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记者,有段时间,我很为自己没有“新闻理想”感到惭愧。是的,大家都在谈“新闻理想”,似乎没有理想,你就要被这个行当抛弃。我对此感到困惑,怎么没听到其他行当的从业者在谈理想?怎么没看到我们的外国同行把理想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与一批新进报社的年轻人座谈.当时问了一句:新闻理想与就业压力在你择业时的分量哪个更重?谁敢说自己就是为了新闻理想而来?没人接茬,也就没再展开. 谈理想,很奢侈.最有理想的,就是不知柴米责的小学生,理想一大把.当然,有些是真想,有些是作文逼出来的.只是,现在的小学生也实际得很,理想估计也少有人想了.成年人呢?有理想,就另类,甚至让人觉得偏执.即便是我们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聊得最多的也是"实际";你参加工作越长,工作越投入,亲人对你说的越是.差不多就行"、"悠着点"、"身体要紧",绝少有说"理想要紧"的.  相似文献   

3.
工作中常常有通讯员拿些稿件同你磋商:"你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稿子?"在纷纭杂乱的报道线索中,怎么挑选报纸需要的新闻呢?面对通讯员的问题,又该怎样给他个明确的答复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林夕 《青年记者》2008,(13):21-22
"你为什么想做记者?" "不知道." "你学什么的?" "激光." "哦,那你一定很有新闻理想." "对不起,绝对没有." "……" 这段话已经重复过几百次,上千次,每一个人得知我非科班出身,还是学理工的,加上书没念完就跑出来当记者,都很好奇,设想我或许应该是怀着点什么新闻理想的,可是,自己却怎么也找不到.  相似文献   

5.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6.
要我给今天的记者提"忠告",心中一片茫然.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能说什么,枯坐终日,一字不出. 世事大变.我当记者时的那些"经验",有的还可能管用,有的则完全没用了.我没采访过黑窑主,没受过黑社会的威胁,没接触过贩毒分子,也没奔袭千里去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那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还没有"新闻发言人"这个新生事物,更没有人当面训我:"你是代表政府说话,还是代表人民说话?"我知道我们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同时我也看到我们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进展缓慢,相反有的却正在断裂、坍塌.所谓精神滑坡,不仅是指信仰、理想在逐渐消失,而且直冲我们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有新同事问:我非新闻专业毕业,也不是中文专业毕业,文笔不好,怎么写出好新闻?其实对于新闻来说,精彩的表述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其实是"料"。没有"料",巧妇亦难为无米之炊。有的记者感觉写出来的稿子枯燥乏味,很可能不是文笔的问题,而是采访不够深入,或者"料"本身没有什么看点。与精彩的表述、深入的采访相比,"料"本身的价值是新闻工作者更需把握和追求的。这个"料",我们称之为选题,很多媒体每日谈题,  相似文献   

8.
写评论苦,写评论难。苦在何处?难在何方?以自己的写作经历看,自觉苦在神思,难来灵感。工作中常听一些喜欢评论写作的朋友慨叹:"这个题目我怎么就没发现!""这个由头我怎么没遇到!""这个角度我怎么没想到!"等等。仔细忖度,这里所说的"没发现"、"没遇到"、"没想到",很大程度上涉及的不是评论写作本身,而是提笔写作之前的灵感问题。当然,这种灵感并非仅仅来自提笔之前,有时也来自写作之中和  相似文献   

