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漂系列"和"花街系列"是徐则臣小说世界中基本公认的两大版块,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用"回乡"模式将花街与北京两大空间的书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引入了全新的空间"耶路撒冷",勾勒出主人公与"成长花街——出走北京——重返花街——到耶路撒冷去——到世界去"的路线。文学空间的板块扩张实则与徐则臣对历史的思考相互映衬,在北京与花街通过"回乡"模式合并的表象之下,是《耶路撒冷》为70后一代人的独特历史著书立传的明确意识。通过"内历史"与"外历史"的双轨并行的方式,徐则臣探讨了一代人建构自身的精神信仰、寻求历史主体性和合法性等命题,以"出走"的姿态让自己的创作通向了更广阔的疆域。  相似文献   

2.
徐则臣作为"70后"的代表作家,在当今文坛可谓炙手可热。目前,研究界大多将关注点放在他的"花街"系列及之后的作品,而对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步入文坛的过程鲜有论述。徐则臣将淮安视为文学故乡,在花街上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而将现实故乡东海作为写作的素材库,两地分属一表一里,在徐则臣的小说中相互融合。本文在叙述徐则臣转徙经历的同时,兼谈他的转徙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家徐则臣,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2014年先后荣获“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作为徐则臣的母校,淮阴师范学院于2014年10月11日,举办“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邀集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和省内十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齐聚淮安,对于徐则臣的作品和创作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4.
《北上》是“70后”作家徐则臣的代表作,也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评论界对《北上》解读一直相对匮乏。《北上》是一部系统考察运河文化衰落变迁的作品,这在徐则臣以往的写作中,乃至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它的意义必须被放置到“70后”作家群体中才能进行理解。一直以来,“70后”作家的文化反思力度比较弱,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解释力。《北上》展现了这个群体一种不断突破的意愿和能力,也在潜在层面上触及了“70后”作家的书写和思维问题,表明了以徐则臣为代表的“70后”作家要突破自己的认识障碍,关注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地。  相似文献   

5.
"70后"徐则臣的小说写作在两个层面体现了其"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交织杂糅的特征:在文学史脉络上,"80年代"文学的"理想主义"和"90年代"以来社会语境的"现实主义"的繁复纠结;在作家自身的写作序列里,"理想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笔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第11期《人民文学》是"青年作家专号",虽然阵容整齐,却较为平淡,看不见青年作家该有的蓬勃锐气,不免令人有些失望。徐则臣的《人间烟火》(中篇)是本期中较为出色的作品。小说延续着作者"花街"、"石码头"系列小说的故事和叙述风格,讲述一对夫妇的悲喜人生。从因妻子婚前偷情打胎不能生育的互相怨怼到抱养儿女之后的相濡以沫,他们屡遭不幸却渡尽劫波终能向善。  相似文献   

7.
《耶路撒冷》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丰富的意义空间阐释"我"与"我们",借助出走与回归,原罪与救赎的原型模式,书写出独属于"我们这一代"("70后")的心灵史诗。通过对初平阳等人精神褶皱的层层展示,《耶路撒冷》表现出当下"70后"写作的一种新突破:充满历史反省精神的个体私语写作。在将大历史、大社会处理成氤氲的精神背景之时,徐则臣向个体精神世界的内在痛苦发掘意味着新的写作维度。徐则臣的个体精神私语始终与外部世界血脉相通,以内在之"我"沉淀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之痛。  相似文献   

8.
徐则臣是新世纪以来文坛崛起的70后作家之一。从2004年以短篇小说《花街》和中篇小说《啊,北京》在文坛崭露头角开始,他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京漂系列和故乡系列。在故乡系列里,运河亘古不变地流淌着,靠船讨生活的汉子们走上石码头,所有故事都在花街上发生。在混乱喧嚣的人群中,我是一个叫作穆鱼的少年,站在暗处观察着周遭的世界,一个人孤独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70后经历了两个社会阶段的转换,这使得他们普遍有着不同于前后两代人的性格特征,他们矛盾、焦虑,在对外部世界的怀疑中,转而关注和探索精神世界。本文是以徐则臣的《耶路撒冷》为文本,来解读70后们如何解决信仰危机、重建精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运用"归乡模式",通过"70后"初平阳们的回忆,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一套"70后"成长史的话语体系。在这套话语体系中,他嵌入了诸多"70后"作家写作的关键词:"时代与自我""漂泊与寻找""反思与重建"。这一切使得《耶路撒冷》成为一本极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小说。  相似文献   

