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历史上,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关系,在政治方面,唐朝册封回纥可汗,在回纥境内设置机构,派遣官吏管辖,驻军防守,回纥汗国隶属于唐朝;在经济方面,绢马贸易、驱马市茶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绢马贸易又有其深远影响;在文化方面,唐代的汉族文化与回纥文化相互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朝王室与回纥可汗之间的和亲,加强了各族的内向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就是说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关系是悠久的而且是非常密切的。  相似文献   

2.
回纥为我国西北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唐来往密切。在唐与回纥的交往活动中,其与唐和亲达八次之多,为唐与少数民族交往之最,是唐与回纥政治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笔。通过分析八次和亲,从中了解有唐一代和回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3.
安史之乱后,绢马贸易对唐中原王朝和漠北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回鹘倚仗草原丝绸之路,将唐朝的丝绢转售给西域和中亚地区,从中获取了高额的利润。作为特殊环境下的产物,虽然存在弊端,但却为连结西域与唐王朝的纽带,对双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贸易进行的过程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也在交往中互相渗透,互动发展,共同推动了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域史论丛》第二辑中载刘戈同志的《论回纥可汗顿莫贺达干》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对顿莫贺与唐的友好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与高度评价。其中涉及回纥与唐的各种关系,如帮助唐中央消灭敌对力量突厥,解除唐西北边患;回纥对唐的功和过;对顿莫贺、张光晟的评论等等。有些问题还有商榷的必要。作为少数民族的回纥地方政权的一切实施,与唐中央的关系,如何正确地衡量,似应从有利双方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历史发展着眼,否则就不能完整地看待这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问题。试就我个人管见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唐与回纥的交往过程中,唐朝经常要派遣使者,对回纥进行册封、吊祭及和亲等一系列的活动,其对双边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使者作为唐朝对回纥政策的执行者,其自身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其使命完成的情况。因此,唐王朝会慎重地选择出使的使者。本文试图运用所见史料,对唐朝派往回纥的吊祭、册立和吊祭册立使本身的家世、个人修养、出使表现,及返唐后的仕途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聚居于漠北草原的回纥民族一度兴起发展,与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形成对比。在唐朝与回纥民族交往过程中,各自均经历了盛衰的发展过程,但彼此之间仍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唐朝与回纥之间的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具体表现。文章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唐朝与回纥的交往,分析其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安史之乱中,回鹘汗国倾其全部兵力,助唐平定了叛乱,为大唐立下再造之功。但回纥的援助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唐朝政府以其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争取了回纥的军史支持,而安史叛乱集团也有很大机会来争取回纥的支持或中立的,但由于叛乱的集团核心人物目光短浅放弃了机会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相似文献   

8.
和亲是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其和亲范围、涉及面、人数、持续时间、效果、影响皆超过了前代.唐与回纥和亲始自安史之乱,前后共8次.以公主身份正式出嫁的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和亲回纥的事迹不仅在历史典籍中得以记载,在文坛上亦留下了些许痕迹.通过对有关诗歌背景和意义的阐释,剖析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发展史,探寻中唐诗坛的风气和诗人的心理趋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薛延陀汗国建立时间,薛延陀汗国与唐政权的关系,薛延陀部分回纥化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求得出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解决唐代西域史上的一个悬案而作。后西突厥两厢汗国衰亡后,突骑施汗国成为阻止大食东进的屏障,曾与唐朝长期结盟,双方盟与关系的破裂原因一直是个谜。本文认为,双方争战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贸易纠纷,而在于突骑施苏禄汗国兴起后,迅速包举了西域大量的游牧部族,与唐朝离强合弱、分而制之的意图相悸,其军力之盛,大有成为一个继东西突厥及薛延陀汗国而起的新的北方雄主的气势,已成强藩震主之势,使得一场大战不可避免。突骑施与吐蕃的交通,给了唐廷新的北方孤形包围圈正在形成的巨大震憾,加重了二者攻战的危机。苏禄对唐的几次武力讹诈,加深了双方的猜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开元二十二年的绢马贸易纠纷保不过提供了战争的口实。  相似文献   

