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橡筋模型飞机的螺旋桨设计方法 橡筋模型飞机在刚起飞时橡筋扭力很大,转速很快,然后随着橡筋力量的减弱,转速逐渐变慢。由于在整个动力飞行过程中,模型飞机螺旋桨的转速始终在变,因此设计橡筋模型飞机的螺旋桨不必要那么细致地考虑各处剖面;现代橡筋模型飞机通常是先按各剖面桨距相等来设计,这就是所谓等距螺旋桨;这种螺旋桨的设计方法与前文所说的不等距螺旋桨相似,设计步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刘畅 《航空模型》2008,(2):44-45
发动机与螺旋桨的匹配 由于花式机常常要做失速动作,很多时候追求的是发动机的最大静拉力而非飞行速度,因此其螺旋桨的匹配与一般模型飞机有所不同。为能做出悬停等各种花式动作,要求整个动力组有足够的输出功率,一般风门开度在1/3至1/2左右,此时模型飞机的推重比较理想,能够完成悬停动作(图4)。有的模友认为推重比达到1.0就能做出悬停动作,其实并非如此:悬停时模型飞机是处于动平衡状态,需通过不停地调整各舵面和油门才能维持平衡。而因此时几乎无飞行气流,所以舵面只能依靠桨气流才能产生足够的舵效(在螺旋桨的滑流下打舵才会产生用于修正的侧分力),而打舵的同时也要抵消一部分发动机拉力。  相似文献   

3.
陈康生 《航空模型》2010,(12):60-64
八.模型飞机的螺旋桨(1) 在制作室内模型飞机、初级和竞赛用象筋动力模型飞机、自由飞模型飞机,线操纵特技和竞速模型飞机、遥控电动模型滑翔机、遥控特技模型及花式特技接型飞机、特殊用途的模型飞机等时,要根据不同类型模型的需要,正确选用商品螺旋桨或参考成熟的经验数据,自行设计、制作理想的螺旋桨,  相似文献   

4.
袁伟 《航空模型》2005,(2):44-45
国际级橡筋模型滑翔机(F1B)的飞行可以分为动力爬升和滑翔阶段。动力爬升阶段是指模型滑翔机以运动员事先绕紧的橡筋为动力,用橡筋释放所产生的能量带动螺旋桨转动产生拉力,使模型飞机以小半径右盘旋上升。当模型滑翔机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橡筋的能量已释放完,螺旋桨停止了转动,这时爬升阶段结束;而后模型滑翔机自动进入平稳的下滑阶段,也就是滑翔阶段。完美的爬升轨迹需要机翼的好扭与螺旋桨的右拉力线之间配合恰当;而滑翔阶段也需要模型飞机的机翼有一定的好扭,以使其具有良好的滑翔性能和“吃”气流性能。  相似文献   

5.
杨格 《航空模型》2005,(6):24-25
高效率无刷电机在航空模型上的应用使电动模型迅速发展,一些爱好者甚至将喷气式模型飞机的动力系统改装成了电动涵道动力(图1)。螺旋桨电动模型飞机一般采用内转电机加减速器驱动螺旋桨,或者利用外转电机直接驱动螺旋桨。这两种动力方式都可以提供较大扭矩,驱动大直径大螺距的螺旋桨。而本文介绍的是一款利用内转子无刷电机直接驱动螺旋桨的竞速模型飞机。  相似文献   

6.
阿笨 《航空模型》2007,(4):59-59
使用内转电机加装减速器的电动模型飞机,一般螺旋桨安装方法如图1。当模型飞机动力组受到撞击时,螺旋桨很容易损坏。于是笔者将螺旋桨后部的止动螺母拧到螺旋桨前面(图2),并在螺旋桨后加装了一小段模型发动机用硅胶管。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一架双电机遥控模型飞机的基础上,制成了这架机翼结构新颖、具有低速增升能力的模型飞机。其机翼分为内段和外段两部分(图1)。内段机翼结构独特:平面形状为矩形;中部距前缘15mm处有一弓形进气口;后面是一前窄后宽的空气通道(见设计图);距空气通道末端7mm处是一圆弧形导向板,通道末端下方有一狭长的喷气口。模型飞机采用推进式布局,螺旋桨位于内段机翼前上方。这样在被螺旋桨加速的气流中,有一部分通过弓形进气口进入机翼内的气流通道;然后在圆弧形导向板的作用下,  相似文献   

8.
空气螺旋桨把发动机旋转作功形式转变为直线作功形式;把发动机的功率转变为拉动飞机前进的有效功率。它的工作效率及与发动机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模型飞机的性能。在航模竞技比赛中,出于追求动力组极限水平的需要,对螺旋桨的要求更为“苛刻”;因此以“量体裁衣”手工方式制作螺旋桨的好处显而易见。航模初学者能够扎实地掌握这一手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二、模型飞机的上升 不同类型的航空模型,其升空的方法也不同:弹射模型飞机靠橡筋的弹力升空;牵引模型由运动员用线牵着奔跑后使其上升;有动力的模型,靠螺旋桨拉力或喷气发动机的推力产生速度和升力升空,各种模型上升方式不同,平衡条件和注意事项也不同,现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八、模型飞机的螺旋桨(3) (四)木制螺旋桨的制作工艺 木质螺旋桨的制作方法有:纯手工制作、电动工具辅助加工、靠模铣和靠模锯、木工数控雕刻机加工。  相似文献   

