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常听人说新闻的门槛很低,新闻好做,一件事只要能说清楚就行。如今,再看看新闻圈儿里浮躁之风见长,记者是急匆匆而来,急匆匆而去,不论采访什么,到哪里,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发表的新闻作品不求精、不求深、不求新,是一览无余、千篇一律的新闻八股文。在这种粗制滥造的低级车间,不少新闻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或者成了易碎品,像一堆碎玻璃很快就被人随意丢弃。新闻的门槛真的很低吗?我说不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诸雄潮在一篇体会文章中曾经感喟道:“我原以为历经20年的记者,自己也许已经来到了半山腰,当自己在写《代序》这几行字的时…  相似文献   

2.
初搞报道时,往往凭道听途说写稿,不深入采访就草草成篇。因事情没感动自己,文章就是写出来,也不会感动别人。结果稿于发出去不少,就是不见报。产一次我写了一篇小故事,自以为是“大作”,保准一碰就响。可让老新闻干事一看,说太子巴了。我不信这个邪,就投向报社。编辑回信说:文字基础还可以,但没真情,不能发。又一次,我耳闻目睹了~件事,感到很有意思,便写了一篇稿,老干事看了说,真实但不见真情,不可能采用。结果真的石沉大海。那么,怎样才算有真情呢?我在思索寻觅。一天,下连采访,得知战士姚宏亮因见义勇为而受伤住院…  相似文献   

3.
近日听到一件事,某报社接到一份评奖通知,要其选送5篇新闻作品参加评奖。这可难坏了社领导,无疑,5件作品的名额是僧多粥少。最后一致决定,将名额让给那些从未得到过奖的编辑记者,对其他人则解释说,反正你们都已得过各种新闻奖了,这回权当作奉献,让他们这些从未得过奖的人今后在评职称时也好有个本子。 听完这件事.不由让笔者想起了前些年在我们中间颇为流行的平均主  相似文献   

4.
梁衡 《新闻窗》2005,(2):26-26
某次评奖中有这样一件事:一篇记者与通讯员联合署名的稿件获奖。事后通讯员很有意见。原来此稿是通讯员所写,寄报社,发表时记者作了一些改动,就添上了自己的名字。此类事在平时也时有发生。这里有道德问题,也有记者的志向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们习惯将好的新闻作品称为精品。精品时常会给人一种惊喜,一种耐人寻味的“嚼头”。精品“出笼”不是件容易事。许多老编辑、老记者终生追求精品,哪怕白了头也乐此不疲。创作精品首先必须树立精品意识。没有精品意识,也就谈不上作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等等,文章的格调也就得不到升华。于是肉烂在锅里,就常常成为扼腕叹惜的事了。  相似文献   

6.
每到年底,说到马上过去的一年,人们总爱用“灿烂”“辉煌”:说到即将到来的一年,爱用“更加灿烂”“更加辉煌”。我们却更愿意相信老百姓的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苟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07年一座座奥运场瞎在建设中,工地上民工往来。2007年.我们杂志的小李怀孕了,成为大家重点保护的“国宝”。一切是那么平常.那么平淡。没有锣鼓喧天,没有大轰大嗡,我们一年年走过了平淡的日子.蓦然回首,啊,生活有了那么多的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是那么平常,那么平淡,原来辉煌就孕育在平淡之中. 2007年,对于举国期望的2008年,是一个十月怀胎的年代。一个孕育辉煌的年代。 在这样一个年代中,世界传媒界发生了哪些事?中国的传媒界做了哪些事?有了哪些发展变化呢?年终岁尾,我们不妨细细盘点则个。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到这样一件事: 某报记者到某单位采访,因另有任务,刚到又要离开,便委托该单位一位通讯员采写一篇稿件。通讯员在稿件后面署了这位记者的名字,这位记者也就默默  相似文献   

8.
记者难当     
五十年代当记者很辛苦,下乡采访得自己带行李而且得把它装到马搭子里。因为很多地方不通汽车,再说也没那么多汽车,所以得经常骑马、骑毛驴、骑骆驼,骑一切能骑的东西。今天年轻的记者恐怕压根儿不知道那马搭子是什么玩意儿。那时候也没有宾馆、招待所什么的,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不过那时候也有一样好处,就是当记者很容易出名。发表几篇作品就可以名扬全疆。当时的《新疆日报》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记者有多少呢,我说不准了,反正所有的编采人员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办公,你说能有多少呢,也就是二三十个吧!  相似文献   

9.
有位记者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稿子,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找到报社,对记者说他写进稿子里的“实事”都是没影的事。记者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者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还是听你的?”不知该记者的这番有力的反诘把那些打上门来的揭疮者镇住没有,但他的提问确实是很有“力度”的——记者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小的问题。 记者听谁的?这里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听谁的,这里的“听”也不仅是视觉器官的事,还包括记者的判断和认识。这位记者所问明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谁说,二是信谁的。  相似文献   

