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盲人摸象”是老幼皆知的一则成语故事。说的是古时印度一个小国的国君镜面王利用盲人摸象劝喻臣民的故事。故事中的六个盲人基于自己对大象某个局部的感受而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臣民见状,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从此,盲人摸象的故事便成为一则家喻户晓的处世警喻:假如我们把对事物的认识建立在个人的片面了解或单一经验基础上,往往容易导致以偏赅全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可是英文版的“盲人摸象”大家未必读过哦!那么现在就快快打起精神来,听听用英文是如何叙述这一简单而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吧!  相似文献   

3.
“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可是英语版的“盲人摸象”大家未必读过哦!那么现在就快快打起精神来,听听用英文是如何叙述这一简单而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吧!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听了几节"圆的认识"研究课,发现执教者都能围绕"画法""数学名称"和"特征"三部分展开教学,可听下来感觉却像是"捡了一大堆砖头,但最终却没能砌成房子".学生虽然能够正确画圆并知道了相关数学名称及其特征,但这些认识是支离破碎的,仍然停留在"盲人摸象"的水平上.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5.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6.
"幸"与"辛"     
字典王国里有这样两个臣民,不仅模样相像,连名字的写法也差不离,你猜猜它们是谁?那就是命运迥异的"幸"和"辛"。 "幸",总是福星高照,鸿运相伴,是十足的幸运儿。什么"幸福"、"荣幸"、"万幸"、"庆幸"、"喜幸"、"幸好"、"幸亏"……都由"幸"唱主角。惹得字典王国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无"公民"的踪迹,遍及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意识是臣民意识,而在现代化的今天这种奴性十足的臣民意识还未能从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羁绊中完全解脱出来,致使我国公民意识淡薄.分析封建臣民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臣民意识的根本途径是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培育公民意识是现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应把握环境关照、制度保障和重视实践这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8.
撇开"盲人摸象"原有的寓意,从学习、探究未知事物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个故事,并借此反思当下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积极通过有效阅读来丰富学生认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相似文献   

9.
散木 《教书育人》2007,(12):70-71
"老百姓"、"公民"两名词的渊源 "老百姓"这个称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和听到,它的意思是指芸芸众生,比如人们经常说的"我们老百姓"、"我一个小老百姓"等等,和它相近的名词,还有平民、人民.与"老百姓"同出渊源的是"草民"或"庶民"这些概念,严格说来,"老百姓"、"草民"、"庶民"这些概念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也即封建社会"官民"、"臣民"统治秩序下的话语."草民"观念更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因而封建意识也长期遗存的产物,它表述的是无助和自甘平凡(虽然不失为一种妥帖的人生观),它比"老百姓"所体现出的观念更退步.  相似文献   

10.
马蒙蒙 《教育》2022,(19):67-69
在小学牛津教材中,故事板块占教材内容的三分之一.故事集语言知识、语言功能于一体,有助于学生在语境中学、在情境中用、在迁移中思,促成其深度学习;同时故事的"寓意"属性也让它成为学科德育很好的载体.尤其是当时代要求"学科教学"要向"学科育人"转变时,故事教学的功能也越发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程鸣 《初中生》2007,(10):14-17
A话说"故事新编" 所谓故事新编就是以文学名著、历史传说、寓言故事为蓝本,重新编造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它是小小说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观察物体.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故事.(电脑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你们知道路旁的人为什么笑吗?……  相似文献   

13.
一、精彩的引入,使学生从身边事悟出道理 本节课意在使学生明确: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结果会不同.从中领悟: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需要全面、客观,不能像"盲人摸象"那样理解(即片面地看).  相似文献   

14.
在作文教学中,应教给学生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多读勤练和激发情感三种基本功. 学会观察.生活中可供观察、写作的素材浩如烟海,许多学生写来却空洞无物,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会观察,所以正确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尤为重要.如写人,首先要求学生确立观察对象,然后实地观察人物的肖像、衣着、言谈、举止,内心活动等;如写花,就要指导学生通过视觉了解花形、花色,通过嗅觉了解花味,通过触觉感受实体,以避免"盲人摸象"式的片面定论.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15.
结构主义认为,是事物的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构成了世界.在同类的叙事性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其基本"语法"的恒定性,也可以分析出其故事所必须依赖的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本文期望通过对"白蛇"故事的文本分析达到上述目的,从而得到对故事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是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纪玉华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后所创立的.它是根据孩子爱听故事这一天性,将英文单词、词组、短语、句子随着故事的发展,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易到难巧妙地夹杂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其主张"词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围绕故事写,故事围绕兴趣,以理解为前提,理解靠母语来支持,母语是通往英语的桥梁,英语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铸剑>以故事引出复仇之路,以复仇终结了人物形象,又以闹剧颠覆了严肃的复仇故事本身.鲁迅先生对这则故事的再创作,运用了古代的素材、现代的理念.对"铸剑"故事的重写,让"复仇"超出故事意义.死亡之后的复仇,而非复仇之后的死亡,展示的是分裂个体的存活状态.走出复仇之门,返归生命的本真状态,透过故事展现鲁迅先生对人生的深入思索和永久追问.  相似文献   

18.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这是课文<难忘师恩>里的一段故事.文中的田老师为了教学国语,每一课都精心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使"我"从此对文学痴迷得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9.
"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该故事不仅说明了家长自身素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说明了周围环境对其成长的重要影响.学校、家庭、社会是少年儿童生活的基本环境.  相似文献   

20.
故事教学是加速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通过故事教学,学生积累了生动的故事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想像的空间更为广阔,对世间人物、人性的认识也更加丰满.笔者自参与<教孩子讲故事>一书的编辑后,对故事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校长的支持下,学校申报了以故事教学为内容的省级课题.经过5年时间的实验研究,即将顺利结题.在实验中,我们积累了大量关于故事教学的经验,探索出了一套"引导--创新"的故事教学模式,并演绎出丰富的子模式群,形成有效的故事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