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人作为是感性的存在物,就意味着人是受动的存在物。人是具有受动性的,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和约束,包括人类自身的心理制约、自然的制约、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等,但是人类并没有被受动性吓倒,而是积极发挥能动性,通过实践认识和利用人的受动性。  相似文献   

2.
实践批判理论的主体实践是能动性主导受动性的统一,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向度,不断改变实践的方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即人类自由解放的社会。这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核心的逻辑,据此可在严密系统中理解其余一切原理,恢复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对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不应从客观,而应该从主观、从人的主观能动活动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正是因为有了人的自主能动性,才有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源于人的能动性中包含着受动性,它以人的主体能动活动为基础,不是外在于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寓于人的主观能动活动之中的。人的主体能动性是正确把握人类社会规律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何英 《考试周刊》2011,(43):86-87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人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如何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本文从三方面谈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主体性与人类主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事物(包括作为客体的人)处于对象性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关系属性。它的内涵包括: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创造性与制约性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6.
崔生双  石扬 《宁夏教育》2003,(10):12-13
从人性的角度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而“独自”式学习是一种被动学习,被动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思想,从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能动性、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具有受动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三个方面,阐述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论的哲学起点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关于实践的基本特征,哲学界一般认为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参见肖前、李秀林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314——317页);还有人提出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实践除了具备上述特征外,还具有开放性这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动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如上所述,初中与高中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从教学内容看,初中以道德规范、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注重的是学生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焦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主体性教育主要是指向于充分发挥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何谓主体性呢?有学者认为,“严格说来,主体性也就是主体所潜在地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主体性不仅仅意味着能动性,它同时包含着受动性与为我性”。受动性揭示的是“人对自然对象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人之所以要发挥能动性的客观根据”。为我性揭示的则是“能动性作用的方向性,因为人类征服自然对象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对象本身”。由此可知,主体性应是能动性、受动性与为我性的有机统一体,主体性的发展也必须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能动性的角度理解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人类基因组计划”引起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认识自身的世纪工程,其中蕴函了深刻的哲学意义。从哲学层面反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体现了生物科学深入分析与辩证综合相 统一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人作为有机整体与基因的有机构成的辩证统一;人的特性是基因的自然性与环境的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以及人的认识的无限制与人的实践的有限制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能性是人在道德修养中居于主体地位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意识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意识在主体能动性发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有助于实现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 ,实现道德理想。要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必须处理好自由与必然 ,个体与普遍主体、道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着灵魂与肉体的有机结合,印第安图腾“羽蛇神”就是这一梦想的生动体现。对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的独特感触使英国作家劳伦斯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同时把自己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性格反映在部分男性形象的身上,最终完成了自己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的社会化是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的现代化是人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引入人的社会化概念,对自身的学科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目的的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环保问题成为全球化问题的热点。科技乐观论者、深层生态论者和社会生态论者各据一端,争论纷呈。对此,文章提出了借鉴王船山自然观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王船山的自然观承认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张一定要先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再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将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这种观点同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自然主义,既有部分的联系,更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体悟教育:回归人的本真存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应该关涉人的生存,认识人的生存特性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实践表征着人与世界之间最为本源性的关系,也是人之为人的深层根据;悟性则是人的一种本能。因此,实践与觉悟是人"本源性"的生存特性。体悟教育彰显人的这种"本源性"的生存特性,是人生存状态的澄明与回归,因而它是回归人本真存在的教育,并且可以引领人走向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7.
景观变异是人类主动或被动建构更适于自身生存空间的结果,对景观的审视,更重要的是应关注其背后人们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劳动不仅是个体创造生活世界的实践手段,还是个体显现人的类本质、实现自我发展的实践途径。因而,劳动教育具有人之何以为“人”、人之以何成“人”的价值导向与综合育人作用。“职业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应然归宿与身份确证,劳动教育对职业启蒙的意蕴投射实为生活世界中实践导向的内在要求与社会需要。劳动教育应当回归人的身体意蕴,把握其真;应当转向人的工具意蕴,发扬其善;应当激活人的创造意蕴,实现其美,从而促使个体成为拥有完整主体生命、能过德性生活、能创造美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19.
人不是什么,作为卡西尔质疑西方哲学人学观的独特方式,意味着人之存在不是“形而上学”、人之本质不是“感官图式”、人之生活不是“因循守旧”。卡西尔主张把人的问题还原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力图通过符号去领会和展开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人在劳作中不断呈现自己全新的生活。“符号宇宙”的致思理路同时启发我们,“人”所具有的历史穿透性不能停留于理性的分析,而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地基之上。讨论人的问题,需要回归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意,人终究是历史行走中的人、社会生产中的人、实践创新中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