11.
《航空模型》2014,(1):10-13
遥控模型与户外运动完美结合 一手提着一侧机翼的翼尖,仅靠身体和手臂的力量将模型甩出。不需要螺旋桨提供动力,模型飞机从抛掷:者身边划出一条完美的圆弧,然后径直飞向空中,仅借助自然的热气流不断盘旋上升。  相似文献   

12.
菜鸟看模型     
《航空模型》2018,(1):74-77
橡筋动力模型飞机是靠储存在橡筋内的能量驱动螺旋桨旋转,进而产生拉力使模型飞行。因其制作容易、飞行可靠、成本低廉,一直是中小学校开展航模活动的首选之一。这种模型虽然看似简单,但若在制作和调试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效果并不好。为此,小M就这类模型组装制作与调试飞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找到大F,为大家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油动航模练习机采用前置螺旋桨的牵引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用后置螺旋桨推进方式的则很少见。但从初学者操作航模飞行的安全性来看,后置推进式模型飞机有显著的优势。资料表明,推进式螺旋桨的效率比牵引式高。由于发动机和螺旋桨位于机身中部或后部,因此可避免发生飞行事故时不会直接与被撞物体接触,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危险性,对模型发动机和螺旋桨可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如果在机身前再加上具有缓冲作用的弹性机头,安全性会更好。  相似文献   

14.
近日,笔者从网上购买了1套重量仅8克多的微型电动动力组件,其中包括1个外径7毫米的空心杯电机、1片内置微动开关的控制电路板和1块1S锂离子电池,并配有1只直径45毫米的小螺旋桨。将各部件连接好,触发控制电路板上的微动开关后,电池即可为电机提供动力,使其旋转。15秒后,动力自动关闭,电机停转。拿到这套动力组后,笔者突发灵感,准备用它制作一架微型F1C模型飞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人们在研究螺旋桨在冲击气流作用下的旋转情形时发现:螺旋桨不仅在气流垂直于旋转面时可以旋转,而且当冲击气流的方向与旋转面形成不大角度时(在斜吹情况下)亦能旋转,同时还可以产生很大的拉力。西班牙工程师切尔瓦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旋翼机。旋翼机的升力由旋翼产生。真正的旋翼机的旋翼,由装在一个套筒上的数个叶片组成,套筒可在与机身纵轴几乎垂直的轴上自由旋转。这一套机构后来经过美国著名模型家波鲁特的研究实验,简化为一种水平铰链挥舞机构。这一机构为模型旋翼机的制作解决了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6.
稳鸢 《航空模型》2008,(1):61-63
有一位84岁的老航模松田恒久(日本,图1),虽年势已高,但创作热情不减。不久前,他设计制作了一架推进式遥控模型滑翔机——“毕逸哥拉斯”(见题图)。这架滑翔机装有一副独具特色的螺旋桨:起飞和爬升时,螺旋桨仲出桨舱张开,为滑翔机提供所需升力(图2);爬到预定高度或遇到上升气流时,螺旋桨折叠收纳到机身内,模型飞机可自由翱翔。那幺,“毕达哥拉斯”是如何实现这些特殊功能的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一般的遥控风筝或横型飞机,是通过舵机控制升降舵、方向舵或副翼来改变飞行方向;而矢量动力的遥控风筝或模型飞机,则是通过舵机控制其方向轴上的电机和螺旋桨向上、下、左、右运动来改变飞行方向,且同时通过电子调速器控制无刷电机的转速和螺旋桨拉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Young  Dream  张尧图 《航空模型》2011,(5):14-15
为提高飞行性能,花式特技模型飞机通常选用宽大的机冀及带有补偿的操纵面,以求获得低翼载荷和足够大的操纵力矩。当这些“常规手段”部用尽时.设计师们开始绞尽脑汁、另辟蹊径。不知是哪位设计师受到“翼刀”的启发.将这种本用于解决机翼气流沿展向分离的设计用在花式特技模型飞机上。这种新颖的设计,一时间竟成了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19.
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由于降落不慎等情况,经常会造成螺旋桨损坏,甚至影响飞行训练。  相似文献   

20.
螺旋桨的桨叶角与产生拉力的大小很有关系。图1表示了同一桨叶剖面桨叶角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迎角a相同,相对气流速度相同,产生的升力也相同,但若桨叶角越小,那么升力向前的分力即拉力便越大;反之,如果桨叶角越大,螺旋桨产生的拉力便越小(图2)。这就是为什么竞速模型飞机必须使用高转速的发动机,以用小桨叶角的螺旋桨来产生足够拉力的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