10.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11.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12.
我想,不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每年都希望能够采写出一两篇精品吧?我曾在《阳泉矿工报》担任过记者,现任阳泉煤业集团三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通讯报道工作。近几年来,我每年都有一、两篇作品被市级以上报刊评为好新闻。熟悉我的同行说:“你小子有搞新闻的命,好事都让你碰上啦!”果真是命好吗?我不这样认为。采写精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光靠碰是碰不上的,下面是我采写新闻精品的几点体会,愿与各位商讨,互相提高。  相似文献   

13.
要有所依托     
杂谈文章,不是纯理论文章;而是“寓理于事” 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构思写作时,首先需要考虑在这篇文章当中要摆进去一些什么“事”.这“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如果是多件,最好是以其中的一件为主.当然,在写作之时,并非纯粹是叙述这些“事”;而是以这些“事”作为“依托”,进行发挥,向读者展示其中包含着的“理”.如果这一件(或多件)“事”选得好,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成功的很大希望.1996年7月19日《湖北日报》的“大家谈”专栏登出一篇题为《“减害云”是何物》一文,它就是找到了一个好“依托”,从而做成一篇好文章的典型.该文所“依托”的“事”是:“那天,当孩子说要用‘减害云’来消灭蟑螂时,我竟茫然不知所指,待弄明白他是在说‘灭害灵’时,我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事后一想,这过错又确实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就连我这个30大好几的成年人对繁体字都半生不熟  相似文献   

14.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0年前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你知不知道,这位村支书前不久为家里人的事与人打架,差一点就‘进去’了?”我说:“真的不知道,这个典型是乡领导推荐的,村里的干部介绍的都是正面的素材。”这位知…  相似文献   

15.
要把消息写好,让消息在报纸上唱主角,除了在宏观上、在领导体制上、在外部环境上予以重视外,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还必须在自己的思想上转变认识,在自己的采写技巧上下一番功夫。没有政治敏感难以写出好消息为什么消息不被人们重视?以为消息的写作很简单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实,要把消息写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它要求记者有高度的政治敏感。获首届现场短新闻竞赛一等奖的作品《难忘的时刻──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就是这样一篇好作品。文章讲的是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11月13日的一次会见外宾的活动。如果按照一般…  相似文献   

16.
多写身边事     
想当初,我学写新闻,一连奋斗了两个春秋,也没有收到一张采用通知单。妻子心疼我的身体,但我执意要继续写下去。妻便说:“你实在要写,就写写朱工吧”。我一想觉得有道理,干麻不写写身边的事呢?经过两天的采访,一篇通讯终于写成了。投到《中国电力报》,想不到十几天后就被采用了,我高兴万分。打那以后,我的笔更勤了,几乎每个月都有文章见报,体裁有消息,通讯、教文、诗歌,偶尔还搞一两篇小评论。里面说的事,大都是身边发生的。前年春天,我去参加一个能源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敏感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是记者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记得一位以色列同行在闲聊中对我讲起一件事:一天早晨,耶路撒冷一公共汽车又发生了自杀性爆炸,两名记者同时赶到了爆炸现场。其中一名记者很快写成了一篇生动、现场感极强的新闻特写,另一名记者却伸开双手,耸耸肩膀说:我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件事说明的,恰恰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透过纷纭复杂的表面现象抓住最本质的内容,就能发现不同事件所包涵的新闻价值,就有了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一位老记者采写了一篇百把字的小消息登在报上,不料这件事在记者中引起了褒贬不一的议论。褒者说,他这个人没有架子,这么老的记者也去采写这么小的消息。贬者说,他这个人也不嫌丢人,这么大的记者还去采写这么小的消息。确实,有的记者因怕丢人,不愿采写小消息。有一位中年记者经常碰到小新闻,可他不屑一顾,一心奔大稿子。结果,把到手的许多好东西漏掉了,大稿子又没有搞成,常常完不成任务。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平时爱看报纸,爱收听新闻节目。时间长了,自己也萌发了写新闻报道的念头。买了几本新闻业务书拜读,可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请编辑给予指导。 陕西扶风 王衡 王衡同志: 你初学新闻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总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这是很正常的,许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 写新闻要求固然很多,但说简单些,要采写一件新闻事实,起码要用三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这件事新鲜不新鲜,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这件事典型不典型。如果说这件事情新鲜,有针对性,比较典型,那么就说明它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就可以进行采写。比如,我采写的现场短新闻《喜看农民来春游》,这篇报道就具备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春游,对城里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观察到这几年到城里春游的农民多起来了,这就很新鲜,它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民兄弟丰衣足食后,已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娱乐生活,因而也是很典型的,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于是,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到旅游点、街道和售票窗口采集一些  相似文献   

20.
黄淑媛 《声屏世界》2007,(10):59-59
刚刚踏入记者这行的时候,我以为傲记者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随着时问的推移,我慢慢发现,要做好一个记者真的不容易。记者要触及到方方面面的选题内容,每个选题内容里面,其实都藏着一门学问。比如说最常见的车祸。如果能懂得更多的交通法规,你在现场就会比别人更有把握,甚至能够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到的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