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明代太监与佛教关系考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监与佛教的关系问题是明代佛教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详细探讨明代内廷太监群体佛教信仰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并以北京地区为例 ,考察明代太监与佛寺建置之间的密切联系 ,进而对太监与僧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做一些概括的类型分析。本文证明 ,太监与佛教的密切联系是明代佛教社会史中客观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及事实。  相似文献   

2.
明代宦官崇佛风气十分浓厚 ,其中以京城宦官最具代表性。他们广泛参与兴建寺院 ,供养僧人、违例度僧以及各种佛事活动中 ,并且组织养老义会 ,许多宦官死后也葬在寺院内。对宦官与寺院兴修的关系和宦官与寺院宗教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梳理 ,并分析了引发宦官群体崇佛的种种特殊原因 ,指出明代宦官的大规模的崇佛建寺 ,使佛教势力不断发展和膨胀 ,对明代历史进程产生了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代宦官崇佛风气十分浓厚,其中以京城宦官最具代表性。他们广泛参与共建寺院,供养僧人,违例度僧以及各种佛事活动中,并且组织养老义会,许多宦官死后也葬在寺院内.对宦官与寺院共修的关系和宦官与寺院宗教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引发宦官群体崇佛的种种特殊原因,指出明代宦官的大规模的崇佛建寺,使佛教势力不断发展和膨胀,对明代历史进程产生了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寺院、僧人不仅享有优惠特权,而且占有大量田地、牧场,拥有一定数量依附人口,寺院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僧人的管理力度,由僧俗不同部门共同管理,把僧人管理纳入世俗法律范畴,僧人有度牒、寺籍和户籍.西夏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行"计亩输赋"政策,寺院和僧人也不例外,只要占有土地就要按法律规定像世俗百姓一样纳税服役.一些僧人在向国家纳税服役的同时,还受寺院役使,成为寺院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可以说,西夏僧人并非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是佛教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作为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佛教,其整体上呈现出衰微与变革之势。寺院僧人无法维护其寺产,寺产经常被社会各种势力侵夺,业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民国时期寺产被侵夺的方式大概可分为外部侵夺与内部侵夺两种,以外部侵夺方式为主。民国时期的寺院僧人对寺产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其维权主要是通过佛教组织,并借助法律诉讼工具。  相似文献   

6.
近日,何孝荣先生的大作——《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洋洋洒洒75万余言,首先简要论述了明代以前北京佛教寺院的修建、明代北京城的营建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和考证了明代北京寺院的修建情况及具体演变,并深入分析了帝王、后妃、宦官、僧人、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中的僧人群体是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世情的重要呈现。深入挖掘僧人群像,有利于全面认识明清时的社会现实,理解作品批判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小说中僧人贪婪势利的形象,可以探究其群像的世俗化特征以及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佛教在明清呈现衰微趋势,具有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再者,吴敬梓受颜李学派影响,对佛教持批判态度。这些都导致了《儒林外史》中僧人的世俗化表现。  相似文献   

8.
伏牛山云岩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云岩寺现有的两块明碑的基础上,指出云岩寺的确是伏牛山上一座五脏俱全的规范寺院,云岩寺碑是明代寺院为了争夺寺产所做的一种图存的努力,碑中所记的僧人与他人争夺庙产的过程与来龙去脉,以及官府的断案等最后结果,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当时伏牛山佛教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进入研究政教关系的一面。现在学术界对伏牛山的佛教还没有研究,本文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史实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宋代临终偈创作繁盛,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创作群体也从僧人扩展到文人及普通百姓,这种盛况与佛门临终示偈传统的形成、宋代佛教尤其是禅宗世俗化平民化的发展倾向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与佛教的因缘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宋代临终偈创作繁盛,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创作群体也从僧人扩展到文人及普通百姓,这种盛况与佛门临终示偈传统的形成、宋代佛教尤其是禅宗世俗化平民化的发展倾向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与佛教的因缘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11.
乾隆帝少年时代便密切接触佛教,通过同章嘉三世的交往,深刻领悟了佛教文化;在与超字辈僧人同参法会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上层僧人的趋炎附势,对其投机钻营的行径产生了厌恶之情;而在他少年时代的诗文集《乐善堂全集》中,其对佛教寺庙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参禅悟道高僧的尊重多有描写。从这些诗歌中可以推断:弘历少年时代形成的佛教观具有理想主义倾向,这无疑影响了他即位后施行的佛教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中唐以前。宫廷诗僧群体的主体是以玄奘为代表的高僧型诗僧,他们与帝王相互借重,诗文酬唱成了他们宣讲佛理的方便法门。他们的诗歌创作或追求“奇挺”、“藻锐”,或倡导通俗化,或凸显生命意识,对唐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中后期,随着佛教地位的下降和诗僧群体整体素质的下降,宫廷诗僧多以诗、书、画等外学立足。他们多痴迷诗艺,注重苦吟,使唐末五代成为贾岛式的“苦吟时代”。  相似文献   

