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道德力量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一书首次提出并论证了道德调节在经济运行中的特殊作用,显示出深刻的学术价值、独特的结构体系和清新的语言风格。该书与作者80年代以来对道德的经济学意义和经济的人学价值的探求一脉相承,实际上是为实现“经济学”向“后经济学”的切换发出了一个积极信号。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是理想信念的真理性与主体性价值需求的分裂,即作为真知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能被主体“信以为真”。现代市场经济内在特质和经济理性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社会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元因素分裂的困境,就是要揭示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源,揭示导致这两个因素分裂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实现道德信仰在道德人格上的超越本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是理想信念的真理性与主体性价值需求的分裂,即作为真知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能被主体“信以为真”。现代市场经济内在特质和经济理性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社会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元因素分裂的困境,就是要揭示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源,揭示导致这两个因素分裂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实现道德信仰在道德人格上的超越本质。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与超越主要体现为:在道德起源方面:反对“天道即人道”,提出“道因人生”;在道德进化方面:反对“道德退化论”,提出“道德进化论”;在道德核心价值方面:反对“重义轻利’’与“功利即道义”,提出“义利并重”与“珍生务义”;在道德终极关怀方面:反对“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提出“存神尽性,全而生之,全而归之”。  相似文献   

5.
传统道德本质上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特殊主义”道德,现代道德本质上是超越人的自然联系的“普遍主义”道德,因此道德的现代化转型可以视为现代道德对传统道德自然基础的超越;道德的这一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和价值体现;人本化、普遍化、主体化、公共化和理性化是其基本内涵;在中国境遇中,这一道德转型尚未完成,推进自然道德的消解和现代道德的整体生成,是道德建设的现代性目标。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和关学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和关学,这一论断已得到学术界公认,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超越”这一术语的提出、缘起及应用于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方面所发生的语义嬗变,或者存而不论,或者论述不清。中国古代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超越”概念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与西方哲学中的“超越”有相同之处,即在指一种高明、旷达、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境界时,他们是有相通之处的,也有不同之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乃是人的自我超越,是人在道德实践方面一种精神性的努力与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7.
论审美超越     
自由是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追求并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喧嚣的现实物质生活中寻求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超越物欲走向自由是本篇章探讨的重点。本从超越实用功利、超越道德层面、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及超越自我四个角度,来解决如何达到审美超越的自由境界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小学教师道德困境在理论层面界定不清,这影响了现实生活中教师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采用类型分析的方式,依据教师道德困境的起因源头与超越过程等维度,指出教师道德困境存在着“不道德”“非道德”“冷道德”“高道德”等四种类型,进一步分析这些道德困境可以相应地归因于成人主义的横溢、工具理性的扩张、社会冷漠的裹挟、文化传统的钳制等.廓清思想认识、实现制度保障、把握超越次序是超越教师道德困境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远”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的古典美学范畴之一,“超越有限、追求无限”是其审美内核。在中国美学领域,“远”由“眼中之远”升华为“意中之远”,即由物象层面的超越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超越。“远”的超越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的超越情结一脉相承,因此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远”的超越精神最终是要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李军 《教育评论》2014,(3):87-89
意义蕴涵于人的本质规定和对有限性的超越诉求中。意义与道德相互规约和提升内在价值,意义追寻体现了本真德育的关怀与超越,以使人在对既有规定性的超越中实现自我和生活的建构,彰显生命价值,提升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公司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针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现。它吸收了中国传统化的中坚儒家哲学的精华,尤其是对儒家哲学中公民道德的有关思想,而且又去其糟粕,是对儒家哲学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我们是否应当和能够将人类的道德关怀从社会共同体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是环境伦理学在人类道德进化道路上提出的新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逻辑前提从“自然”向“人”的转换,消解了科学与伦理学之间“是与应当”的理论困境;进而揭示出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道德物种,以其自我决定和创造的本性在丈化进化的历程中不断实现道德超越与完成.  相似文献   

14.
对道德信仰的探究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重新审视。道德信仰的本质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是社会之我对个体之我的超越;精神之我对内体之我的超越;理想之我对现实之我的超越;无限之我对有限之我的超越。树立良好的道德信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杜文婷 《中学教育》2008,(11):13-14
一、儿童道德社会化内涵解析道德社会化是指“从一个自然的人学会过道德生活,与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系统取得共识,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并且在不断地超越不适应、旧的道德价值系统、经历个人冲突后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它是对当前社会道德价值系统的适应、选择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革命观是以社会发展超越论为价值内核的历史观。它以农民革命动力论的阶级斗争为动力机制,以斗争哲学为思维惯性,以道德自律为精神支柱。它曾指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使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空想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是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超越论,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能是不可超越的超越论  相似文献   

17.
在对抗战题材、乡土题材和两性题材的处理上,萧红都提供了与东北作家群这个创作群体乃至整个主流文学不甚相同的东西,以纵深的“历史意识”超越了“当代意识”,超越了群体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了群体创作的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18.
论创新教育的思想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漏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识,超越不敢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19.
王强  吴云 《江苏高教》2007,(5):99-101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生成。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创作中的禅的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平凹创作中的禅的超越首先表现在对语言和理性的超越,这尚属禅的表层超越;对意识中的生命与万物和时空的隔阂的超越则是其创作对禅的深层超越。贾平凹创作中禅的超越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探索有关。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