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新媒体条件下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一部分人开始认为网络媒体是中国建构公共领域的曙光。实际上,媒体只是构建公共领域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决定公共领域发展的进程,网络媒体更不是公共领域的“救世主”。要在中国建构公共领域面临着很多困难:国家与社会严重重叠、公众民主监督意识不高、媒体管理机制僵化,短期内公共领域不会在中国形成。  相似文献   

2.
网吧行业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领域。网吧作为网络文化的载体,具有大众消费文化、青年时尚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等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传统文化价值解构与新型文化价值建构、青年文化空间与准公共空间等多重文化功能和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提出一个颇受争议的政治学概念.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公共领域密切相关.随着历史的变迁.近现代大众传媒功能发生了退化.新技术带来了网络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博客,大大开拓了个人言论表达的自由空间,但它的发展仍受到整体传播环境的制约.我们期待网络公共领域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公共领域的批判功能日渐衰减,网络媒体公共领域的批判功能却急速回归,且日渐趋于理性。在目前网络公共领域模式受限的情况下,整合理性意见,构建意见社群,有利于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公共领域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公共事件在网络舆论场不断出现,成为学界关注的现象。事件最初的议题是在人际传播范围内汇集网络表达的个人意见,并逐渐形成小规模舆论场,然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共振态势。大众传播领域的合力扩大了事件的社会影响,使之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公共事件。从局部舆论演化到社会舆论的过程中,"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力量。  相似文献   

6.
作为民意与网络媒体的结合,网络民意是中国社会涌现出的一个新的意见阶层。网络编辑是网络信息的整合人,扮演着网络对话平台的建构者、网络民意表达的引导者与网络民意表达的倾听者,这三重角色相互重叠、交错,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7.
网络推手是存在于网络空间的重要现象,它参与了公共领域的重构,由此也引发出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借鉴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等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以文献实证和辩证分析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了网络推手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和重构,试图为网络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本文认为研究网络推手对网络公共领域的重构,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新模式,可以加快网络公共领域的监管,维护网络公共领域中人们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呼唤全能网络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06年WEB2.0概念和新生网站的深入人心,中国的网络媒体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让成熟的网络编辑身价倍增。而目前多数的网络编辑,由于种种原因还远不能满足网络媒体发展的需求。本文结合网络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盘点了一名成功的网络编辑所需的各方面素质,试图为目前从业者或即将入行者绘制一个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9.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哈贝马斯以公共领域作为理论基点,通过研究公共领域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关联,去构建合理的社会发展公共理论体系。通过解读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语境,审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在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问题,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公共空间,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一种主体间的间性空间。它主要包括体制内政治公共空间、体制外政治公共空间与文化公共空间三个领域。公共空间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公共空间的存在,公共空间内部以及公共空间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顺畅沟通,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避免出现整体性的偏差。网络媒体对于公共空间建设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正面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网络媒体扩大了公共空间参与人群的规模,拓展了公共空间的延展范围、延展维度;网络媒体使公共空间内部、公共空间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便捷。当然,网络媒体对于公共空间建设也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还需要认真加以对待。  相似文献   

11.
网络空间的技术伦理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天生禀赋.但当前我国虚拟公共空问存在着本能的放纵、情绪的宣泄、意见的极化等问题,因此亟须对网络公共空问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在遵循虚拟社会的价值认同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建构、利益推动、楷模示范、志趣吸引、结盟“网络意见领袖”等引导机制,科学有效地在网络公共领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健康的、有序的、富有建设性的现代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在中国现行社会的发展,促使了以其为载体的网络公共舆论,运渐成为当下重要的批判与监督力量。网络公共舆论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现行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力量。同时,网络公共舆论也表现出了同民主、法治进程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只有对这个过程进行合理的梳理,才能使网络公共舆论、民主、法治三者之间达到理想的互动与契合。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改革的公共领域——困境、可能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改革的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空间,它是一个讲坛,一个在这里民众可以就他们有关教育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商、辩论、批判,进而对教育的决策产生影响的场所。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基于沟通与批判的教育改革公共领域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如国家与社会呈现出分离中的一体化、舆论媒体的意识形态化、知识分子的依附化以及社会公众在政策消费下的失语化等。在中国建构一个为教育改革服务的公共领域,只能是"有限建构",所达成的也只能是"类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国家主义"的盛行,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于近几十年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君主制政体继承者的加塞特认为是毫无责任感的大众进入公共领域导致了"国家主义"的出现,因此他坚持将大众排除出公共领域的精英统治论。然而这种君主论的思想极易导致官僚主义集中制的出现。与此同时,民主制的拥护者葛兰西则认为还原大众对于公共领域的占有,并不断培养大众的公共理性才能保有国家与社会各自的张力。对于中国当代社会而言,建设不断完善的公共领域,注重大众公共理性的培养,才是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其建构以社会相对分离和民主制度建立为基础,由主体、公共空间、自由交往和共识四个要素构成。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物联网、高速宽带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智慧城市中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以网络为公共空间和互动平台,以网民为主体,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网络舆论已经影响到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研究信息分享(弱关系)和情感分享(强关系)基础上网络公共领域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了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过程: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网络互动、一般性信念(网络共意)、触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并提出引导网络公共领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晋一 《华章》2012,(29)
网络媒体在形态特点上与传统媒体迥然有别,作为领导干部要充分重视网络媒体的主流地位,尊重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应对网络公共事件的执政能力,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8.
席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103-105
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一直为各国研究者所青睐和深思。随着我国社会民主的发展和进步,构建"公共领域"越来越体现出一种问题的当下性。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媒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态;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不可或缺的载体;公共领域为大众传媒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网络时评对构建我国公共领域有现实依据,网络时评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培育主体、提供载体,并促进对公共议题共识的形成。总之,网络时评对构建我国公共领域有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网络公共领域: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在国家和社会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由公共领域、社会组织和现代公民为主体所构成的法制社会。理想的社会结构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独立、平等、协作。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面临着许多障碍。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在自由、平等、开放、批判基础上的网络公共领域,才是理想公共领域和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功能,进而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推进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是建构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路径。案例研究是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公共管理本土化发展和中西公共管理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着力于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探索。案例研究作为建构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增量,需学术共同体共同努力,着眼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积极开拓案例研究领域和公共管理跨学科研究,促进案例研究范式转换与研究方法创新,强化案例研究的实践与理论领域的交融互鉴,实现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