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在NP1+对+NP2+VP句中有两个位置,一个是在介词结构的前面,另一个是在谓语的前面。如果该句式的谓语由形容词充当,不只出现在谓语中心词的前面,如果句子的谓语由动词充当,那么不即可以出现在介词结构的前面,也可能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不的情态特征是制约它在这类句子里的序位安排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语序的稳定性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句子成份之间的语法联系是根据它们在句中相对位置表现的,句中成份的位置一般不能任意变动,否则会引起意义上的改变。古代汉语语序规则,总的来说和现代汉语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动词谓语或动词的后面,定语在中心词前面,状语也在中心词前面,补语在中心词后面。但由于古今汉语的语言习惯有别,所以古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些不同,其主要表现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三种。  相似文献   

3.
李伟 《现代语文》2006,(10):9-9
中心词分析法也叫句子成分分析法,还叫传统分析法,是汉语语法研究中最早使用的句法分析方法.具体的操作程序是:首先找出全句的两个中心词,即名词中心词和动词中心词,以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然后再看动词的情况,看它是否有连带成分(宾语或各种补足语).  相似文献   

4.
在提取句子主干的练习中,有的同学把连动句的第一谓语也当作状语压缩掉,结果不知不觉地出了差错。例如:“祥子拉着车慢慢腾腾地往前走。”这是一个连动句,“拉着车”是第一谓语,“走”是第二谓语的中心词,它们都应留在这个连动句的主干中,全句的主干应是:“祥子拉着车走。”可是有的同学缩成了“祥子走”,把“拉着车”当作状语也压缩掉了,结果改变了原句的结构和基本意思。  相似文献   

5.
说到言句子省略,一般只讲主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词、宾语、兼语以及介词“于”“以”省略.而不论及定语中心词省略。其实,定语中心词省略在言中并不鲜见。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任民 《初中生》2006,(23):66-67
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有关感叹句的考查要点主要在于句式结构和引导词的选用.感叹句的引导词主要由what和how两个,其后面的主语和谓语部分常常省略.what所修饰的中心词是其后面的名词,而how所修饰的中心词则为其后面的形容词、副词或者谓语动词,这也正是判断引导词选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补语小句分析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结果补语结构中NP的句法语义性质和VP的构造形式。在结果补语小句的内部结构中,“了”是小句中“体投射”的中心词,即补语小句的谓语动词要先通过向小句内AspP的中心词“了”位置的移位来建立整个句子的“T链条”,才能保证句子得到完整的时态解释。“小句理论”对分析汉语结果补语结构和相关结构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是汉语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的句法和语义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8.
任民 《初中生》2006,(7):66-67
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有关感叹句的考查要点主要在于句式结构和引导词的选用。感叹句的引导词主要由what和how两个,其后面的主语和谓语部分常常省略。what所修饰的中心词是其后面的名词,而how所修饰的中心词则为其后面的形容词、副词或谓语动词,这也正是判断引导词选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所谓“非谓语动词”,是指不能在句中用作谓语的动词,即动名词、不定式和分词。这些非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执行或承受被称为逻辑主语。多数情况下,这样的逻辑主语隐含在句子里。若在原句中看不到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也看不出它隐含在哪里,则该非谓语动词就要带上自己的逻辑主语。  相似文献   

10.
《游褒禅山记》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一句,课本对后一分句注释为“(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的深入而且广泛。”这里把“之”释为“的”,显然是把“深而无不在”当作这个表示原因分句的中心词谓语。笔者认为这个分句的中心词谓语是”求思”,不是“深而无不在”。“深而无不在”这个联合词组是用在中心词谓语“求思”之后作补语,以此来补充说明“求思”的程度。所以,这个“之”应是用在动补之间的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得”。课本注释应改为“(是)因为他们探索、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为妥。“之”作“得”,非我而始。刘诚、王大年编著的《语法学》谈到“之”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林三松著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省略,除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宾词组的宾语省略、介词“于”的省略和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的省略以及对话申的人称省略等六种外,还有几种特殊省略形式亦属常见。一、定语和定语中心词的省略现代汉语里的定语和定语的中心词,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古代汉语里的定语和定语的中心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常常是可以省略的。 1、定语的省略在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常常可以省略。例如: (1)而( )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有关感叹句的考查要点主要在于句式结构和引导词的选用。感叹句的引导词主要由what和how两个,其后面的主语和谓语部分常常省略。what所修饰的中心词是其后面的名词,而how所修饰的中心词则为其后面的形容词、副词或者谓语动词,这也正是判断引导词选用的关键所在。两种感叹句句式的构成分别为:1.what引导的感叹句主要有:1)What+形容词+不可数名词或可数名词复数+(主语+谓语)!2)What+不定冠词+形容词+可数名词单数(主语+谓语)!3)What+不定冠词+单数可数名词(+主语+谓语)!需要注意的是:不定冠词a和an的选用取决于紧…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进行单句分析教学时,经常会遇到兼语词组或连动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如果使用中心词分析法直接进行教学,学生很难接受,就连老师有时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如“我们都挤在船头看打仗”一句,“在船头”  相似文献   

14.
句子的主语是谓语所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状语是谓语的修饰成分,方位词或词组(包括时间词)作状语是表明谓语动作行为的时间或处所的。这样,我们便可以作出论断:句首方位词或词组倘是谓语陈述的对象,则是主语;倘是谓语的修饰成分,则是状语。在主动句里,主语是施事者,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所发出的,后面带有受事宾语,在这类句子里,谓语前面的方位词或词组自然是状语,如:  相似文献   

15.
别把主动句当做被动句陶蔚南,王尔楷句型分类由广义而言,被动句也是叙述句。二者的中心词都是谓语动词。由逻辑的概念间关系讲,被动句与叙述句不能平行并列,它只是叙述句中派生出的附类。常见的语法书章节排列先是叙述句,接着为被动句。这只说明表层的先后顺序,并没...  相似文献   

16.
语法学界普遍认为:被动句是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被动关系的句子;被动句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受事或受动者,而不是施事或施动者。可是,与主动句有零主语句一样,被动句同样有零主语句。因此,我认为,被动句就是用被动结构充当谓语或者谓语含有被动语义的句子。所谓被动结构,是由“被”、“为”、“所”、  相似文献   

17.
《搜神记》里的被动句共83例,分为六种形式:见字句、为字句、于字句、被字句、“为……所”式、受字句,其中“为……所”式最多,有36例。该书被动句有三个特点:用含有同一个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有的谓语动词带宾语,谓语动词有的是不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18.
谓语说明主语的行为动作或所处状态。一个句子除了主语部分外,就是谓语部分。谓语的中心词是限定动词。谓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谓语指主语之外,包括动词在内的部分。狭义的谓语主要指动词,不包括宾语和状语。  相似文献   

19.
英语句子中的谓语,从逻辑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语施事句”中的谓语;另一类是“主语受事句”中的谓语。主语施事句中的谓语所表达的动作为主语所发出,谓语及其主语之间,在逻辑关系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称其为主动语态(active voice)。如:He drove me  相似文献   

20.
凡句,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使动句;使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使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使动词。凡句,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或主语把宾语看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意动句;意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意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意动词。 仅从理论上如此谈“使动”和“意动”,似乎并不困难。问题是怎样依据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具体的句子,谬误和分歧往往就在这里产生。学者们在注释或引例时,各持己见,然皆不申述理由,以致读者是非莫辨,无所适从。本文拟把教学中碰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