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宁波旅沪同乡会是一个以商人为主体的多元自治组织。他们在上海社会局登记取得合法身份后,采取现代党团组织的选举法和任期法,代表宁波旅沪同乡的共同利益。同乡会自筹资金开展各项社会保障事业,保障同乡的利益。虽然他们实行的社会保障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在当时政府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其社会保障事业却覆盖了相当多旅沪宁波人,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对旅沪宁波同乡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宁波旅沪同乡会的社会保障事业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乡会组织大量涌现。徽宁旅沪同乡会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徽宁旅沪同乡会建立的初衷是为旅沪同乡提供服务。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它不仅仅为在沪同乡服务,也对徽州地域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旅沪宁波同乡会是旅沪宁波人在上海的重要组织,它积极从事教育文化事业,创办了大量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和贷学金,创办报纸和发行刊物,兴建公共文化设施,重视社会教育。其因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成效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对上海宁波邦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是安徽人,没有在省内任过职,但热心桑梓教育,对安徽教育事业影响很大。这里略举数事:一、平民教育一九二三年八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陶先生被推为安徽董事之一。会后亲赴南京,推动旅宁同乡会“决定把南京歙县试馆每月收入拨作提倡歙县平民教育之用,又去上海约集旅沪同乡会商榷平民教育进行方法”。“公决赠送旅沪不识字同乡平民千字课本,使一年内无人不识字,并划一部分收入为推广徽宁两属平民教育之用”。“现在从县而府而省,均已稍有头绪,以后可以为全国效力了”。  相似文献   

5.
近代外国侨民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量涌入中国。侨民数量的变化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在经济方面,侨民来华既受个人经济动机推动,也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与西方工业化国家对中国等传统封建国家实行政治经济侵略从而建立世界市场的结果。在非经济方面,他们来华受到当时西方社会、思想、宗教及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来华的动机不同,他们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状态,这同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由新文化运动而营造的思想环境、北洋政府在思想文化方面所采取的政策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原因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和研究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7.
从歙县旅沪同乡会组织来看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歙县旅沪同乡会的考察,来揭示传统社会组织在近代发生种种变迁的态势.并进一步分析“变”的背后仍有很多“不变”的东西。由小见大,其实传统社会在向近代转型的进程中,“变”与“不变”也是并行而共存的。  相似文献   

8.
1910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吞并了朝鲜。1919年3月1日饱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民众发起了独立运动。作为中国舆论的代表,天津的《大公报》和上海的《申报》对三一运动的起因和过程都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对运动也给出了自己的评论。日本的残酷殖民统治是造成三一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三一运动的过程中,朝鲜民众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表达要求独立的意愿。三一运动遭到了日本殖民者的残酷镇压。中国境内的朝鲜侨民采取了多种措施声援三一运动。北京政府对朝鲜侨民的独立活动进行了限制。中国舆论对三一运动的态度是同情和支持的。  相似文献   

9.
一段并非壮烈悲怆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但在记忆中却不曾抹去。1945年深秋的北平,日本宣布投降已几个月了,曾经是占领国国民的日本侨民被集中在西直门外的一片树林里,等候被遣送回国。当时我在北平读高中,有一天和几位同学结伴参观了那个营地。说实话,除了好奇之外,更多的是想看看当年趾高气扬的日本人战败之后的惨相,一吐  相似文献   

10.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是20世纪中国震级最高的一次大地震,造成的灾害也是空前的。地震发生后,执政的北洋政府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救助,便把抗震救灾的重任让渡给了民间社会。新闻媒体在这次震灾救助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甘肃旅京同乡会和华洋义赈会担当起了救灾的主力。近代中国抗震救灾的各种要件在这次震灾中已经基本具备,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底,日军占领上海,尽管此前或此后许多中国企业都成功地进行了迁移,但国民政府工业西迁动员的乏力、部分工厂迁移的困难以及企业家观望的态度,使大部分企业还是留在了上海。面对日军和日商的侵吞,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的华商企业家,为维持自己的产业,与日方进行了交涉与周旋,对日态度渐趋现实。部分企业通过各种努力获得维持和发展,但更多的企业不得不从“消极抗日”走向“被迫合作”。通过“中日合作”维持企业,成为战时想保存产业的企业家被迫做出的选择,但这也让他们陷入危险境地。  相似文献   

12.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怀矿案发生在1902年,职商阮毓昌由当初官办通化、怀仁(恒仁)等处矿产变为商办,吸收英日股本,私自与之订立合办合同,其中华股虚而不实,极易丧失矿权。阮毓昌随后向清政府奏请开办,企图蒙混过关。随着清政府对外资办矿政策的转变,对中外合办矿业的流弊更加注意防范,清政府及历届东北督抚及时发现其承办通怀矿务的种种弊端,并对矿案及时进行撤销,粉碎了日英借“中外合办”为名,攫取通怀等地各处矿产的阴谋。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联日策略及其动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靖  吕琼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1):130-132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与日本长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了谋求日本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孙中山曾经采用联日策略与日本政府进行各种谈判。对这种策略及其动机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理解当时的革命处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时期 ,日本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 ,采取反对袁世凯的政策 ,引起两者关系的紧张与恶化。但最终由于英国等国的干预 ,日本被迫妥协 ,放弃了对袁敌视的政策。从日本和袁世凯的关系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辛亥革命的。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日本国民面对地震、海啸以及核辐射的三重灾难而表现出的井然有序的国民道德成了海外诸多媒体除了报道地震灾情外给予关注最多的部分。本文从分析日本公民德育体系中应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因素入手,希望对中国突发事件中公民道德的养成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与《日本国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填补了近代中国日本资料方面的空白,进一步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使其视野真正定位于整个世界。他在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学习日本维新改革的政治主张,启蒙了中国人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救国的尝试性处方,成为中国维新变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与琉球之间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有赖于中国政府的扶持和帮助,琉球王国在十五世纪时成为东南亚重要的交通中转站,以此王国进入了繁盛的时代。邻国日本对此觊觎良久,其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向琉球渗透,最终以侵略战争的方式把琉球置于控制范围之内。中日之间为此展开了一场特殊较量,对其结果的反思有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当时东亚的国际形势和进一步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代日本经过倒幕维新运动后,明治新政府开始走向政治舞台。然而,羽翼未丰的日本却仿效欧美列强的方式,以武力威逼朝鲜签署"日朝修好条规",从而迫使朝鲜开港。在此期间,日本还促成朝鲜对欧美国家的有限开放,一方面造成朝鲜乃"独立之邦"的事实,打击中国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宗属关系;另一方面在各国与朝鲜交涉中扮演了协调者的角色,进而彰显了日本在对朝外交中的主动性。日本政府出于控制朝鲜半岛的目的而以不平等条约胁迫朝鲜开港,这不但违背了朝鲜的意愿,也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This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Japan and Singapore and the role English plays in both countries.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Japan has not been very effective. Although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English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80s, schools still use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and most Japanese do not possess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 necessary for interacting with foreigners. Government rhetoric has also been hesitant in encouraging the learning of English due to concerns about English becoming a threat to the Japanese language and Japanese identity. This paper uses the case study of the Singaporean Chinese to point out that unlike in the Singaporean case, the chances of the Japanese shifting towards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values associated with it are relatively l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