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薇罗妮卡决定去死》改编自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同名小说。本文依据"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不同视角对比分析电影《薇罗妮卡决定去死》中的三大主题—生、死和爱。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达洛维夫人》向死而在思想观点的根基,并且对此书当中对于死亡和生命的领悟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对向死而在思想的哲学含义、书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死亡的困惑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著作当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死者》是乔伊斯的代表作。本文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死本能来分析《死者》,从生者之死、爱情之死这两个方面来揭示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过程。结合爱尔兰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本文分析了作者对爱尔兰未来出路的关心,探寻了“死者”意象的潜在意义——后殖民时期的爱尔兰人的精神死亡及爱尔兰社会的文化危机。这篇小说在唤起现代人的精神信仰方面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的代表作品,也是美国戏剧史上最具影响的剧本之一.米勒通过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文学创作手法,结合灯光、音乐等舞台手段,将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现实有机结合,凸显了一个家庭成员之...  相似文献   

5.
《推销员之死》的剧本翻译对很多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角度分析了《推销员之死》英若诚译本的翻译原则以及英若诚译本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野草》中鲁迅借大量死亡相关意象的铺陈和幽微感受的叙写,直视自己当下的疲敝心境,并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进行反复确认.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为框架,以个人的经验辐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为生死空间的构筑赋予了新的写作内涵.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透视《第七天》与《野草》文本中的主题书写,从异世界的虚构...  相似文献   

7.
刘燕  周安馨 《江汉学术》2022,41(2):63-71
郑敏的十四行组诗《诗人与死》(1991)是为纪念九叶派诗人唐祈而作,充分呈现了诗人从早期的现代主义向后期的后现代主义转型之踪迹.使用"结构—解构"视角和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诗人与死》中核心意象的词频数据,可以阐明《诗人与死》的多元复杂的时空意象,解码本诗的"结构—解构—重构"的拓扑思维特质以及延异、反讽、互文...  相似文献   

8.
<百舌鸟之死>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哈帕·李的唯一一部小说,作品一经发表就众口交誉.小说象征手法的运用对烘托主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试从部分场景,人物和小说题目中分析作品的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雪国》中的叶子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充满了神秘色彩,作品中对于她的着墨并不多,但是全篇却是以叶子的出场为开始,又以叶子的死去为结尾。她在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品中叶子的形象是凄美的,她是一种非现实美的存在。作品的结尾,叶子在一场大火中丧失了性命,她的死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的,作品中处处预示着叶子的这一死亡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在小说《白噪音》中向读者展现了在精神生态危机的美国后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迷茫、混乱、焦虑、恐慌、物化与异化以及精神之死与信仰之死,并且揭露出精神与信仰消亡的原因与结果。其精神生态意识下的死亡观赋予了该作品以丰富的内涵和远大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齐物论》是实现逍遥游的方法的话,那么《养生主》就是生命个体在现实中如何达到齐万物和齐生死的途径。在《庄子·养生主》中,作者对于生的把握主要在于虚心以游世,对死的态度则是顺应自然,坦然面对,正所谓生是时机死是顺化,全真保性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将自审意识、生命沉思和深层心理探索引入小说创作中,从纠结缠绕的现实漩体中体验生命的各个侧面,对“生”与“死”的递接性思考贯穿于其小说文本的始末.史铁生纯粹的主观世界和自由心象使其更逼真地逼近了死亡的内质,体现出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5.
《左传》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各国歧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状况的历史著作.在春秋战国大兼并的时代背景下,外交言辞、军事战争、君主王权等成为其主要的叙述对象.然而,《左传》在叙事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胆识过人的勇士形象,并以其言语和行动表现出了他们的忠君、知恩图报、勇武、果敢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左传》中的这一类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16.
"爱与死"主题贯穿于沈从文情爱小说的始终。沈从文常说"爱与死为邻",爱与死在其情爱叙事中是联结在一起的,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沈从文之所以热衷于"爱与死"主题,这与其早年的传奇经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和湘西文化风情等几个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是他闯入“五四”后文坛贡献出的两部厚重的文学精品。他的创作,本意是为了“革命”,为了救世思想的传播和一种崭新死界观及政治理念的鼓吹。他的“文学”才能多半是天赋的。他是一个政治和文学的混血儿,其两面无法分离:离开了政治,文学的瞿秋白就不可能在历史上完整地站立起来;而离开了文学,瞿秋白的政治形象是苍白、孤单,缺乏历史与人格魅力的。瞿秋白一生的事业进步是与新俄国紧紧捆在一起的,他选择走俄国道路,进入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事业是历史的选择。在介绍新俄、学习新俄、实行新俄这个大事业上,他是成功的一位。从文学视角披览其两部散文精品,让人最多感慨的是他一颗热血澎湃的赤心以及他展示这颗赤心的勇气与真诚。  相似文献   

18.
《挪威的森林》由一系列依靠死亡而连接成的生死链条构筑了整篇小说。死亡是叙事线索、叙事动力以及叙事内容,小说的死亡观既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也有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不仅可以看作是村上春树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他对美的更深层次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9.
《野草》作为鲁迅自剖性的文本,承载鲁迅的主体危机感。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梦境这一情感能量场,凝视和反思矛盾的、多维度的自我,而梦中“梦者——观客”的身份转变,使鲁迅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利,并增加主体“分裂”的可能。鲁迅接受死亡生命向力的指引,在死亡的逼视中洞察爱的内涵。“我梦见”背后是关于死亡和爱情的真理发现,使鲁迅得以抵达更为本真的自我。梦境、死亡和爱情三者相互勾连,显示《野草》的驳杂性。  相似文献   

20.
英若诚是我国著名的戏剧翻译家。他在中国戏剧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翻译中对文化信息的处理方法,一般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这两类。作者以英译中《推销员之死》为例,对英若诚在戏剧翻译中的归化策略具体运用进行分析,探究其翻译策略是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习俗俚语等文化信息,并进一步总结其采用归化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