9.
责任,是个沉甸甸的话题.每每提及,我就在想,世上有没有没有责任的入呢?无业者?不,他还有对家庭、子女、老人的责任;孤儿?不,他还有对社会的责任;傻瓜?对了,傻瓜虽没有责任,但他的责任却转嫁到监护人的身上.看来世上没有什么推卸责任的理由.这里,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点自己在档案工作中对责任的理解. 初识"档案":好奇中体味责任 22岁那年,我从空军某基地调到四医大机关从事档案工作,内心既好奇又兴奋.当时档案室有三个人,一个老同志带着我们两个年轻人,没有任何基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怎么干就怎么干.我清晰记得,当时我的主要工作是整理移交第四批老干部档案.翻开档案,大部分纸页已经发黄发脆,吹弹即破,还有些是用专用纸精心裱糊过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审片或看其他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时常常感到,有些很好的新闻题材被做成了一条简讯, 新闻资源的浪费现象比较普遍。那么,怎样使新闻资源运用达到最大化呢? 一、重结果更重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对新闻的理念一直都比较重视有结果的事件, 如:某时某地发生什么、情况怎么样、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比较讲究完整性。有些报道甚至由于"结果"没出来就先搁置着,等"结果"出来才予以发布。这么一来,从时效上看,因为要追求有"结果"而影响了报道的及时发布;而从可看性方面看则更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这种事让我碰到不是少有的几次:要材料——越来越多的年轻记者常在采访一些会议时,追着会议举办方的有关人员问"有没有材料"。这是"画面"。"画外音":没材料怎么报道?早先是为记者提供领导讲话稿,后来是发给记者"新闻参考稿",再后来就更直接和更干脆了,连"红包"带"新闻通稿"  相似文献   

12.
有些同志询问他们的稿件为什么命中率不高?根据我在中央台新闻培训班学习的体会和经验,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新闻角度没选准。什么是新闻角度?这就和照相一样,角度选得好,照得就好看些,新闻角度就是作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也就是作者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把新闻事实中最主要的思想传给读者和听众。那么,怎么找新闻角度呢?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比较中学习。一是看看从  相似文献   

13.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到底学什么,该怎么学?这是让很多在读研究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研究生真正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通常只有一年半至两年,其它时间大都花在写毕业论文和寻找工作上了,于是很多人提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到底能学些什么呢?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多学点东西、多出点成果呢?我  相似文献   

15.
做特别是对一比校大的经济政策的报道,找到点,谈变化、谈效果、谈对策、谈不足,做到以点带面,这样才好看.很多人认为,变化就是不同.只有当前和过去在效果上有了不同才有新闻可做,没有就做不下去.其实不然,没有变化依然可以做新闻,且可能做出更大的新闻,深度高度可能就在"没有"之间达到了.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时代背景,给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固有原则以及现状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与挑战?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如何在新媒体浪潮中坚守自己的新闻理想和底线?笔者认为,是时候重提并倡导"新闻专业主义"了。  相似文献   

17.
“县委宣传部干什么用?”这个问题,本来不必赘言,而今,似乎不可不多一句嘴了。前几天,山东某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带来几篇稿。我一看,内容无可挑剔,文笔也不赖,可惜,题目选得太一般,不是“记某农艺师的成长”啊,就是“某某乡认真进行党性教育”。我问,难道贵县就没有更吸引人的新闻吗?对方答,怎么没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新闻写作上常见的通病,是不新、不深、不精、不活。其中主要原因恐怕就是记者没有在"身入"上下功夫。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记者应该是个"行者"。的确,新闻是"跑"出来的,作为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对此,我去年参加全军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活动后感触尤  相似文献   

19.
“县委宣传部干什么用?”这个问题,本来不必赘言,而今,似乎不可不多一句嘴了。前几天,山东某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带来几篇稿。我一看,内容无可挑剔,文笔也不赖,可惜,题目选得太一般,不是“记某农艺师的成长”啊,就是“某某乡认真进行党性教育”。我问,难道贵县就没有更吸引人的新闻吗?对方答,怎么没  相似文献   

20.
无论搞新闻写作,还是搞文学创作,都追求写得生动.这不仅是对的,而且至关重要.有人写出的文章,自己挑不出毛病,别人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只是谁都觉得不生动,我看这往往比任何毛病、缺点都更大.世上有许多没毛病、没缺点的东西,但人们也不会仅仅因其"完整"而尊重它,因为它没有特殊价值.光光的羊粪蛋,圆圆的鹅卵石,它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我看把它捧在怀里的人不多,道理很简单:它廉价或无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