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存感性化和审美世俗化在今天的生命个体上已经融为一体,而这也成为当今人们对于文学认识的期待视野。文学研究乃至文学理论的教学应该加强对于这一时代审美精神和审美主流的关注。文学研究和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应将消费时代的大众审美作为新的切入点纳入课程体系,激活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教学。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是研究美学问题的风靡欧美的横向性交叉学科,它的思想以其活力和可塑性而为许多学科所汲纳和融化。它的“共同创造”论、“期待视界”论、“召唤结构”论,为我们研究商品的存在方式、商品消费的审美心态、商品美的创造提供了新的思维视野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试论期待视野与文学创作活动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期待视野作为姚斯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其全部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它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文学创作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同时,文学创作活动中,新作品的陆续涌现,又不断地拓宽和更新着读者的期待视野。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因为中心概念“期待视野”与阿多尔诺的否定性美学的牵连 ,姚斯没能完成接受美学的新文学史规划 ,转向了重新发现的审美经验研究。他用审美经验的双重性作为绝对否定的解毒剂 ,重新解说审美快感 ,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审美经验的三位一体 ,建构审美认同模式。所有这一切是接受美学解释学主题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探索语文教学的途径时,如果转换一种新的视点,开辟一处新的视野,或许对探索有所帮助。在审美视野中来探究语文教学问题,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观点。一、在语文教学中审美视野具有整合科学性、人文性特征对语文性质的讨论已近一个世纪,至今也难定一尊。从对?..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期待”名称及内涵 阅读期待概念源于“前结构”、“期待视野”概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前结构”就是读者在解释文本之前就具备了的先有、先见、先把握。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是以“前结构”为基础的,“前结构”使“具体化”带有主观成分、再创造成分。德国接受理论家先驱汉斯&;#183;罗伯特&;#183;姚斯将“前结构”概念用于解释审美,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指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和接受动机投射在大脑上形成的关于未来作品的“既成图式”。这种阅读文本的既成的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7.
审美化阅读教学之核心在于文本审美,既是审美就应当确定一定的审美理论作为其审美指针,味象审美理论就可担此大纲.因为味象审美独具民族审美特性,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蕴含,切合学生的审美期待视野,因而容易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境界,从而可以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8.
味象审美奠定审美化阅读教学美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化阅读教学之核心在于文本审美,既是审美就应当确定一定的审美理论作为其审美指针,味象审美理论就可担此大纲。因为味象审美独具民族审美特性,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蕴含,切合学生的审美期待视野,因而容易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境界,从而可以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渎马原的小说,就会感觉到他在时时打破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或者情节的发展逆转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造成了审美期待的挫折,或者故事的表象把汝者的阅读期待引向真相的对市面,造成了审美期待的悖论,结果往往是对完满和美的毁灭,就如现代派大师波德莱尔笔下的“恶之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派影响的结果,它能够满足读者们的求新求异心理,也表现了作者对完满和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作为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为方言电视节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方言作为方言电视节目的信息载体,反映着地域文化内涵。方言电视节目要以地域文化为基础,顺应受众的期待视野,同时又不能一味迎合,要把握一种适度的审美距离,超越其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诗歌美学的新概念,“断片”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它是诗意的向标、诗情的集聚、诗境的拓展、诗美的升华。“断片”揭示了诗人和读者的审美感受力,为阐释现代诗歌开拓了广阔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2.
网页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它既兼容了传统平面设计的特征,又具备其所没有的优势,从而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途径。所以网页设计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需要其构成要素、视觉流程、视觉审美等诸多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韩孟诗派之奇崛生新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孟诗派在创作中都各自追求一种怪奇的美学风格。韩愈追求新奇生硬之美 ,贾岛以清苦奇僻为美 ,孟郊很喜欢萧索清峭之美 ,李贺追求清幽凄艳之美 ,卢仝以朴拙雄浑为美 ,刘叉则以狂劲直为美。韩孟诸人打破了古典抒情诗的和谐优美和种种程式 ,开拓创新 ,并各自成家 ,大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审美视野 ,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奇特而罕见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因过于强调音乐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一味承袭“严肃音乐”的教育教学程式,导致了音乐审美价值研究视角狭窄,陷入了误区。本文力求通过音乐价值与音乐审美之间、音乐文化价值与音乐审美价值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探讨,从而揭示音乐审美价值的内涵及其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审美制度问题研究》反思了两种美学传统,提出了新的美学命题,尝试新的美学形态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重新思考现有的美学形态和美学问题,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对于人们重新思考美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推进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到"审美"的转变过程中,审美发生作为美学研究的起点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梳理审美发生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中所存在的误区,可以对审美发生问题研究的深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坡会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传统的民族节日。芦笙曲和踩堂舞是坡会的主体活动,作为节日期间集中展现的民族艺术,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文化。在审美人类学的视野下,通过分析民族节日的审美语境,将其放入社会文化背景中,对坡会的审美文化及其内在意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电视艺术和审美文化相关论说的研讨和借鉴,借助中国电视媒介环境的分析,试图从多元、重构、审美生产、审美消费和审美批评等方面探讨新时期中国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建构,希望以此促进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实践美学论争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学学科的发展既表现在其思维方式的变更上,也表现在其学科基本范畴和概念的推进上。新世纪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既要面对变化了的审美文化现象,又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给予现代人的生存以意义的阐释系统。从现代性的学科建设角度来看,新实践美学只是传统实践美学观的系统化,对于美学学科建设而言没有提供新的思想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