11.
《北上》是"70后"杰出作家徐则臣的最新力作,在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它被称作是"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以世界眼光审视中国,描写纷繁的历史,展现宏伟的气派。"焰火"结构统领全局、人称视角巧妙变换、历史现实双线交织,这部作品在叙事结构上的别出心裁,使得它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窥探这部佳作的奥妙。徐则臣逆流而上,敢于挑战具有世界格局的历史题材故事;打破范式,在叙事方面进行多次探索。他的"野心"与创新对长篇小说进一步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使我们对于创作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女佣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较为普遍和独特的叙事现象。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女佣叙事总体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其中苦难叙事、跨阶层的恋爱叙事和"出走"叙事是常见的三种模式。它们在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作家笔下有共性,也有差异,承载着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和作家的独特性思考,也给后世文学中的女佣叙事提供了一定的艺术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如此题目,并不是说徐则臣将"身份认同"当作了形而上追索的内容,而是说,在他持之以恒的"北漂"书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元素。这种元素从丰厚的现实土壤里长出来,又超越其上,以"身份认同"的形式开出了朝向精神层面的花朵。一直在不断沉淀和精进的徐则臣,或许又将迎来新的创作嬗变。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说起来,一切还是要回到《耶路撒冷》,回到作家对于叙事艺术孜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艺苑20世纪90年代亮丽登场的女性作家,努力探寻业已被社会传统的群体经验所压抑、遮蔽、篡改的真实的"私密空间",试图解析麻痹持久的性别与话语的权力结构及性别冲突;并重新哲理性地掌控人类的生存状态,从而始终张扬着女性文学"身体文本"叙事模式的生命情趣。  相似文献   

15.
“70后”是讲述年轻一代的成长经验的一个创作群体,他们相对集中地对成长主题进行了书写与延伸,在叙事与文体上尽管对前辈作家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发挥与创造。  相似文献   

16.
拥有双重视野和多元文化体验的海外华文作家群体,创作中不乏对中国故事的书写和对中国经验的呈现,自由流动的写作姿态使张翎成为其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地理位置产生的审美距离以及中外文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张翎以流动的叙事姿态游走于本土与世界、历史与现实之间。张翎在流动的视角和开放的叙事空间里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叙事经验,超越单一的文化身份,书写属于自己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家的现代敦煌文学叙事起自1970年代,产生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新世纪前后,甘肃作家冯玉雷的敦煌系列长篇小说以人类性的宏阔视角对敦煌这个巨大的文化意象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解读与阐释,他对敦煌文化精神的探寻及其在叙事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实现了现代敦煌文学叙事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80后"作家的青春写作以城市记忆作为写作资源。在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中国的城市面貌,后现代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等深深影响了"80后"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了文学生产机制。"80后"作家的城市青春书写体现出独特的城市经验,充满了青春的"呼愁"之伤,承载了他们对爱情的追寻和追寻不得的忧伤;由中国社会变迁、西方文化涌入带来的文化震惊与心灵失衡感带来的忧伤;无法实现理想生活,无法接近信仰、梦想的忧伤。"80后"作家的城市青春叙事中看得见的是城市中的物质细节,看不见的是"80后"作家对城市的思考与反思,以及对成长的宣泄与记忆。  相似文献   

19.
辽宁当代工业文学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的重要"想象",辽宁作家在多年创作流变中与全国的创作互为表征,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在尊重辽宁作家的较强现实主义精神和"工业"情结的同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应倡导作家避免工业环境对人性的遮蔽,扩大工业文学叙述里的场景、空间,深刻领悟"工业题材"概念的意识形态化特点以及这种文学在对当代中国"想象"的特殊作用,增强创作工业文学的史诗意识与叙事艺术的变革力度。  相似文献   

20.
将毕淑敏小说创作的高原叙事、日常叙事、医学叙事、心理学叙事四个阶段,还原至"文学祛魅"时代文化背景中,分析作家的主体选择与道德坚守;结合其小说主人公"卡里斯马"式符码特征,具体分析作家在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人性"的逐步深入的呈现中所一直秉承的"英雄追求";通过剖析其创作缺失发现:毕淑敏的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