13.
自唐以来,佛教世俗化明显,至宋则日益突出。北宋佛教的世俗化在僧人身上有着明显反映,主要表现在四端:强调礼乐,以伦常落实于丛林;强调以释归儒,对世俗权力的依附加强;佛门戒律松弛,僧人物质欲望扩展;诗僧追名逐利,入世情深。  相似文献   

14.
惠洪是作丰硕的一位学型禅僧。《禅林僧宝传》是在旧有灯录之外别撰记载禅门五宗名禅师“前言往行”的新型禅宗史书,不仅为丛林说法参禅提供前代的事例、可以用以启示学人的公寨语录。而且由于记载了很多活跃于晚唐至北宋社会名禅僧的传记及他们与士大夫之间密切交往的事迹,为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化也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5.
头陀行是早期佛教最常见的一种修持方式。尽管佛陀反对偏执于苦修,但佛教作为“少欲知足”的信仰系统,其发展的极致必然是对苦行的推崇。达摩“二入四行”说,虽有无限的发展向度,但其“四行”说可看作是头陀行在中土的翻版。头陀行的价值意义在于提倡少欲知足,是对修行的一种规约。但忠实奉行头陀行的达摩禅系却一直受到正统僧团的排斥与打击。禅僧蓄徒聚众、游方乞食、行无轨迹的组织方式和生存形态,也一直遭到政府的打压。达摩头陀行思想与实践模式的意义在于,这种独处山林的修道方式,为以后道信、弘忍建立固定僧团与安居基地提出了课题和任务,同时也提供了可资吸取的教训和可避免的挫伤。特别是为丛林清规的产生找到了历史的必然性,更昭示了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现实是僧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明清以来一个流行最广的说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或少林寺的创建者印度僧人跋陀.大量的历史资料显示,达摩、跋陀只是佛学高僧,并非武术高手;而佛学大师、少林寺第二代掌门人、著名的武术高手稠禅法师才是少林寺最早出现的武僧和少林禅武合一第一人.稠禅在进入少林寺之前,一直生活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的寺院,在那里禅武双修,练就了一身功夫;主持少林寺后,他倡导禅武结合,从而对少林武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的渊源与佛学是不同的,少林武术不是“舶来品”,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的,是中华武术在宗教界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菩提达摩,古天竺高僧,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播佛法,并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中国禅宗初祖。他的主张和修炼方法,后经多位高僧汲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加以改造,使其适应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形成中国禅宗文化,并传至欧美、日本、韩国、朝鲜等地。  相似文献   

18.
僧侣遗产继承存在法律上的空白,导致僧侣遗产继承时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文章通过对佛教僧侣财产来源进行分析,区分遗产类型,甄别继承主体,旨在充分研究法律与佛教伦理的基础上探讨僧侣遗产继承法律问题,进而整理、归纳解决僧侣遗产继承纠纷的路径。消除宗教习惯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理顺僧俗两界在僧侣遗产继承处理中的关系,同时,立法机关应当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予以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这才是解决纠纷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僧人的故事,从他们与名士清谈、交游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佛理研究的深入以及佛教在当时的传播情况。以《世说新语》为基础,去考察当时僧人的文化素养,与名士交游的情况等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佛教在上层社会的传播提供了很多材料,从中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当时佛理与玄理相互渗透、僧人与名士共入一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唐代佛教寺院是唐代小说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唐代的佛教寺院中。不但有僧徒讲述、文人剧谈、说话转变多元化的口头传播渠道,更有僧人传抄、编撰佛教类书、书于经文之上等书面传播路径。这些做法客观上扩大了唐代小说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唐代小说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