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是在今年二月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在美国纽约州普莱西德湖举行的。这是八十年代的第一个国际体育盛会。我国派出了二十八名男女运动员参加这届冬季奥运会,这是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以后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在这个世界性体坛上正式参加比赛。中国运动员参加冬季奥运会在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为了报道这个举世瞩目的国际体育盛会,我们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记者一行八人,万里迢迢,从东半球到西半球,取道东京和蒙特利尔,到达美国北部的普莱西德湖,会同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兄弟单位的记者一起参加采访,所见所闻,一切都使我们感到很新鲜,使我们开了眼界,增长了不少知识。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3.
在悉尼奥运会上采访,记者分成“五等”。 第一等记者是组委会的官方记者,他们可以到距离运动员最近的场边进行采访;第二等记者是买了组委会转播权的美国NBC电视网的记者。每一次运动员比赛结束后,他们有权把运动员拉到他们的摄像机面前,进行独家专访;第三等是购买了采访权的国家电视台记者,比如我国  相似文献   

4.
在近30年的广播记者生涯中,我参与过许许多多重大的采访活动,但最难以忘怀的是1978年和1985年的两次登山采访,它使我找到了记者的感觉,给了我创造的机遇,对我的生活、理想、情操、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登山采访给予我的远远超出了它的本身。本文记述的,是我对登山采访的回忆和感受。1978年,向珠穆朗玛峰冲击机遇的降临1978年3月的一天,一位同志告诉我,中央台正  相似文献   

5.
随感三则     
友情为重我国跳水名将陈肖霞曾以优美的姿势、准确的高难动作,在世界大赛上力挫群雄,被誉为“跳水皇后”,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花香引得群蜂至,一时间,记者们纷纷来访,使得她门庭若市。不少记者为了从这个“新闻人物”身上挖掘出独家新闻以飨读者,争相同她交知心朋友。天有不侧风云。由于某种原因,陈肖霞的成绩跌下来了。面对无新闻可采的状况,登门记者日趋减少,这也是情理中的事。  相似文献   

6.
孙杰山,1.72米的个子,穿着鲜艳的运动服,背着运动包,走在运动员中间,你一下子还真是弄不清,这位女同志倒底是运动队的年轻教练还是体委的什么干部?那年孙杰山赴日采访回到北京,进关的时候,一位海关工作人员笑容可掬地对她说:“你们辛苦啦!女排的?”孙杰山未置可否地说声“谢谢”,很快便顺利过关了。瞧,别人还真把她当成运动队的人呢! 多年的体育记者生涯,使孙杰山明白了一个道理:“接近性”,对于采访体育新闻是多么的重要。一身运动服,会使运动员和教练员感到你是圈内人而产生某种亲切感。一下子拉近了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孙杰山在采访中非常注意这类“细节”。同时,她知道运动员的爱好,教练员的脾气,并与许许  相似文献   

7.
记者通过个别交谈、开调查会等形式来搜集报道所需要的材料,这种方式叫谈话采访,或者叫访问。谈话采访是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采访方式。在谈话采访时,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如何使采访对象乐于接受采访,乐于向记者反映情况?二是如何使采访对  相似文献   

8.
山东某晚报一位记者打电话给我,说是要电话采访一下我对官员财产公示的看法.我当即拒绝,我只是觉得这么重要的问题,电话里是讲不清的.与其让记者断章取义,不如拒绝为好.通讯工具发达之后,电话采访、QQ采访和其它方式采访,使记者采访手段非常丰富,也极大促进了新闻采访的发展.有些朋友甚至很得益于这种方式的采访,既方便快捷,又节省资源.  相似文献   

9.
一名运动员一生能参加一届奥运会就是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而对于体育记者来说,一生能采访一次奥运会,也是足可引以为幸的。2000年9月,有16名浙江记者在悉尼采访第27届奥运会,其中我一人申请到了组委会颁发的正式采访证;比起其他15位同行来,我因此而拥有更多的工作便利条件,这就更让我感到荣幸。 但是到了悉尼,这种荣幸便很快化成了压力。因为,即使有了这张证,在全球奥运会的正式记者  相似文献   

