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理讨论型习题的成因及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国平 《物理教师》2003,24(3):51-53
物理习题中有一类在解答过程中必须对研究对象的可能的物理状态、可能发生的物理过程或现象进行判断、讨论的问题 ,称之为讨论型习题 .学生在解答此类题时 ,往往考虑不周、丢三落四 ,因此有必要加强这类习题的教学 ,本文主要探讨造成物理习题讨论的几个原因及解法 .1 由矢量方向不确定造成的讨论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给出某个物理矢量的方向时 ,解题时就应按该矢量可能存在的方向 ,分别进行讨论 .例 1 .( 1 996年全国高考题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 4m/s,1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 1 0m/s,在这 1s内该物体的(A)位移的大小可…  相似文献   

2.
s-t图象不仅可以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s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而且能直观地反映做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物理过程,若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图象为直线.用s-t图象解题也是解决运动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S-t图象不仅可以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s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而且能直观地反映做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物理过程,若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图象为直线.用S-t图象解题也是解决运动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例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4s后停止.若它在第1s内的位移是14m,则最后1s的位移与4s内的总位移各是多少?解析题目中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就是一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运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比为1∶3∶5∶7…,故题给物体在第1s、2s、3s、4s内的位移分别为14m、10m、6m、2m.该物体在最后1s内的位移为2m,4s内的总位移为32m.例2子弹垂直射向三块平行叠放的厚度相同的木板,并刚好能穿透第三块木板.设子弹在三块木板中受到的阻力相同,则子弹穿过三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之比t1∶t2∶t3应为…  相似文献   

5.
<正>高中物理学科中使用了大量数学符号表达物理量间关系,并涉及很多几何问题的解决。在高中物理解题的过程中运用图像法,可以使得物理解题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升同学们的物理解题能力。1.结合类比法解决物理问题。例1已知一个物体在地面上运动,运动开始时呈现竖直上抛运动状态。假设它的初始速度是10m/s,落地速度是9m/s。若物体所受阻力与速率成正比,求出物体运动所耗时长。解析:在对这一道物理题目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6.
李书群 《物理教师》2008,29(6):21-22
人教版高一物理35页有这样一道习题: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的位移分别是sI、sⅡ、sⅢ……,试证明物体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位移之比,等于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比。即:  相似文献   

7.
刘道浅  刘珺 《物理教师》2006,27(4):61-61
近日笔者在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发现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位移图像中的图线出现突变,这种图线突变与客观事实相矛盾,应引起我们重视并加以改进.题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28页练习题4)图1是一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图像,请你根据此图说出物体在这1min内各阶段的运动情况.原解:  相似文献   

8.
一、选择题1.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A.2秒末物体返回出发点B.2秒末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C.第1秒和第3秒内物体的位移大小相等D.第1秒和第3秒内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s内通过的位移是3m,则A.第3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B.物体的加速度是1.2m/s2C.前3s内的位移是6mD.3s末的速度3.6m/s3.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速度达到v,立即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经时间2t停止,则汽车加速阶段与减速阶段A.速度变化量的大小相等B.加速度的大小相等C.位移…  相似文献   

9.
在求解复杂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借助于数学工具,如能将数学知识与物理分析巧妙结合,往往能化繁为简,出奇制胜;这里略举一例,以作抛砖之用. 例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10 kg 的静止物体受到如图1所示变力作用,求经过60s后物体的位移.  相似文献   

10.
正用图象法解题可以避免繁杂的中间运算过程,具有简明快捷、准确和方法新颖独特等优点,况且有些物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只能用图象法解决,而图象中"面积"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大有裨益.在物理图象的学习和应用中,我们可以从坐标、斜率、截距、面积、交点、拐点等方面分析不同的图象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本文仅从v-t图象"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出发,阐释图象面积的妙用.一、巧用v-t图象的面积,证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条规律例1证明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相等时间内  相似文献   

11.
坐标系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数学工具,借助于坐标系人们可以准确地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位移,坐标系是学习物理和研究物理的基础和关键。高中阶段的坐标系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描述运动、建立运动图景、解决实际问题、突破学习难点。经过实践检验,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物理练习题     
1.某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它第3 s 内的位移是 s,则可以确定的物理量是A.前5 s 内的位移B.前3 s 内的位移C.第3 s 末的速度D.第5 s 末的速度2.一粒子弹垂直射向并排靠在一起且固定的三块木板,射穿最后一块木板时速度恰好减为零,已知子弹在这三块木板中穿行时所受的阻力始终保持不变,它  相似文献   

13.
正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参考系的选择很重要,同一物体的运动参考系选择不同,运动状态一般不同。巧选参考系可简化物理情境和解题过程。中学阶段一般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而牛顿定律适用于惯性系。如果我们选择参考系不是惯性系,那么应如何处理呢?为简化问题下面我们只讨论参考系做平动的情况。一、s′系相对于s系("静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设物体某瞬间相对于s系的位移为r,s′系坐标原点相对  相似文献   

14.
张广 《物理教师》2001,(11):14-15
某一高考物理复习资料中有这样一道选择型题目 ① ,解答并非很难 ,但题中隐含着重要的物理规律 .解后反思 ,发人深省 .〔题目〕 对于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以下论述中正确的是 :A .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一定为一常数 .B .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一定是最初的那个等时间间隔内位移的两倍 .C .该物体运动过程中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改变量相等 .D .该物体运动过程中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大小之比一定是奇数比 .原题给出的正确答案为A、C、D .A、C选项正确 ,毫无疑问 ,但选…  相似文献   

15.
自然数立方和的推导方法已有多种,本文将利用物理知识再给出一种推导方法. 设有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它运动的时间分为n段,每段时间分别为1s,2s,…,ns.记该物体在第n段时间末的速度为vn,在第n段时间内的位移为sn,从静止到第n段时间末的位移为s,则  相似文献   

16.
就中学物理中一个具体的函数图象而言,利用它可以解决不少物理问题。例如,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可以求出物体运动任一时刻的速度、加速度、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及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可以在同一坐标上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包括初速度、即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运动时间的先后以及何时速度大小相等;还可以判断某一运动过程的几个阶段的运动性质与状况。下面所述图象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物理课本中图象的基础上,应用图象巧妙地提出物理问题并直观、简捷、灵活、准确地解决问题而言的,这些方面的应用主要  相似文献   

17.
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典型运动问题:物体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用图1描述该过程,设AB段和BC段的加速度、位移、时间分别为a1、s1、t1和a2、s2、t2,物体从A到C的总位移和总时间分别为s、t,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教辅资料、杂志中经常看到,有人把公式W=Fs中s的物理意义解释为力的作用点的位移.其实,在历次全国发行的教科书中都把s解释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为什么对s会有不同的解释呢?大致有以下原因:1.变形物体与刚体相混淆.2.可看成质点的物体与不能看成质点的物体相混淆.3.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对物体做功相混淆.  相似文献   

19.
<正>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受力分析是求解一切物理问题的基础。只有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才能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遵循的物理规律。下面以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分析为例,归纳总结高中物理问题的求解策略。一、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受力分析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2)隔离物体分析: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  相似文献   

20.
<正>在平时的物理学习中,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动力学情况,此时往往无法使用一般的物理学公式直接求出该受力情况下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为解决此类问题,可以通过导数的性质引入时间这一潜在变量,从而避免一些复杂的不定积分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