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是一个组合事件、表达情感、建构意义的信息系统,而文学结构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文学活动的组织形态与信息加工的方式,它的动态性来源于社会文化观念、主体审美的认知能力、生活需求的不同趋向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等诸多层面。正是基于文学结构之上,关于“文学性”的问题成为评定文学的重要标尺,即如何和立于何种立场看待文学。文学作为动态系统处于社会历史的延展中,“文学性”被视作本体论的评判还是知识论上的描述,反映着不同时代对文学的理解,折射着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因此,“文学性”的判定根据作家、读者、研究者等的不同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散文”概念不同于古典散文概念.中国现代“散文”概念是狭义的,它是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真情实感、自由形式、“诗性智慧”及“美妙多端”等作为文体属性.狭义的“散文”概念把“文学性”与“文体性”统一起来,实现了中国“散文”概念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短信并不能笼统地被称为文学,冠之以“短信文学”。短信文学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具有文学性的那部分短信,短信文学是指文学性短信,指篇幅短小、富于意味、用于手机交流的短信;短信文学也是一个文体术语,它是一种篇幅短小、富于意味、用于手机交流的文本样式。以“短信文学”而不以“文学性短信(或文学短信)”名短信中具有文学性的那部分,是因为它具有区别文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性新释     
自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罗曼·雅各布森标举"文学性"以来,文学性就成了一个评判文学的重要概念和尺度.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引起争议的"理论话语".合理的文学性规定应该是:文学性等于诗性、语境关联性和诗意对话性.形式主义的文学性是最纯粹最深刻的文学性,但同时也是缩小化的、有着严重局限的文学性,它是一种小文学性;文学的语境关联性和诗意的对话性则是大文学性.文学性具有三层本质和三圈结构:外层为语境关联性;中层为诗意对话性;深层为诗性.诗性不是它的全部,而仅是它的里圈和核心层.今天,小文学性已逐渐为大文学性所包融,诗性、诗意对话性、语境关联性也越来越趋于一种融合态.小文学性与大文学性,或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之间存在着周期性、或轮回性的互动倾斜关系,文学性最终应是一个周期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月号发表了韩军同志的文章《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八大关系》(以下称韩文),本人对其中的有些观点是同意的,也有许多不敢苟同。近期读了一些争鸣性的不同观点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禁不住也想谈谈几个关系,与韩军同志等商榷。一、关于“学语言”与“学文学”。前一段有一种很大的思潮,带有“文学至上”的味道,好像“文学”即“语文”的一切,在宣扬加强文学性的同时,“漠视”“淡化”甚至“否定”学习语言,本人认为这是走向了极端。韩文基本观点是在指责“百年语文教育偏了语言”,而主张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哲学对人的思考严格遵循主—客的思维模式,大力弘扬主体性原则,崇尚“人类中心主义”。而自西方现当代人文思潮产生以来,对人的理解发生了转向,弘扬非理性,倡导人与自然的融合。海德格尔就是这种思潮的代表。文章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维度对海氏“人(此在)是澄明”这一哲学命题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文学性”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最初对它的研究借用了语言学的方法,“文学性”问题被实质性地转换为对“使一种语言成为文学语言的东西”的研究。而今,“文学枉”扩张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现象。“文学性”的内涵需要扩展,除语言学的维度外,这个概念还拥有人文性、精神性的另一维度。分清“文学性”扩张现象中的多种样式,才不会使这个有价值的术语在使用中产生混乱。“文学性”需要价值的支撑,需要对审美性、超越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统哲学对人的思考严格遵循主-客的思维模式,大力弘扬主体性原则,崇尚“人类中心主义”。而自西方现当代人思潮产生以来,对人的理解发生了转向,弘扬非理性,倡导人与自然的融合。海德格尔就是这种思潮的代表。章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维度对海氏“人(此在)是澄明”这一哲学命题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当下,文学研究总体呈现出两个方向:一是守护文学性的基本立场,主张透过文学本身发现内化于其中的社会和历史;二是拓展文学的边界,以连接号的方式建构一个更加广义的“文学—”范畴。文学本位的视窗与文学观念的拓展之间,看似矛盾实际相互勾连而充满张力。在学术期刊的实践中,这种观念性的调整进一步被落实为方法、形成思潮,一种对于确定性、常识性的要求汇聚于期刊,形成强调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理念的研究和编辑趋势,但同时也展现出另一种跨出文学、为文学“赋能”的取向。这里,一种简单的二元思维应被打破,或可将文学作为一种“方法”。尤其是对于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中的“文学”板块而言,采取这一方法不是站在文学之内,亦非之外,而是在清楚了文学自身的特殊性及其延展的可能性之后做出的位置选择,由此“文学”或可能从自身出发而重返那个“关乎一切”的自身。  相似文献   

10.
当今关于文学性的讨论,主要从现代语言学视野出发,很少考虑到中国文化中“语”和“文”结成的知识背景,这使有关文学性的讨论附骥于西方文论,影响到讨论的效果与针对性.本文在中国语文学土壤中展开对文学性问题的探讨,以章太炎的文字、文学观所构成的系统为参照,为讨论中国文学的文学性提供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