10.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15):19-20
一 前几天,我到焦作市一家水泥厂采访,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拍下了一张张设备改造照片.采访结束后,立即又要赶到河南煤化鹤煤十矿采访,厂里陪同采访的同志说:"你采访这么辛苦,连我们的饭也不吃又要赶路,像你这样的记者我们欢迎!"我说:"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基层为我们记者采访提供了那么多的服务,记者就应该深入采访,挖出新闻,为基层多发点稿子,这是记者与你们‘两好搁一好’的体现." "两好搁一好",就是记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对基层提供的服务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我们记者每篇好新闻问世,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经济日报》是一张年轻的报纸,青年记者在编辑部占了很大比例。我的同行告诉我,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和其他领导同志都很重视对中青年记者的培养。他们支持罗开富徒步采访红军万里长征路,在记者队伍中引起了“六级地震”,紧接着,驻河北记者董立国骑车采访河北四十六县,又有赵健、邓维的“西藏行”和姜洋的“长江行”……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经济日报编辑部访问时,无论在记者调度中心,夜班编辑室,还是其他部门,仿佛置身于处处有生气的环境里。在那儿,中青年编辑、记者挑起了大梁。特别是记者调度中心指挥记者采访,编发出一组组组合报道的,竟是几个青年人。我,不由地想起两年前,安岗同志对该报青年同志说过的话:“我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起,有人认为,青年人常招麻烦,我不这样看。我们自己都是从青年过来的,我十七岁参加革命,十九岁从事新闻工作,一直到现在。《经济日报》对青年人来说,是事业的开拓,对我来说,可能就是生命的归宿。”给中青年记者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经济日报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许就是安岗所说的“生命的归宿”所闪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杨龙 《新闻实践》2008,(9):21-24
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于新闻的真实。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任何关乎新闻真实的细节,都须有记者深入现场获取的第一手材料,还应在采访不同对象的过程中不断求证和互证。贵州日报记者杨龙应本刊之约,回顾贵州"瓮安事件"的采访亲历,使我们看到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记者如何深入采访、去伪存真,使之真正把握突发性事件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14.
当记者已有十八个年头了。在采访经历中,一直沉浸在专题新闻报道中,有时很懒惰。多年的采访,我突然有了一种不曾有过的感动,而且越来越深刻:那就是在采访中,要更好地把握人性美、人情美,体现故事性、情感性。那我们该如何把握好人性美的专题新闻报道呢?一、深入观察记者必须到现场才能找到新闻。到了现场,我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要调动自己的鼻子、舌头、手、脚和头  相似文献   

15.
1985年2月,我到一家改革成果卓著的大厂采访。这个厂由于大胆重用了一批干部,尊重知识和人才,锐意改革,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厂真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在我采访了这个厂的厂长、党委书记和其他一些干部后,我又召开了两次工人座谈会,收集了不少新的情况和数据。对于这个厂的历史,我也比较了解,但总感到采访中还缺少点什么似的,于是决定到车间里去采访工人。在机器开动、紧张操作时,随便找岗位工人采访,会影响生产,也不安全,工人也无暇回答提问。但在机器维修或上下料的间隙中,还是可以采访的。当我到一个车间的机器旁,向工人说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和来意后,没想到,立即就有二三十位工人自动围过来,有男工、女工、青年工人和老工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急切地向我谈了对工厂领导干部的意见,谈了企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些批评意见还相当尖锐、激烈。有的工人对我说:“前一阵听说来过不少记者,但只在楼上找干部谈,不找我们工人。你下来听听普通工人的意见很  相似文献   

16.
历险阿富汗     
2004年7月13日至17日,我随外交部新闻司组织的中国新闻采访团前往阿富汗采访,短短5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当时还是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统的哈米德·卡尔扎伊、联合国驻阿富汗特使等重要官员,参观了戒备森严的驻阿富汗联合国兵营,经历了带着保镖采访和从雷区边缘走过的危险。这一经历对于我这样一名习惯于在和平环境下采访的记者来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作为本次采访活动的重头戏,到阿富汗的第二天,我们便被通知准备好采访临时总统卡尔扎伊。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卡尔扎伊优雅的风度、机制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折服以外,感触最深的就是采访前经历的安检。 经历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安检" 7月14日下午3点半,前来阿富汗采访的中国记者准时  相似文献   

17.
今年9月,我参加了在太原举行的全国乒乓球赛的报道工作。我们报社只派了我一人去采访,任务是不轻的。由于我在工作中争取了新华社、兄弟单位记者和运动队的帮助,所以基本上完成了报道任务。在前后十四天的比赛期间,平均每天发稿约三千五百字,而且条数较多,使编辑部有选择余地。工作结束后,北京晚报记者何礼荪同志曾给我写信说,在这次报道中我们协作得很好,感到很愉快。的确,我对此也有同感。由于我们双方的要求基本相同,在看球赛时总是坐在一起,逢到要采访同时进行的两场球赛,就协商分工,各看一场。每晚回去发稿的时候,我们都是先商量好,他写什么,我写什么,写成  相似文献   

18.
赵金君 《视听界》2004,(5):66-66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记者穿着沙滩裤采访外事活动,撑把太阳伞采访烈日下操练的士兵,西装革履采访田头农民,穿着连衣裙采访脚手架上的建筑工人,等等,衣着打扮既与采访的现场不相协调,也使被采访的对象感到别扭。人的仪表实际上也是双方交往的一种语言,记者的得体仪表可以创造一个和谐的采访气氛,拉近被采访对象与记者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打开采访通道,使采访对象迅速进入采访情境,便于记者从宏观到微观主动地控制采访全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记者感受环境、体验生活,增强新闻报道可读性和深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台记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传统的电视台记者开展采访工作都是根据安排,而在新时期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工作则有一定的随机性和自主性,只有充分调动电视台记者采访的兴趣,培养电视台记者采访的能力,才能提升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水平。在电视台记者开展采访工作的过程中,采访的基础就是采访动机,它决定了电视台记者采访活动的效果,影响电视台记者采访的质量,因此要对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动机进行有效地激发,培养电视台记者相关的采访能力,促进电视媒体的发展和进步。下文我们就对采访动机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分析电视台记者具备采访动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激发和培养电视台记者采访动机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20.
做企业报记者近10年了。自己在记者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走过不少弯路。成功的采访印象倒不是很深,倒是一次失败的采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使我体会到了做记者只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学会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与兄弟媒体沟通,但最重要的我认为是与内部编辑人员、甚至是总编辑的沟通。1993年,我走上新闻记者岗位,1994年初我承担了一个重要的采访任务。胜利油田公安处治安科副科长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