11.
舞马最晚于三国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到唐玄宗时期,舞马活动形成规模并掀起高潮,唐后则在中原大地消失。随着唐朝的兴衰,不同时期的文人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解读视角出发,塑造出多种多样的舞马形象。盛唐时期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安史之乱时杜甫的《斗鸡》、中晚唐时期陆龟蒙的《舞马》以及唐亡之后宋代诗人徐积的《舞马诗》,均对唐代舞马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舞马亦随这四首诗词经历了从天马到祸马、谀马再到悲马的形象流变。  相似文献   

12.
自公元970年北宋建立至1127年结束,其存在的一百六十七年间夷狄威胁相伴始终,因此政府重视马政建设,并对马政之保马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文章主要从北宋保马法的形成背景、发展脉络和历史评价三个方面予以浅论.  相似文献   

13.
15世纪初叶,在国内战争压力下,明朝政府积极发展中朝两国关系,派遣使团进行了首次境外大宗官方贸易。中朝两国就马匹的价格、数量、质量和交易方式进行了成功的商谈,使此次易马具有了明显的商业特征,为明代中朝贸易提供了一种新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根据有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公元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中叶鄂尔回鹘汗国瓦解之前的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卫木河流域的历史及民族状况;在第二部分探讨了所旧的“回鹘西迁”的问题以及史料中所记载的回鹘的一支“西奔葛逻禄”的说法,根据相关史料指出,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里木河流域实际上归鄂尔浑唱回鹘汗国统辖,叫鹘人是迁往本民族自古以来生活的地区。第三部分中.描述了庞特勤率回鹘人翻越阿勒泰山,从别失八里向南推进,先至库车地区,后在焉耆建立西回鹘汗国的过程。在第四部分,探讨了庞特勤与仆固俊的关系、西回鹘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以及西回鹘汗国为仆固俊所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蒙古牧人常常赋予马以神性,把马视为神灵和保护神,因此,对马的图腾崇拜不仅仅表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而且也反映在蒙古族的祭祀习俗中。马崇拜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崇拜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丰富了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中的骏马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赋予骏马意象以思想意义和道德内涵,《诗经》中已经开始对骏马的形象美进行描摹。唐诗中的骏马意象意义更加丰富,它的内涵和特色在唐代前后期有明显的不同,但都展示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地问一股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着和平共存的精神,唐代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在对外开放中,唐朝充分利用国际人才以及经济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唐代社会发展。因为对外开放,不仅使唐廷能准确把握世界态势,而且形成了东亚中华化圈,使中华社会有了新的环境依托;还使唐代社会产生了新的经济基础与化价值,决定了此后中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势,唐代对外开放对中华社会的发展确曾有不可小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明洪武二十二年,关于四川岩州茶马司定价问题,《明太祖实录》记载:一匹马给茶一千八百斤,《弇山堂别集》记载为:十匹马给茶一千八百斤。凡研究明代茶马贸易的学者基本上都采用《明实录》的说法,以此来论证官营茶马贸易衰落及相关问题。之所以出现以上二者差距十倍的原因,是因为抄写或勘印所导致。事实上",马十匹给茶一千八百斤"更能符合当时岩州茶马比价的实际,也与明王朝整个茶马比价政策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贾公彦广泛征引唐制疏释《周礼》之经注,范围涉及赋役、科举、刑狱、市政,吏制、宫室、天文等诸方面。赋役方面,周、汉两代每季度上报一次"四时薄",唐时变为每年一次。周时每三年一次大比,主要是对户口及财物进行统计;汉时每年一次,主要统计户口之数;唐代造籍,又改回周制的每三年一次。不仅统计户口、财物,地宅也在造籍范围之内。刑狱方面,对于过失杀、伤人之畜产,周时由调人协调解决;唐时则有成文法可依据。对于盗贼的惩罚,周时是没收盗贼家财;汉法与唐律规定更细致,有主之赃物要还归失主,官家之物或无主者没入官府。市政方面,唐代对物价的评估更严格,次数由汉代的每月一次变为每月三次。  相似文献   

20.
王馨英 《天中学刊》2012,27(5):90-93
土贡制度在唐代已经相对完备,土贡物品本身所蕴含的性质及唐政府对土贡数量的规定更能体现出唐代土贡所代表的象征性意义。唐前期土贡物品是由专门的朝集使负责运送至京师的,后期则多由宦官或专使负责。在唐代,土贡由专门的机构负责保管,保管的办法也十分严谨。至唐中后期,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土贡制度逐渐成为当地贡户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