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社会新闻始终是媒体激烈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因地方性、通俗性,以及与读者生活接近的密切性,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新闻竞争中的成败.社会新闻包罗万象,"消防"要想跻身其中甚至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深入研究社会新闻的特色,笔者根据浅薄经验,暂且归纳为"四字要诀".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它的接近性,就是新闻发生距读者越近、与读者相关度越高,读者越关注。作为区域性报纸,贴近性、地域化是优势,也是其核心竞争力。多年来,海门日报不断探索挖掘本地新闻的实现路径,让本地新闻唱主角,以区域特色吸引读者,以区域权威、实用信息服务读者。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读者本位"? "读者本位"是一种新闻理念,要求办报人围绕读者的阅读需求来设计新闻产品,按照读者的阅读特点来确定新闻的表现形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4.
大量"走基层"作品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百姓语言的运用是体现新闻接近性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体现群众观点的有效手段,是新闻表达沟通、影响读者的快捷途径,是体现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新闻文风的具体表现。百姓语言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新闻主题的表现,有利于准确表达群众的意愿,有助于突出人物特色和新闻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一张报纸总要不断地刊发有价值的新闻才能吸引读者。那么什么样的新闻才算是有价值呢?笔者认为,新闻的接近性与影响性决定着新闻价值,决定着读者的新闻取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新闻媒体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客观实际,指出,深度是新闻写作的"制胜之道"。作者结合自身新闻实践,着重探讨提升纸媒的新闻价值问题。作者认为,新闻易碎,但思想不朽,在重特大新闻事件中,要在关注新闻信息"第一落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新闻的"第二落点",从而更大满足读者的信息渴求,延长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7.
当今,是个信息发布的时代,时效、线索、题材等要素的第一手获得成为各家媒体夺取受众目光的焦点,这使得"快餐"式的新闻似乎成为流行的必然。然而,这种"快餐"也让记者队伍中普遍滋生出浮躁情绪,使新闻稿件变得思想没深度,语言无趣,读者不爱看。只有深入新闻现场,依据新闻事实去寻灵感、抓细节、搞策划,这样写出的新闻,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也最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8.
陈植源 《新闻天地》2002,(11):48-49
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怪问题。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就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于是,有人就把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记者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就很可能弃而不看了。可见,这种"藏在新闻里的新闻",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相似文献   

9.
记者或通讯员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无论怎样接近新闻事实,也不能做到所有事实都由自己目睹。从大量新闻实践来看,恰恰相反,大多数新闻事实是靠记者或通讯员搜集来的。所以,新闻就要告诉读者事实的来源,指出其中言论的归属。这就需要引用。  相似文献   

10.
言简与意简     
消费者购物,追求"一分钱一分货"。读者在阅读消息时,则追求的是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要求消息简短精炼,干净利落。而作为消息之"重中之重"的新闻导语,更应该要求"含金量高",这样方能给人以鲜明而突出的印象,倘若记者在消息导语写作时做到了在三言二语之中吸引,感染读者,把新闻的主要内容传递给读者,那么他的消息写作就成功了一半。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屡屡有繁杂冗长、含金量低的新闻导语见诸报端。这些导语不是臃肿,就是枯燥,大大削弱了新闻表现力,甚至将好的新闻主题埋没。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精炼的导语呢?  相似文献   

11.
高原 《青年记者》2004,(3):33-33
消息靠导语开口说话,但好的导语,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记者在写作过程中,要寻找一个突破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满意,让读者感动。如何寻找这一突破口呢? 内容上接近读者一些国外记者常常善于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如:  相似文献   

12.
"本土新闻"是报纸赢得市场和读者眼球的有效途径,如何做出本地特色,适合本地需求和读者口味,本文作者对做好社会、社区和民生"本土新闻"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舒庆春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近的文字",换句话说,世界上最好的新闻,就是最亲近的新闻。根据新闻接近性原则,新闻兴趣和地理距离之间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最为关注的其实是他眼皮底下的事情,或者说与他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区是新闻的原产区。社区新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直接体现了新闻接近性原理。社区新闻是社会新闻的延伸,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一座城市最小的准行政单位,也是新闻资源集中的地方。为了追求新闻的鲜活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挖掘社区新闻成为阜新日报民生部拓展新闻源的一个创新。民生记者"深耕社区",致力于报道社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散文化写作近几年来备受广大笔者关注,作为一种新式的新闻文体,它的出现,使得许多新闻写作者更加乐于尝试,因为它可以以最真实的态度体现出新闻事实的美感。许多比较敢于接受新事物的记者都会选择主动去写"散文化"新闻,由于其自身强大的感染力,使许多读者格外青睐。  相似文献   

15.
夏文渊 《新闻记者》2007,(11):91-93
一个新闻类的小品专栏,从开设到现在,历经二十多年,经久不衰,至今仍是稿源不断,作者"代代"相传,读者越聚越多,这在报界是不多见的。这个专栏就是新民晚报"读者之声"版上的《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这个专栏的内容始终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针砭时弊,写作诙谐、辛辣,形式活泼,图文并茂,不仅深受读者欢迎,还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  相似文献   

16.
新闻接近性的理论嬗变及操作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 《新闻界》2006,(2):69-70
西方新闻学在考察新闻价值要素时,设定了两个要素系列:一是新闻事实或新闻作品的价值构成要素系列,如时效、距离、重要性等等;有的设定四个,有的设定五六个。二是读者兴趣要素系列,如利害关系、金钱、性、奇突等等。后来形成的西方公认的“五要素”说,指的是前者;“八要素”说指的是后者。中国新闻学者在研究新闻价值要素时,逐渐舍弃了西方新闻价值理论中两种系列并行的做法,只用一个要素系列把新闻事实的内在要素和受众的兴趣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了现在公认的中国新闻价值五要素说,即: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从新闻价值概念提出的背景来看,新闻接近性的理论内涵与受众地位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着重从受众地位的变化来谈新闻接近性的理论嬗变。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新闻的责任,不仅在于为读者提供谈资,还在于无限接近新闻事件(人物)、社会现象的本质,让读者获得最有价值的阅读消费,使媒体获得最大程度的市场占有。《无锡日报》社会新闻版是该报可读性较强的版面之一,在大量的实践中,我们  相似文献   

18.
张耀祥 《传媒》1999,(3):29-30,21
标题在报纸新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但是读者选择新闻的向导、阅读理解新闻的纲要,而且是满足读者扩大新闻信息需求的"浓缩铀".制作得当的标题往往就是新闻的主题和"眼睛".鉴于标题在报纸新闻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尤其是编者必须花苦功下气力,构筑能对读者产生巨大视觉中击力的"核反应堆".  相似文献   

19.
陆旭燕 《青年记者》2008,(14):55-56
新闻娱乐化是传媒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总体来说,学界对新闻娱乐化褒贬参半.笔者认为,对新闻娱乐化的探讨,应从新闻娱乐化的内涵开始. 最早对新闻娱乐化进行定义的是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2000年10月,在<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一文中,李良荣教授认为"新闻的娱乐化主要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1]这个含义与当时美国"用来形容传媒提供没有实质的家长里短的消息"[2]的"娱乐信息"的含义接近.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四种叙述视角新闻的叙述视角,是新闻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叙述视角一经确定,就决定了哪些素材被选择采用、被思考如何采用,哪些被放弃掉;也就决定了新闻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视角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新闻作品传递的信息数量与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读者据此得出的关于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