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艺复兴时期人主义传统的梳理,明确20世纪90年代关于“人精神”论争双方均有失偏颇,并凸显人重建的迫切性。而王安忆的小说正是建构了一种迥异于论争双方的人价值体系,即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选择,涵盖现实关怀和终级关怀的双重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维度之一,人的生存、人的权利、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坚持把人文关怀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当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以文化人,塑造人文环境,切实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考察近期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讨,可以将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概括为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价值观问题、执政党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问题、意识形态的政治运作与事物合规律合目的的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表达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还是个人行动层面的价值取向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与方法论问题等八个方面。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反思,有利于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讨。  相似文献   

4.
考察近期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讨,可以将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概括为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价值观问题、执政党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问题、意识形态的政治运作与事物合规律合目的的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表达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还是个人行动层面的价值取向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与方法论问题等八个方面.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反思,有利于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讨.  相似文献   

5.
杜威与赫钦斯关于大学通识教育之争始于二人有关通识教育理念问题的论争,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变为双方的持久论争。从1936年至1945年前后,这场论争经历了三个阶段,涉及通识教育目标、科学与职业教育范式和名著教育价值等重大问题。杜威等人批评赫钦斯迷信“永恒真理”和古典权威,轻视经验科学与社会需要,更有否定民主之嫌;赫钦斯等人则回应这是对其观点的误解,竭力阐明名著教育的理智价值、道德意义及其与民主的关联。论争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对方的观点,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而非根本目的,其论争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框架,并推动人文学科获得了与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关怀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引导和理解。人文关怀是党中央对青年学生的关怀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人文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又好又快地发展。新的历史时期育人的依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育人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激烈论争.这次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有无‘普世价值”’、“如何看待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的‘普世性'”等两大方面.这次论争使我们认识到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也使我们认识到了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新旧剧观念论争的实质在于论争双方对西方戏剧知识阐释权的争夺。在表面的歧义背后,论争双方间存在大量的交叉地带和暧昧层面。同样的西方戏剧知识经由论争双方的挪用,伴随着论述立场的不同,其意义来回滑动并悄然获得了论争的核心地位。这种西方戏剧知识状况意味着:无论论争双方对中国戏曲的优劣存废持何观点,都在西方戏剧中寻找各自的理论支持。对于作为象征资本的西方戏剧知识的权威性认同,正是论争双方共享的意识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9.
探讨"意义"层面精神家园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围绕人文科学的基本价值与非基本价值的关系,结合社会历史环境的改变对人类发展近期目标与终极关怀的影响,分析人文科学的价值体系的建构趋向,崇高的思想理论、先进的历史文化、鲜明的时代精神、坚毅的民族精神、科学的精神价值对于精神家园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德育要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负责任的成熟公民为目标,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灵魂,做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具有世界眼光、拥抱世界价值的宽阔视野和天地情怀。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在1986年连续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写作手法独特,突破了她固有的创作模式,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该文通过对"三恋"的分析,认为"三恋"的创作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感悟,是用小说语言谱写的人性乐章,而且"三恋"的整体创作带有一种较明显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王安忆畸形性爱小说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王安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性本,从“三恋”到《米尼》、《我爱比尔》,从对性爱美的礼赞到对性犯罪的演绎,从试图用母爱救赎到无力拯救的演变,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在王安忆的理性思考中越来越呈凸显的态势,并因此而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悲悯情怀。作为一个思考型的作家,王安忆在日益膨胀的欲望化大潮中卓尔不群。  相似文献   

13.
余华早期以他对暴力、苦难的自然主义描述和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态度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特有的"余华标签",之后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余华的小说创作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建构形式和人文境界。但是运用俄国托马舍夫斯基关于母题分类理论探析余华小说后,发现其无论怎样改头换面,"弑父"、"宿命"、"肢解"这些先锋标签都如影随形,余华就是从这些角度窥探世界,表达自己所见和理解;同时这些母题类型也处于不断的变化重构之中,后期随着客观态度的偏移,人文感情的投注,与先锋渐行渐远,反而与时代主题共鸣产生了暧昧不明的游离关系,人文内涵更加蕴藉。  相似文献   

14.
汪洋恣肆、奔放不羁是王蒙小说所呈现出的鲜明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得力于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王蒙作品中的排比修辞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与众不同之处,体现出创造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以一种平实的、朴素的叙述语调讲述女人个体存在的内在事件、生活的琐屑之事,形成关于女人叙事的伦理基础;其叙事伦理主要包涵三方面的内容:呵护现代生活秩序中脆弱的个体的身体感觉、肯定女人对幸福、快乐的现实追求以及建立一种小说叙事的模糊性伦理观。因而"她"的时间和空间能够拒绝流行的概念的夹带,整饬属己的生存经纬,作为生命实体的女人得到了某种更接近原貌的书写。  相似文献   

16.
王蒙的小说对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政治革命时代下的个体人生形态价值指向作了典型的呈示:第一,林震与刘世吾体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个体人生的价值指向;第二,王蒙的“少共”情结决定了其创作时的个体人生与社会政治的双重视角;第三,王蒙小说中个体人生价值指向的具体呈现形态“在路上”对目的地的追寻与确认。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王元化非常关注激进和人文的问题。激进主义思潮起源于二十世纪初,长期在中国社会延续;激进主义影响了学术研究客观性和独立性,也影响了人文精神传统的继承。对此,王元化主张重新弘扬人文精神,呼吁现代知识分子要有"公共关怀"意识。王元化的人文思考,在当代中国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小鲍庄》到《纪实与虚构》,王安忆的小说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旨在通过强调理性技术写作来完成和实现她创造个人心灵世界的意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对叙述方式的重视,二,强调故事的构成与使用。王安忆小说意识的变化是非常自觉的,并且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为此,她进行了大量的阐述。但是也要看到,王安忆的理性技术写作,由于过于强烈的理性动机,抽空了作者特有的感性经验,形式过于坚硬,也损害了小说叙事的感性力量。怎样平衡二者关系,则需要小说家从创作实践的不断调整中获得。  相似文献   

19.
老舍和狄更斯的小说遵循批判现实主义原则,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展示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后者充满了善与恶握手言欢的乐观场面,而前者往往弥漫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幽默的外表下深藏着作家复杂而忧郁的感情,鲜有大团圆式的虚假场面。文章将具体分析老舍与狄更斯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