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对于《西厢记》中《赖简》一折,许多人都作过精彩的分析。崔莺莺之所以“赖简”,把张生大骂而还,其主要原因是张生误解了她的诗意。“待月西厢下”,“疑是玉人来”应是张生在西厢等待“玉人”崔莺莺前来与他相会。理由有三:其一,此诗不是王实甫所写,而是他引用元稹《莺莺传》中的原诗;其二,在古代诗词中,“玉人”一词专指女性;其三,在古代民间学中贴近老百姓的作品中,女性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往往超过男性。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唐代三大传奇之一的《莺莺传》,以其独特的人物主角选取而堪称卓异。女主人公莺莺,既非惯见于唐传奇爱情故事中的娼妓之女,亦非受囿于豪门世家中的宠姬,而是一位名门闺秀。以莺莺之出身与容貌,最终为一介寒儒的男主人公张生始乱终弃,这不能不使人对张生的弃莺莺之动机产生种种疑问。但是,从该传奇中莺莺写给张生的那封长信当中,已经可以发现二人分手结局的必然,因为莺莺信中明确提出三点:其一是“达士略情,舍小从大”;其二是“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其三是“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相似文献   

3.
《莺莺传》研究百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莺莺传》研究较为冷寂,研究不够广泛、深入,方法单一,主要是鲁迅赞同的北宋王铚所谓“张生即元稹自寓”的观点,影响较大。后五十年,《莺莺传》研究热闹起来,研究的视野拓宽、方法多样,对《莺莺传》的创作时间、张生和崔莺莺的原型、崔张离异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激烈的争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江金勇 《学语文》2013,(3):20-20
讲解到“【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一曲时,我说:“莺莺看到张生在那里低着头泪汪汪不敢出……”  相似文献   

5.
四《会真记》的立场偏于张生,笔墨却集中于莺莺,篇名也称为《莺莺传》,主人公实为莺莺。《董西厢》中,张生的戏分最多,其主题“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表明以才子为中心。《王西厢》的主角为阿  相似文献   

6.
《莺莺传》为元稹自寓的观点,学术界早有公论,但尚有系统论证的必要,对照元稹与“张生”,相合之处有三;对照元稹的其他作品,也有三篇可断定为是写其与莺莺之情的,这些都可证明《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元稹,此外,吴伟斌先生《关于元稹婚外的恋爱生涯》一中的一些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7.
《莺莺传》中莺莺和张生的爱都是真诚而热烈的,但莺莺的特点是爱而不说,欲语又止,情感表现过于含蓄,这使得张生摸不着头脑,最终因“惑”而弃。而莺莺的爱而不说、欲语又止的情感表现。主要是她自闭抑郁的个性使然,另外也与其自献所导致的心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8.
《赖简》是《西厢记》中的一个喜剧关目,细加分析可知,崔莺莺之所以"赖简",其主要原因是张生误解了她的诗意,诗简所指暗示的应是张生在"西厢"等待"玉人"崔莺莺前来与他相会。通过具体研究"玉人"、"西厢"的所属关系以及莺莺的态度和红娘的质疑以及张生本人的举止行为等,可知张生"误简"了。这一出喜剧性剧目的是非曲直,的确令人久久思索,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张广银 《语文天地》2011,(13):37-38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传统的解说为:该文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  相似文献   

10.
《长亭送别》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本折集中体现了王实甫戏曲的语言美,而优美的语言离不开下列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元稹的<莺莺传>是经过作者重重包裹的纪实叙事作品.张生(元稹)抛弃莺莺的原因不是由于"补过"或莺莺出身低贱,而是别婚高门.元稹写小说文过饰非,以达到自我疗救的解脱目的.文章对三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7-21
《莺莺传》是唐代三大传奇中最受后世关注、争议最多的作品。当代学者关于《莺莺传》数千篇之多的研究论文探讨争议的最大热点是崔莺莺与张生的爱而无果。文章立足学界对《莺莺传》的研究现况,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张生对莺莺爱而离弃的根本原因当在于莺莺的身份问题;《莺莺传》是文人集体创作的成果;《莺莺传》塑造了爱情中一个生新奇绝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从唐元稹《莺莺传》作者称赞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到宋代词人们对莺莺的同情,张生的不满。再到金《董西厢》对青年男女执着追求爱情的赞美,向封建制度的宣战。最后到元《王西厢》描绘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西厢记》题材的作品在流变中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客观因素外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此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讲解到"[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一曲时,我说:"莺莺看到张生在那里低着头泪汪汪不敢垂……" "老师,是张生在流泪吗?"坐在前排的段志文同学打断了我的话.我愣了一下,马上镇静下来,笑着问:"你说呢?""我认为是莺莺自己在流泪!"他的语气非常坚定."不是啦,不是啦!"下面一片喧哗,看样子志文是绝对的孤立派了. 我不愿放过这个课堂目标生成的契机,我示意大家安静,笑着走近段志文:"愿闻其详." "下一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应该是写崔莺莺的,因为‘罗衣’多用于女子.  相似文献   

15.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一、故事之美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  相似文献   

17.
《莺莺传》人物原型历来引人猜疑.鉴于此,在认真研读原作及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认为莺莺既非通常认为的大家闺秀、名妓,也非元氏亲属或其长吏侍妾,而是唐代贵族小妾所生的庶出女儿,在父亲亡敌后被逐出家门.元稹在演绎这段往事时借用了河间府妓崔徽及京城名妓霍小玉的故事,张生即作者自况.因为《莺莺传》杂糅了崔徼的情事,才使得人物颇多可疑之处;尤其是张生的行止颇为突兀,使《莺莺传》成为一出“怪剧”[1].同时,从原作的疑点入手,联系相关资料,印证了莺莺原型即徼之少年时所恋慕之落魄千金,兼有河间府妓崔徽与京城名妓霍小玉的影像.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长亭送别》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的‘生’是什么意思”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查阅资料,各自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种看法:①指张生,全句即“喝完张生面前的酒”之意;②是生离死别,即活着之前的意思,因两人结合的前景未卜,此番分别在莺莺看来就是生离死别;③通“身”即身前;④就是指面前。现就学生的答案逐一进行分析:1.意为张生。从孤立的句意看行得通,但联系上下文则让人生疑。这段唱词表现的是临别时莺莺对张生叮嘱的场面,两人对面诉情,应用第二…  相似文献   

19.
唐代传奇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可以说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同时又是最聚讼纷纭的了,历年来吸引了大批唐传奇研究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磁力所及,连那些并非专事古代小说研究,甚至并不研究文学者也“下海”议论一番。吴伟斌也是因研究元稹其人其诗而“跳槽”到《莺莺传》的研究领地,接连发表了《〈莺莺传〉写作时间浅探》(载《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张生即元稹自寓说”质疑》(载《中州学刊》1987年第2期),《再论张生非元稹自寓》(载《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2期)和《论  相似文献   

20.
有情人错铸苦姻缘——试剖爱情悲剧《莺莺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莺传》中张生与崔莺莺之间本是存有真情的 ,但由于莺莺自献的行为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也有违于二人的性格特点 ,故以劳燕分飞的悲剧而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