的新现象。如何认识其作用并对待这样一支队伍,在我国新闻界有不同意见。早期,曾有不少同志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近期,又有一些同志过于相信他们的“报料”,来稿只要“吸引眼球”就必用,导致假新闻泛滥。最近,一些报刊就“新闻报料人”问题展开讨论,人们的观点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体为了征集新闻线索所推出的有奖报料措施,确实为媒体征集到了众多信息。丰富了版面,也调动了读者积极性。一些专业从事新闻报料的职业报料人应运而生。而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记者越来越懒于前往新闻现场,而是坐在办公室内凭报料人的讲述和一些照片,就能撰写出如记者亲临现场的稿件来。由于工作关系和自我职业道德约束,我在接到网友报料后,都是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采写稿件。在数次现场  相似文献   

10.
新闻热线信息,是新闻媒体重要的消息来源之一。这些信息来源于热线报料人,他们通过媒体设立的信息热线电话报料。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及时获得更多、更新的新闻信息,不少媒体采用了“新闻报料”形式,甚至重金征集新闻线索,广泛地吸引和接受市民和读的“新闻报料”。这本是一种广辟新闻源、强化竞争手段的好形式,但同时带来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的问题。因为“新闻报料人”的素质各异,目的不同。报料是有偿的,一些人受功利驱使,为增加“报料收入”,见风即是雨,或添油加醋,或捕风捉影,或夸大其词;还有极少数人不怀好意,虚拟、编造“新闻”,报复他人,或故意捉弄甚至“陷害”记和媒体。还有部分报料人对新闻的特征和要求知之甚少,错将“道听途说”当真实,煞有介事,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报料的缘起和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谓“报料”,是指非专职新闻人员有意识地追寻或偶然发现新闻线索并主动提供给媒体,媒体给予一定报酬的行为,提供线索的人被称为“报料人”或“线人”。这种现象早已有之,无论西方著名记者还是中国早期知名记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新闻资源,新中国的通讯员制度也可谓它的前身。在我  相似文献   

13.
对新闻报料人的规范和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料人分类新闻报料人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1.职业新闻报料人这一类人数不是很多,目的就是为了赚报料费。他们一般学历不高,但社会经历丰富,具有较强的新闻发现能力,个别人还发展“下线“,通过付费互  相似文献   

14.
李明 《新闻界》2008,(1):49-51
本文在回顾新闻报料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从主动失实和被动失实两方面分析了新闻报料失实的原因,并提出通过过滤、核实和制度保障三方面对新闻报料的真实性进行检定。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新闻报料”,是指非专职新闻人员有意识地追寻或偶然发现新闻线索并主动提供给媒体,媒体给予一定报酬的行为,提供线索的人被称为“报料人”或“线人”。通过新闻报料获取新闻线索,并从中挑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进一步采访报道,是当前媒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竞争H趋激烈的今天.为及时获得更多、更新的新闻信息.不少媒体采用了“新闻报料”形式.甚至花重金征集新闻线索.广泛地吸引和接受市民和读者的“新闻报料”。这本是一种广辟新闻源.强化竞争手段的好形式.但同时带来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的问题。因为“新闻报料人”的素质各异.目的不同。报料因为是有赏的.一些人受功利驱使.为增加“报料收入”.见风即是雨.或添油加醋.或捕风捉影.或夸大其词:还有极少数人不怀好意.虚拟、编造“新闻”.报复他人,  相似文献   

17.
"新闻线人"的流行反映了什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易容  叶锋 《新闻记者》2004,(11):16-17
有学者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①,它的出现是媒体有偿征集新闻线索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末,《羊城晚报》等传媒开始向社会征集“猛料”、开通“报料热线”,并对报料人付以薪酬。此后,开通新闻热线、通过线人有偿征集新闻线索,从而扩大新闻来源,扩大社会新闻的报道面,是全国都市报、晚报和电视台的流行做法。有人统计,当前北京各主要都市报的热线版新闻有80%来自线人报料。②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中央媒体,新华社也在今年6月1日开始向全社会有偿征集新闻线索。此前在2003年3月,…  相似文献   

18.
王眉 《青年记者》2004,(9):37-38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报料,即由新闻线人提供新闻线索,已经越来越为媒体所重视。各媒体纷纷开出高额酬金征集新闻线索,并且开辟专门的热线版和热线栏目来刊播报料的新闻。据统计,北京的主要都市类报纸一周内的热线新闻有80%来自线人报料。由报料产生的热线新闻的大量出现给媒体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媒  相似文献   

19.
曾倩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219-220
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利益纠纷复杂的形势下,部分观众或报料人向新闻媒体报料往往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甚至利用记者以实现某种利益,新闻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线索更要练就一对"火眼金睛",以免成为报料人利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对报纸副刊,尤其是党报副刊均定位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运作理念。有些人主张报纸副刊就是文学副刊,必须刊登“纯文学”的东西,甚至大声疾呼副刊不能离文学越来越远,报纸要为文学留下“一方净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当今时代文学“式微”态势明显,报纸副刊应该逐步走上专刊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